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泳
[摘 要] 農業問題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但農業技術創新本身對一個地區經濟和生產力的提升是十分有限的。只有當新技術和新設備通過整合之后納入到農業生產體系中,才能保證新技術創新的潛在價值和經濟效益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促進地區農業技術經濟系統的進化發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的擴散比技術創新本身所包含的價值更為重要。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良種技術擴散的理論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然后以甘肅省積石山縣的油菜種植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所有助益。
[關鍵詞] 積石山縣 良種技術擴散理論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141-01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從粗放型農業向著集約化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農業技術不斷創新和涌現的今天,大量農業技術創新成果并未得到全面的推廣和實施,未能實現新技術和新成果在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方面的價值,阻礙了我國農業生產模式和生產結構的轉型和發展。過去傳統的以政府為導向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求,技術擴散的單向性,供需脫節,信息不通暢,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等突出矛盾導致了新技術推廣緩慢,技術應用效率不高,因此,深入系統地研究我國農業技術擴散規律,構建新形勢下高效農業技術擴散體系已經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面臨的緊迫任務。
1 良種技術擴散理論基礎農業技術創新擴散
1.1 農業技術創新擴散
我們對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定義,需要結合我國農業技術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廣泛吸收傳播學和替代學之間的合理內容[1]。基于此,結合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農業技術創新擴散是指一項農業技術創新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某種方式和渠道,在社會生產體系中進行廣泛的傳播和應用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農業技術創新擴散包含了四個方面的要素,即技術創新、傳播媒介、潛在的應用者和社會經濟系統。在很多學者文章中經常使用農業技術創新擴散和農業技術擴散,并且經常將這兩個概念交換使用,其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2]。農業技術創新擴散過程開始于技術研發和成果首次商業化應用之后,而農業技術擴散開始于技術和技術發明過程中,兩個概念的出發點不同,也就是農業技術擴散概念要廣于農業技術創新擴散。
1.2 農業技術擴散和推廣
農業技術擴推廣分為了廣義農業技術推廣和狹義得到農業推廣,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主要是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而廣義的農業技術推推廣包含了教育、農業指導等多方面的內容[3]。農業技術擴散過程中不僅包含了國家和政府的職能和主導作用,也存在民間自發的社會活動,政府和市場機制有效相結合,單相選擇和資源配置相結合,國家政府的公益性提供和社會產業化供給相結合,這就使得農業技術擴散比農業技術推廣更加廣闊[4]。其既能夠很好的解決我國農業科研和技術創新成果相結合的問題,又能很好的加快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1.3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其主要是指將農業科技成果經過充分試驗、技術開發和成果展示之后將其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在農業生產領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5]?,F階段,我國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和推廣部門分屬于不同的部門,相互之間有著明確的分工,而農民群眾又和上述三者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科研成果直接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十分困難,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因此,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強調的是技術創新的形態由實驗向著實用技術開發轉化。而農業技術擴散主要側重于使用技術創新在農戶內部和農戶之間被采用。
2 基于積石山縣油菜種植的良種技術擴散的實證研究
2.1 地理位置分析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高寒陰濕地區,中部為二陰山區,東北部為高寒干旱山區,海拔1787~4308米。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既含山地、高山綜合氣候特征,受地勢影響,全縣氣候差異很大,又具有小區域性氣候特征。年均降水量為660.2毫米,平均年蒸發量約880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323小時,無霜期133至168天之間。冬春季干燥,夏秋季濕潤,十分適合發展油菜種植產業。油菜已經成為積石山縣農業支柱性產業,尤其最近幾年,地區改革種植模式,摒棄傳統油菜品種,積極發展雙低油菜種植,在該讀取生產的油菜具有芥酸和硫苷凈含量低,產量和營養價值高的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
2.2 積石山縣油菜種植歷程分析
油菜是積石山縣唯一的油料作物,最近幾年,隨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實用技術不斷擴散和影響,地區油菜種植品種和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2001年油菜種植面3880公頃,其中有超過90%以上的是傳統油菜,到2014年,該讀取油菜種植面積為4066.6公頃,幾乎全部都是雙低油菜,其其中膜側油菜3萬畝,建成9個千畝膜側油菜示范點。平均畝產量為每公頃2172公斤,最高產量為4335公斤,產值由每公頃2.25萬元提高到4.86萬元。隨著地區油菜產業進一步發展,地區從2001年以后照現有引進了了華協1號、青雜2號、3號和5號等雙低油菜品種,分別積石山縣的小關鎮、別藏鎮、中咀嶺鎮、居集鎮、徐扈家鎮、寨子溝、吹麻灘、胡林家、柳溝鎮、石塬鎮劉集鎮等11個鄉鎮的90多個新政村進行了新品種擴散種植,并建立了多個示范區。通過合理輪作、精細耕作,科學播種,合理密植、科學管理,使得雙低油菜示范田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3405公斤,極大的促進了地區油菜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張永林,李子奈,劉玲玲. 農業科技創新擴散、要素流動與我國農業的規模經濟性研究[J]. 管理工程學報. 2001(03)
[2] 易磊,和炳全. 技術創新擴散過程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 2003(04)
[3] 霍學喜,董銀果. 簡論現行管理體制對種子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2(04)
[4] 廖振鵬. 知識、創新與核心能力[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 2002(04)
[5] 聶海,霍學喜. 我國種子管理體制演變的特征及面臨的挑戰分析[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