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利
[中圖分類號] S85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249-01
筆者所在地養殖戶劉某,飼養817肉雞8500只,12日齡有大量的甩鼻咳嗽癥狀,用甘草顆粒配合多西環素4天,呼吸道癥狀有輕微好轉,但開始出現死亡,15日齡死亡20只,剖檢有支原體繼發感染,又加投泰樂菌素,17日齡死亡增加到每天30多只,呼吸道癥狀沒有明顯緩解,個別繼發大腸桿菌,大群精神尚可,采食量下降到正常量的60%,并出現大面積尿酸鹽沉積水樣糞。遂致電筆者進行咨詢,經技術人員臨床觀察及剖檢診斷為傳染性支氣管炎繼發大腸桿菌、支原體混合感染。
1 病原學
本病病原是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由于IBV的基因組核酸在復制過程中易發生突變和高頻重組,所以血清型眾多。目前世界上已分離出30多個血清型,如此之多的血清型在實際生產中給IB的免疫防制帶來很大困難。目前疫苗制品采用的毒株有H120株、H52株、Ma5株、28/86株、T株、W株、M41株和4/91株等。我國目前用量較大的H120株、H52株是引進的荷蘭株,與我國流行的呼吸道型和生殖型有一定的交叉保護。H120株雖然毒力較低,但免疫原性較差,免疫期2個月,因此主要用于雛雞首免;Ma5株屬于麻省型毒株,毒力基本等同于H120株,具有預防雞腎型IBV感染的能力,可用于任何日齡的雞群,同時對腎型IB也有較強的保護率;H52雖然毒力較高,但免疫性較強,免疫期可達6個月,因此適用于3周以上的雞首免和加強免疫;M41屬于麻省型毒株,毒力強、需要滅活使用,因此生產中只能用于油苗的生產。IBV對碘制劑、醛制劑等一般消毒劑均敏感。
2 臨床癥狀
病雞突然發病,出現呼吸系統病變,并迅速波及全群。個別表現為伸頸、張口呼吸、咳嗽,在夜間能清楚聽到“呼嚕”音。如果不采取積極措施,隨著病程的發展,開始出現精神沉郁病雞,表現明顯的炸毛、耷拉翅膀、嗜睡,由于食欲基本廢絕,抵抗力明顯下降,常幾只病雞簇擁在一起。
3 解剖癥狀
3.1 鼻腔粘膜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腫。
3.2 喉頭輕微水腫、氣管環有程度不等出血、粘液或干酪物,個別死亡雞只支氣管中有程度不等的乳黃色干酪物堵塞。
3.3 前期死亡雞只有輕微的胸氣囊炎;中后期死亡的雞只除有前期死亡癥狀外,還有不同程度的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
3.4 腎臟有不同程度的腫脹,但都呈現明顯的“花斑”樣,個別有出血癥狀。
4 防治措施
本病尚無特效藥物,筆者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的原則是:防止繼發感染,提高機體抵抗力,保肝通腎,防止脫水。針對引起的主要繼發感染:支原體和大腸桿菌進行抗生素療法,并采用具有抗病毒效果的麻杏石甘顆粒配合保肝通腎藥物,連用5天,明顯減輕癥狀、縮短病程。
5 體會
5.1 發病季節主要在秋末至次年春末,30日齡以內的雛雞極易感染。
雛雞10~30日齡發生各型IB后對腎臟造成的傷害恢復周期較長,且極易形成弱雞。因此在育雛期,尤其是冬季必須做好免疫接種:5-7日齡Lasota+H120活苗,滴眼滴鼻1.5羽份。并用新支二聯或新支流三聯油乳滅活苗,皮下注射每只0.3毫升。
5.2 落實雞群保健,樹立機體免疫屏障
做好雞群免疫預防的同時,配合應用具有提高雞體免疫功能的中獸藥可大大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在養殖過程中,黃芪多糖對雞機體免疫功能亢奮或低下都有較好的調整作用。
腸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應調整和維持腸道內微生物菌群平衡,增強免疫功能。臨床上主要通過清除霉菌及霉菌毒素,修復損害的腸絨毛,促進腸絨毛快速增長,同時還可使腸道固有層淋巴組織發揮非特異性免疫屏障作用。
5.3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主要由病雞呼吸系統排出,通過氣溶膠傳播,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等均可使雞群感染,飼養管理疏忽導致的應激(溫差過大、通風不良、密度過大)以及營養物質不平衡,均能使雞只的抵抗力不同程度下降,從而增強雞的發病幾率。
建議飼養人員加強巡架檢查,對有呼吸道異常聲音的應盡快確定病癥,查找環控系統是否出現問題。對以上疾病疫苗接種盡量早計劃、早接種。對于發病的雞群,必須查找誘發原因。從管理上查找、從環控系統查找,只有解除應激因素才能真正做到控制,才能真正做好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