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忠洋
[摘 要]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玉米在我國農業產業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玉米是濱州市的主要糧食型作物,該地區玉米產量和品質直接影響到山東省的糧食安全。近些年,隨著濱州市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適合玉米種植的土地逐漸減少,怎樣利用有限的土地生產出更高產量的玉米就成為現階段我們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玉米栽培增產技術的研究進展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更好促進地區玉米產量和品質進一步提升有一定助益。
[關鍵詞] 濱州市 玉米栽培增產技術 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159-01
近年來,濱州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把“十大富民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按照“特色+規模”和“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立足本地實際,把握正確方向,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措施,全方位服務結構調整,加速打造致富產業體系,加快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步伐,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村經濟發展。隨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玉米種植面積進一步受到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積極探索玉米栽培增產技術,實現單位面積內增產增收。
1 第一階段
這個時期對玉米栽培增產技術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們的玉米栽培增產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傳統玉米種植模式進行總結和分析,對提高玉米產量的研究剛剛開始。玉米種植在農業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技術研究人員發現,科學使用氮肥和磷肥對提高玉米產量有著很大幫助,更好的提高玉米的生產效率,并能夠從整體方面提高玉米產量,通過增加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量,能夠增加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對土壤土質進行改善。科學施肥能夠給予玉米更好的生長環境和營養物質來源,對提高農作物整體質量有著很大幫助。進入五十年代中期技術人員通過對氮肥和磷肥施入時間、施入量和使用方法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和控制,從而對玉米施肥技術進行優化調整,讓化肥對玉米的增產作用進一步發揮,隨后技術人員通過對化肥進行組合和科學配比,讓玉米的增產效果進一步得到提升。有專家通過大量實踐證明,通過對氮肥和磷肥進行科學配比和科學使用,可以有效的為玉米產量提高提供養料支持,這也是下一個階段技術人員開展研究的基礎,但是此階段的研究只是從實踐角度對化肥尤其是氮肥和磷肥的增產作用進行研究,缺少理論和科學技術方面的支撐。
2 第二階段
這個階段是第一個階段施肥技術全面推廣應用的階段,這個時期主要處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在這個階段中,玉米栽培增產技術得到了更多理論方面的支持和研究,并且實現了從實踐到科技理論角度的總結研究,為玉米栽培增產技術的研究發展提供了更多理論知識角度方面的支持,實現了從實踐到理論的統一。在這個時期很多技術人員在傳統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加大了對磷肥增產作用的深入研究,并通過大量對比實驗,在玉米栽培增產技術研究中增加了鉀肥的應用,對鉀肥對玉米產量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在這個階段,技術人員通過應用多種技術手段和措施,對玉米生長環境對玉米產量的影響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就玉米生長和其周圍的環境如土壤養分、水分含量、通透性、濕度和溫度等條件進行了深入研究,并突破性的增加了氣候環境因素對玉米產量影響的研究。在這個階段中對玉米栽培增產技術進行量化研究,并加大了微量元素對玉米增產方面的研究,玉米栽培增產技術研究更全面和深入。隨著當時農業檢測技術的成熟應用,一些技術人員通過化學手段對一些微量元素如鎂、鋅、錳等元素對玉米生長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結果顯示鋅肥對玉米產量影響十分顯著。在這個時期,技術人員在傳統玉米栽培增產技術基礎上,對施肥方式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并結合氣候環境開展實驗,增加一定的微量元素肥料,保證各個元素科學配比,使得玉米增產效果得到進一步的保證。從這個階段以后,農民群眾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開始使用以復合肥和尿素為主的化學肥料,并且逐漸增加了肥料的使用量,化肥過度使用的副作用逐漸顯現出來,土塘板結現象嚴重,耕作層變淺,玉米增產效果逐漸下降。同時,對農田周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3 第三個階段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到現今,這個時期玉米栽培增產技術逐漸進入到快速發展的軌道,但不合理使用化肥所帶來的副作用進一步顯現出來,為了解決這一突出問題,技術人員加大了對有機肥的研究,通過實驗,結果顯示有機肥能夠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增加通透性,同時,有機肥肥效作用時間長,和化肥搭配使用能夠解決化肥過度使用所帶來的副作用。此外,為了保證施肥的科學性,我們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使得施肥更加科學合理。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農業機械化不斷深入發展,農業機械代替農業手工勞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玉米機械化生產技術對提高玉米產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玉米深松整地技術、免耕播種技術以及寬窄行栽培技術的應用,都為玉米獲得高產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個階段中,我們還積極推廣玉米雜交品種,玉米的抗病能力顯著提升,在加上農業、生物、物理和化學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的應用,田間病蟲害數量有效減少,玉米增產效果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陳傳永,侯玉虹,孫銳,朱平,董志強,趙明. 密植對不同玉米品種產量性能的影響及其耐密性分析[J]. 作物學報. 2010(07)
[2] 戰秀梅,韓曉日,楊勁峰,劉小虎,馬玲玲. 不同氮、磷、鉀肥用量對玉米源、庫干物質積累動態變化的影響[J]. 土壤通報. 2007(03)
[3] 薛吉全,張仁和,馬國勝,路海東,張興華,李鳳艷,郝引川,邰書靜. 種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脅迫對玉米產量形成的影響[J]. 作物學報. 2010(06)
[4] 張超男,趙會杰,王俊忠,付曉記. 不同施肥方式對夏玉米碳水化合物代謝關鍵酶活性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