白仙冰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117-02
玉米高密度栽培是通過選用優良品種、增加種植密度、合理施肥并將玉米種植的各個環節優化組合配套、增加化控、預防病蟲害、促早熟等一系列措施,為玉米增產創造最佳生長條件,達到玉米豐產目的。生產實踐證明,密度對產量及產量構成的影響較大。2014年以來,高臺縣農技推廣單位按照玉米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方案要求,選擇涉及的7個鄉鎮區域進行玉米高密度栽培試驗,現將綜合情況作以下匯報:
1 試驗品種
引進當前推廣種植的較耐密玉米品種作為試驗品種:主要有先玉335、玉源7879、利禾1號、博品1號、農華206、中單909、良玉99、聯創808、正德305。
2 試驗、示范設計
試驗共設計10個種植密度處理,隨機排列,每增加500株為一個處理,重復三次,試驗四周設保護行,采取寬窄行種植。總帶幅110厘米、40+70厘米寬窄行種植,寬行70厘米,窄行40厘米,種植密度分別為: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8000、8500株/畝。密度對應株距分別為30、26.9、24.2、22、20、18.6、17.3、16.16、15.15、14.26厘米。大區示范設計采取寬窄行種植。總帶幅110厘米、40+70厘米寬窄行種植,寬行70厘米,窄行40厘米,種植密度6500株/畝。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密度對農藝性狀影響的分析
根據試驗結果看,密度從低到高,穗數、穗位高和禿尖長度依次遞增;而穗長、穗粒數、穗行數、行粒數、千粒重則呈遞減的趨勢,且密度過大在7500-8500株/畝的密度下田間植株有倒折現象。分析認為:穗數、穗位高和禿尖長度隨密度提高而增加,主要原因是隨著群體種植密度的提高,植株個體間對水、肥、光、熱的競爭增加,影響了個體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當群體密度過大時,個體間為減少競爭積極向上生長,使株高和穗位高較正常情況下有所增加。穗長、穗粒數、穗行數、粒數、千粒重等性狀下降,原因是隨密度提高,莖桿變細,穗長逐漸縮短,穗粒數、穗行數、行粒數也逐漸減少。密度較低時,田間通風透光、籽粒灌漿飽滿,千粒重較高;密度增加時,個體間競爭增大,一定程度上影響籽粒的飽滿性,使千粒重下降;另外,果穗的禿尖長度也伴隨著密度的增加逐漸增加,如密度為6000株、6500株、7000株、7500株、8000株時,禿尖長度分別為0.5cm、0.7cm、1.3cm、1.9cm、2.3cm,主要原因可能是果穗頂端小花發育不良或授粉不良所致,使個體和群體的產量降低。
3.2 不同密度對產量影響的分析
從試驗數據可看出,提高種植密度后穗行數、行粒數、穗長及千粒重雖然減少,但收獲株數增加,株數增加效應大于穗粒數和千粒重的減少效應,產量在適宜密度范圍內隨密度提高而逐漸增加。在畝保苗4000-7000株范圍內,產量隨種植密度增加逐步提高。在畝保苗7000-8500株范圍內,產量有遞減趨勢。
4 結語
隨著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和耐密品種的逐步推廣,高密度栽培將會在提升玉米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全縣糧食均衡增產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建議在平川灌區適宜的栽培密度應以畝保苗6500株左右為宜,同時要抓好以下配套措施的落實:
4.1 選用高產、穩產、耐密植、高抗逆中晚熟玉米新品種。在品種選擇上要針對當地氣候特點,栽培管理水平,消費用途等實際情況,選擇耐密性好、穗位低、抗倒伏能力強,適合當地推廣的中晚熟高產優質多抗玉米雜交種。
4.2 合理增加密度。結合近幾年的試驗示范,我縣高密度栽培畝保苗密度可增加達到6000-6500株,可有效提高玉米單產。
4.3 推廣單粒播種。采用單粒播種,一播全苗,密度合理,不用間苗、定苗,減少了生產用工;同時由于沒有多余的種子爭奪養分,更容易形成壯苗、勻苗,提高苗期群體整齊度。除了要求優質玉米良種之外,單粒播種要使用單粒率高、多粒率低、株距均勻的半精量、精量播種機,要播行端直,株行距一致。播種量應控制在每畝2.5-3公斤,播種深度一般5-6厘米為宜。
4.4 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將總帶幅100厘米、50+50厘米等行距種植改變為總帶幅110厘米、40+70厘米寬窄行種植,從而改善群體通風和中下部葉片透光率、提高葉片光合作用和光合效率,減少病害發生,也便于機械作業 。
4.5 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
4.5.1 施有機肥。一般畝施農家肥3000-5000公斤,選擇在秋季結合深耕畝施有機肥4-5立方米可起到秋保春墑的作用。
4.5.2 科學平衡施用化肥。根據不同土壤、不同品種、不同肥料類型、產量目標,在測定土壤肥力狀況的基礎上,進行配方施肥。氮肥(N)25-30 kg,磷肥(P2O5)10-13 kg,鉀肥(K2SO4)8-10 kg,鋅、硼肥各1 kg。底肥施尿素5 kg,磷酸二胺15-20 kg,硫酸鉀15-20 kg,混勻后在耕地時撒施地表,深翻入土壤。
4.5.3 適時追肥。一般磷、鉀肥在播種時全部做底肥或種肥,氮肥做追肥,分別在拔節、大喇叭口期和灌漿期結合灌水穴施或者沖施30%、50%和20%,防止脫肥現象發生。
4.5.4 增施灌漿肥。在灌漿期追施總氮量的15%-20%的氮肥,尤其是速效高吸收氮肥,可以延緩葉片衰老,提高葉片光合能力,增加千粒重,有效防止玉米生長后期出現的脫肥現象。
4.6 節水灌溉。前期蹲苗,促進根系生長,一般在大喇叭口前后灌頭水,全生育期灌水4-5次,灌水定額為300-350立方米,分別在大喇叭口、抽雄前、吐絲后、乳熟時期進行灌溉。大力推廣應用壟膜溝灌節水技術和膜下滴灌技術。
4.7 化學調控。玉米密植栽培,植株生長的較為高大,但是莖稈較細,為防止倒伏,在玉米6-8展葉時,選用玉黃金等化控藥劑進行化控,能降低穗位和株高,增強抗倒性,減少空稈、小穗,防禿尖等。
4.8 推廣機械收粒。機械收粒有以下優勢:一是簡化作業工序,實現了不落地收獲,減少了收穗后拉運、晾曬、再脫粒等環節,節約了生產成本;二是減少了倒翻晾曬、再脫粒等工序中的損失;三是避免了糧食的污染和霉變,提高了糧食的品質。在玉米籽粒含水量降到27%以下時進行機械收粒,
4.9 病蟲害綜合防治。根據病蟲害在玉米生長期間的危害時間和部位的不同,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防治方針,在玉米生長的不同時期進行防治,可有效的防治玉米生長期間病蟲害的發生。
4.9.1 種子防治。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優質種子是有效防治病蟲害的前提。
4.9.2 苗期、拔節期防治。結合間苗、定苗,用40%氧化樂果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玉米蚜蟲和玉米紅蜘蛛;用2.5%敵殺死800-1000倍液,傍晚噴灑苗行,或0.05%毒砂撒苗行兩側,防治地老虎;每畝用0.2-0.3%的硫酸鋅溶液25-30公斤,在玉米4-5葉期葉面噴霧防治缺鋅癥,增強植株的抗寒能力。
4.9.3 大喇叭口期防治。此期主要防治玉米螟、棉鈴蟲,可用殺螟靈1號顆粒劑或科德拉顆粒劑防治玉米螟兼防棉鈴蟲。
4.9.4 灌漿成熟期防治。此階段主要以防治紅蜘蛛、瘤黑粉病為主,發現瘤黑粉病株及時清除病株,帶出田間銷毀。玉米紅蜘蛛的防治用6.78%阿維噠螨靈 EC 1500倍液或20%丁氟螨酯 DF1500倍液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