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務力
[摘 要] 隨著我省農業經濟不斷發展,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由于栽培方式的不科學和不規范,導致馬鈴薯產量低下,經濟效益差。為了發揮我省資源優勢,提升馬鈴薯產業化水平,促進馬鈴薯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因此研究出了馬鈴薯高產綜合栽培技術。
[關鍵詞] 馬鈴薯 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192-01
寧蒗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斷,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境內山峰林立,溝壑交錯,屬典型山原地貌,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區,干濕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峽谷地形的影響,立體氣候顯著。年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日照2298小時,年均無霜期190天,年均氣溫12°7'C。光照強、溫差大,十分適合馬鈴薯的生長和養分積累,因此我縣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業。
1 種薯選擇和處理
1.1 選擇優質種薯
選種是種植馬鈴薯的基礎,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的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應該選擇適應性強、抗蟲抗病能力強的高產優質馬鈴薯種子。為了減輕馬鈴薯病毒病的危害,提高其產量、品質和生產效益,在種薯的選擇上一定要選用不帶病毒或帶病毒率極低的脫毒種薯。一般選擇馬鈴薯種塊形態飽滿、色澤光亮、沒有任何損壞的、沒有病蟲害、霉變等特征的馬鈴薯作種子。
1.2 搞好種薯處理
應選擇新鮮、健壯、飽滿而沒有大量發芽的塊莖作種薯。將選好的種薯放置在經過嚴格消毒的儲存處和覆蓋消毒的草墊,避免種薯感染病毒害。
切塊前再次進行挑選,剔除染病的、劣質的、生命力低的塊莖,然后進行消毒處理,打破種薯的休眠,將其與消毒殺蟲的藥劑均勻攪拌,采用陽畦催芽的方式將塊莖放置在無菌害和無蟲害的沙性土壤里進行催芽。
2 合理輪作
馬鈴薯不是耐連作的農作物,要選擇3年內沒有種植過的土地,種植馬鈴薯的土壤以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通透性好、排灌方便的微酸性壤土或輕砂土為宜。馬鈴薯對連作十分敏感,如果連作,不但會引起馬鈴薯的病蟲害,而且會使得土壤養分失調,缺少生長必須得元素,使得馬鈴薯生長不良,植株矮小,最終導致馬鈴薯的產量低質量差。
3 播種技術
3.1 選擇土層深厚的沙壤土或壤土
馬鈴薯塊莖膨大需要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疏松、透氣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因此種植馬鈴薯的地塊最好選擇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且排水良好、耕層深厚、疏松的砂壤土。前作收獲后,要進行深耕細耙,然后作畦。畦的寬窄和高低要視地勢、土壤水分而定。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可作寬畦,地勢低,排水不良的則要作窄畦或高畦。
3.2 施足基肥
馬鈴薯在生長期中形成大量的莖葉和塊莖,因此,需要的營養物質較多。肥料三要素中,以鉀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施足基肥對馬鈴薯增產起著重要的作用。基肥應結合作畦或挖穴施于1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以利于植株吸收和疏松結薯層。播種時,每畝用腐熟的人畜糞尿或者氮素化肥作種肥,使出苗迅速而整齊,促苗健壯生長。
3.3 適時早播
馬鈴薯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要適時早整地施肥播種,使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處于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使薯塊形成和膨大避開高溫時期。
注意培土厚度一般培土厚度不低于12厘米。若播種時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后隨苗生長培土1~2次。覆土太薄,地溫變化劇烈,匍匐莖易竄出地面。
3.4 合理施肥
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要大量的肥料。施肥是高產技術的要點。馬鈴薯對肥料反應十分敏感,足夠的施肥是馬鈴薯獲取養分健康生長前提,實現高產的重要保障。通過合理施肥能夠為馬鈴薯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但是必須以馬鈴薯生長需求為依據。因此我們可以以農家肥為主,大力推廣作物秸稈還田技術,廣開肥源,結合農村沼氣池的建設,大力實行沼液澆田,提高有機質含量。我們可以在土壤肥力好、土質疏松、不漏水不流肥的土地里采用一次性施肥。
4 科學的進行田間管理
根據馬鈴薯生長的不同時期進行不同的管理。從馬鈴薯的發芽開始嚴格把關,使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不可或缺,嚴格的進行科學管理。
露地進行松土作業
4.1 有腹膜保護的馬鈴薯在苗出土時不需要通風換氣,也不要澆水施肥,覆 膜可以增加光照,提高地溫,防凍害。可以促進馬鈴薯早出苗。在種薯苗出土時,施加含鉀混合肥,實現馬鈴薯苗全、苗齊、苗壯,最終實現高產作業。
4.2 幼苗出土時受到覆膜的影響,如果不及時破除覆膜,溫度過高,造成燒苗現象。因此要時刻關注幼苗生長情況,及時進行人工破膜,幫助幼苗生長。但是墑情不好時一定要杜絕澆水,避免降低地溫,減緩幼苗生長。
4.3 每一顆種薯都會長出多個薯苗,因此在薯苗長到一定高度后要進行間苗作業,保留最強壯的3個薯苗,去除其他多余的,減少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滿足剩余薯苗的生長。
4.4 合理灌溉
看地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忌過濕或過干。出苗齊后,及時灌水一次。結薯期、結薯前期和中期是馬鈴薯莖塊主要的生長期,這期間的需水量比較大,土壤應始終保持濕潤,一旦出現旱情要立即補足水,因為這期間水對產量的形成影響最大,過此期再澆水,將嚴重減產并增加畸形薯的比例。待到結薯后期,則應少澆水或不澆水
5 病蟲害的防治
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我們要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馬鈴薯發生病害主要有晚疫病、蠐螬、螻蛄、小地老虎、二十八星瓢蟲等。及早發現病害及時治療,減少損害,降低經濟損失。
6 收獲和儲藏
當地上莖葉開始退黃衰老時,薯塊營養積累最充分、產量最高、質量最佳,必須及時擇晴搶收。人工破壟,要求趟得正,不跑茬,不偏墑,摟凈揀光。收獲后的馬鈴薯在田間堆放蓋土保存,防止曬成青薯。夜間氣溫降至零下時,清選入窖,窖內要隨時通風來調節濕度和溫度,減少馬鈴薯腐爛。
參考文獻
[1]熊永春,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5年8月
[2]嚴澤湘.高原特色產業馬鈴薯的生長規劃以及技術的應用推廣[J].農村新技術,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