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輝 劉袁媛 王曉明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281-01
1 基本情況調查
1.1 農藥化肥
1.1.1 近年來,同江市以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農藥,以生物改治、物理防治部分替代化學防治,控制農作物蟲害發生頻次,減少化學農藥用量。農藥施用強度逐年降低。
1.2 農用薄膜
地膜、化學除草劑和肥料的使用,可使農作物增產20-30%,因此農民使用地膜、化學除草劑和肥料和積極性很高。據統計,今年各類保護地栽培及農作物育苗等共使用地膜120噸;農藥、肥料廢棄包裝物65噸,共計185噸。地膜主要用在蔬菜、瓜果、粘玉米、食用菌和水稻覆膜上,覆蓋面積達2萬畝左右。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減化肥工作措施
一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16年完成測土配方項目實施任務120萬畝,野外采取土樣1000個,化驗土樣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土壤有機質和PH值共五大項5000個指標。落實3414、肥料利用率、生物有機肥、菌肥、配方肥等試驗項目40多項目。建設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方4個。為農民發放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1000份。
二是調整施肥結構。推行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土壤微生物種群結構,降低和減輕種傳和土傳病蟲害發生,從而減少農藥尤其是種衣劑用量。
三是推廣先進施肥技術。集成土壤保育、生物固氮、化肥養分替代、專用高效肥料等減肥增效技術,實現化肥減量目標。
四是提高耕地質量。加快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完善水利配套設施,改善田間基礎設施條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復,全面提高耕地地力等級,確保在減少化肥投入的同時,保持糧食和農業生產穩定發展。
2.2 減除草劑和農藥工作措施
一是健全病蟲監測預警體系。在目前10個鄉村監測點的基礎上再新建鄉村監測點10個,做到水田區及重點旱田區全覆蓋。完善市、鄉(鎮)、村三級信息接收管理平臺和抗病性監測中心,配備現代監測工具,進一步加強病蟲害發生氣象條件監測。
二是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發揮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補助、農機購置補貼及植保工程建設投資的引導作用,實施“換藥械、降藥量、減藥害”行動,因地制宜,加快推廣以旱田自走式高桿作物噴霧機和水田自走式噴霧機為主的現代植保機械,更換噴頭及噴頭體,淘汰80%以上的農民自制非標藥械;采用超低容量噴霧、靜電噴霧等先進施藥技術,提高噴霧對靶性,降低飄移損失,在提高防治效率和應急防控能力的同時,提高農藥利用率。
三是提高科學用藥水平。積極示范推廣新藥劑和環保藥劑型,用高活性的農藥和環保助劑替代低活性農藥和化學助劑。通過農藥的合理輪替使用,延緩抗性產生,將超標使用藥量節省下來。
四是實施綠色防控。加大政策扶持和綠色植保工程實施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
五是開展統防統控。扶持發展一批裝備精良、服務高效、規模適度的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進行“植保一體化服務”試點。
3 下步工作
3.1 強化法律保障。貫徹執行《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和《黑龍江省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理辦法》,推進依法監管。強化化肥、農藥市場監管,打擊制售假劣化肥、農藥行為,切實維護農民利益。
3.2 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大力宣傳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技術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科學用藥知識,增強農民科學安全用肥用藥意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3.3 改進施藥方式。合理推進土壤封閉除草為苗后莖葉除草,改全田施藥為苗帶施藥;推廣使用環保劑型藥劑,減少除草劑用量。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并做到對癥適時適量用藥和科學輪換用藥,延緩病蟲抗藥性產生,減少用藥次數和藥量。
3.4 開展綠色防控。推行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創建有利于作物生長、天敵保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預防控制病蟲害發生。
3.5 是必須下決心解決農田殘膜污染問題,否則持續下去土壤“白色污染”將積重難返。
4 存在問題
4.1 農民環保意識不強。
4.2 鼓勵農業環保的政策沒有。
4.3 缺少扶持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