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騰 陳建酬
[摘 要] 本文調查了廣東省連南縣稻田養魚產業現狀,針對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調整種養策略、改造稻田基礎設施、打造產品品牌和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方面,對今后廣東省連南縣稻田養魚產業化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連南縣 稻田養魚 發展 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285-02
稻田養魚是一種利用稻田養魚、魚養稻的立體生態農業生產方式,也是全國重點推廣的漁業科技項目之一。由于其周期短,具有增水、增收、增糧、增魚和節地、節肥、節工、節資的“四增四節”效益,被農民形象地稱為“四小工程”[1-2]。
廣東省連南縣地處粵北山區,氣候適宜,溪水豐足,漁業生產獨具山區特色,稻田養魚在當地歷史悠久,其生態理念可與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青田稻田養殖”相媲美。養殖品種主要是鯉、鯽和草魚,其中以“禾花魚”最為著名,“禾花魚”是每年5-6月份連南、連山高山梯田養殖的一種土著鯉魚,因放養在稻田中,以采食田間雜草和落水稻花為主食,故而得名[3-5]。“禾花魚”飼養方法簡單,體色豐富多樣,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6]。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務工,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勞動力嚴重缺乏,再加上資金投入有限、專業技術和人才缺乏等原因,稻田養魚效益日趨下降,傳統的稻田養魚產業慢慢走向衰落。結合實際,本人對廣東省連南縣稻田養魚的產業進行摸底調研,以期為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扶持稻田養魚的政策和養殖戶調整養殖方向提供新的參考思路和理論依據。
1 基本概況
1.1 養殖規模
稻田養魚作為廣東省連南縣傳統養殖生產項目,是數百年來解決連南瑤族山區吃魚難問題和發展漁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地優勢傳統漁業產業。截止目前,連南縣全縣淡水養殖面積共5805畝,稻田面積4.55萬畝,其中宜漁稻田1.5萬多畝,已推廣發展稻田養魚6300畝(如表1),尤其在2012-2014年,在廣東省財政廳支持下,已建好3005畝省級節地節水高質高效養魚漁業示范園區,加高硬化養魚稻田田埂3萬多米,新建和改造稻田魚苗種繁育示范基地50多畝。
1.2 經濟效益
沿襲傳統的耕養方式,農民主要是依靠種植水稻為主,養魚為輔,對田間養魚管理不到位,導致稻田魚產量不高,平均畝產10~20公斤。2010年廣東省連南全縣稻田魚年產量50噸,效益產值約200萬元,2016年廣東省連南全縣稻田魚年產量190噸,效益產值約1000萬元。6年時間,連南縣稻田魚產量增長了73.7%,效益產值增長了80%。據當地統計,連南縣農民種植有機稻與養殖稻田魚兩者結合比單純種植有機稻的經濟效益要高出30%左右。
2 主要存在問題
2.1 近親繁殖過頻導致品種退化嚴重
廣東省連南縣稻田養魚主要養殖品種是當地土著鯉魚,當地人俗稱“禾花魚”。連南縣地處廣東粵北山區,各方面條件相對落后,山區魚種選育繁育工作相對簡單、原始,主要是靠當地養魚能手“土作坊”式育種,普遍做法是在當地魚塘中選取親本進行雜交繁殖下一代。經過數十年的近親繁殖,目前“禾花魚”品種退化嚴重,表現為生長速度緩慢、性成熟個體偏小、性早熟、病害多等。普遍認為,由于品種退化問題,連南縣的稻田魚產業面臨比較嚴峻的挑戰,因此,加快選育出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好的優質品種是解決稻田魚發展困境的問題之一。
2.2 稻田基礎設施較差
經過調查,筆者發現連南縣養魚稻田的基礎設施大部分較差,許多都滿足不了稻田魚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要求,如稻田田基較矮,未硬化,容易被大水沖垮,排灌設施也未完善,無法保證大面積養殖稻田魚的安全。據部分農民反應,特別是大暴雨時候,稻田往往容易水滿為患,養殖的稻田魚容易隨水沖走,很難保障生產安全,面臨這種情況,無可奈何,但也措手無策。
廣東省連南縣大坪鎮是當地稻田魚主產區,大坪鎮總共5000畝水稻田,其中有4020畝開展稻田養魚,占全部稻田總面積的80.2%。調查發現,該鎮自然村牛路水村稻田魚平均畝產30斤,稻谷平均畝產385公斤,但由于稻田基礎設施較差,稻田魚和稻谷的產量均不高,離“千斤稻谷百斤魚”目標還是存在一定差距。
2.3 專業人才和技術缺乏,養殖方式較粗獷
廣東省連南縣傳統稻田養魚主要是在偏僻高山梯田進行,由于當地生活經濟水平不高,很難吸引到水產養殖高級人才,山區對水產專業人才和技術需求缺口較大,很多好技術和好做法無法大面積推廣服務。另一方面,筆者在走訪時,發現當地稻田養魚大部分是遵照傳統方式進行,除了購買魚苗外,幾乎沒有其他額外資金投入,技術投入更是十分有限,大多采取粗獷式散養,魚苗放養以后,基本不去怎么打理,由著魚苗自生自滅,收成時能抓多少是多少,養殖效益十分低下。
2.4 產品市場知名度不高,經濟效益不明顯
調查發現,廣東省連南縣稻田魚的產品營銷、品牌創建與宣傳和產品質量保障等方面做還不是很完善。例如:社會上對連南縣稻田魚認識不深,一知半解。截至目前,連南縣稻田魚還沒有企業或農民合作社去注冊相關商標,更不用說會形成社會知名品牌了。另一方面,目前連南縣稻田養魚的經營方式基本是以農村家庭個體散戶為主,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化進程較緩慢,養殖經濟效益不明顯。
3 發展對策和建議
3.1 調整種養策略,探索發展新模式
開展稻田養魚是在稻田禾苗變青色以后才開始投放魚苗,魚苗在稻田中養殖周期時間并不長,大約是90天左右。一方面,為提高稻田魚養成率,建議投放體格粗壯、相對老口的魚苗和選擇成熟期稍晚的稻谷品種一起搭配,這樣有利于提高稻谷和稻田魚的收成效益;另一方面,為提升稻田魚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建議投放鯉、鯽等常規品種外,可嘗試養殖其他適應性強、經濟效益更好的品種,例如:黃顙魚、淡水小龍蝦等。
3.2 改造稻田基礎設施,引導農民加入種養創業
認真貫徹落實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推行稻田基礎設施工程改造,結合農村高標農田建設工程,因地制宜地修好機耕路,加高、硬化稻田田基,修建魚凼工程和建設、延長水利排灌渠道,為稻田養魚的產業健康發展筑牢根基。另一方面,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業號召,結合目前農村經濟平穩發展的大好契機,政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返鄉農民開展創業置業,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加入種養創業潮流當中,因地制宜發展有機稻和稻田魚產業,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山區缺乏勞動力的困境問題,還可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并且也激活了農村農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3.3 打造稻田魚品牌,提高產品知名度
雖然廣東省連南縣稻田魚物美價廉,但由于歷史各種原因,稻田魚的銷售基本沒有走出連南地區,沒有走向大市場,沒有走到社會廣大消費人群中去,稻田魚真正市場價值一直得不到很好地體現,稻田魚專業化、產業化進展較緩慢。建議指導成立稻田養魚農民合作社,帶動周圍農民一起發展,由農民合作社統一經營魚苗、產品商標認證、產品網絡宣傳及市場推廣和產品購銷等事宜,這樣有利于樹立和維護稻田魚的品牌形象,有利于提高產品知名度,有利于提高稻田魚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據悉,為做大做強稻田養魚產業,連南縣正積極申報國家地理保護標志和中國稻田養魚之鄉認定,向打造稻田養魚產業大縣的目標積極邁進。
3.4 結合“農家樂”等鄉村休閑旅游業延伸產業鏈
發展山區稻田養魚,需考慮與其他產業的有機聯動,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發展。在進一步推廣“有機稻、有機魚、冬閑田養魚”基礎上,建議將稻田養魚與“農家樂”、“鄉村親子游”等休閑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不斷開拓新的消費熱點,吸引城市旅客來享受鄉村休閑的美好樂趣,讓傳統稻田養魚被賦予時代新的消費內涵,最大限度地挖掘稻田養魚的內在附加價值,促使山區稻田養魚產業向著更高端的產業方向發展。
4 結論
通過對廣東省連南縣稻田養魚產業現狀的調查,針對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加快選育出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好的優質品種是解決稻田魚發展困境的問題之一,并從調整種養策略、改造稻田基礎設施、打造產品品牌和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方面,對今后廣東省連南縣稻田養魚產業化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參考文獻
[1]李年文,唐孟更一,劉麗紅.禾花魚秋季繁育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6,5:66-71.
[2]伍平征.化縣模式化稻田養魚推廣體會與思考[J].基層農技推廣.2016(12):35-36.
[3]陳石娟.廣東稻田養魚“蝶變”進行時[J].海洋與漁業,2005,12(4):35-39.
[4]黃祖健.清遠連南舉辦首屆“稻田魚”節[J].海洋與漁業,2014,22:12-14.
[5]徐芬芳.清遠連南:稻米飄香魚兒肥[J].環境,2014,6:61-62.
[6]李江.山區稻田養魚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09,20:3-5.
作者簡介:高騰(1988-),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淡水養殖和水產動物繁育。
通信作者:陳建酬(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淡水養殖和水產動物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