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琪
一、“微”時代的思考以及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電腦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進入了“微”時代。自2009年后,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微”時代產物不斷涌現。在教育領域,拉開“微”運動序幕的則是“微課”?!拔⒄n”指的是在十分鐘以內,記錄教師課堂內外教學過程中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的微型課程。它具有主題突出,指向明確;類型多樣,情境真實;短小精悍,使用方便;易于擴充,可以共享的特點。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適當使用微課,會使課堂變得更高效。對于微課的融入,更是基于對傳統數學教學現狀的全面認識。
數學是一門集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于一體的學科,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課堂產生高效。而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常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困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良好的情感體驗和個人品質的關注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欠缺對數學學習興趣,導致上課非常被動,思考問題不積極,人云亦云。周而復始,這一類學生就難以形成愉快體驗。隨著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態度、自信的發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通過數學學習使學生獲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數學學習目標極為關注的方面。而這一點在數學學習中卻表現得嚴重不足。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尚且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如果通過一些途徑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學生自我探索、樹立信心。
(二)實踐能力有所欠缺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學習中,學生展開形象思維,學會應用所學的數學理論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是小學生數學學習具有較強的自我封閉性,學生們僅僅停留在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的層面,不善于思考問題,也不善于用自己的行動,聯系所學知識,處理實際數學問題。因此,動手能力的欠缺也就導致了數學課堂無法成為“活”課堂。
(三)缺乏發散性思維及創新能力
數學學科是一門需要學生靈活運用的學科,在具體的運用中,學生要善于運用發散思維,對于出現的數學問題進行前后聯系。近幾年,對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顯得日益重要,但是不少學生面對一些變式訓練時,不會打開廣闊的思維,思考問題較為狹窄,面對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體型時,依舊很難下手。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如果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學成效可想而知。
二、微課與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結合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睆倪@一綱要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信息技術在當代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雖然我們已經將多媒體、電子白板、PPT等技術整合到了學科教學當中,但僅僅這些技術還是不夠的。“微課”作為一種新手段,它不僅改變了我們過去面對面授課的舊模式,同時作為一種新的資源,為廣大師生增添了更多的信息,是一種重要的補充。
小學數學課堂可以通過融入微課來展示更直觀、更高效的教學方式,因為微課的直觀、有趣,更容易激發低段學生的數學興趣,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微課融入低段數學課堂,要采用科學的方法,而不是讓微課取代教師的傳統授課,也不是讓微課成為課堂的主導。以下是筆者關于微課的幾點認知。
(一)微課作用是“解惑”而非“授業”
所謂的微課,一般時間都比較短,僅僅利用五到八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協助教師完成某一個知識點的教學,或者是針對作業、模擬題講解等的一種微視頻。因此,我們不能將“解惑”“授業”的責任全部交給微課。它只是幫助教師完成解惑的過程,而不是進行直接授業,它只是教師的助手,但是無法取代教師的教學地位。
(二)微課內容要“精挑細選”
盡管微課在課堂上所占的時間比較少,但是對于四十分鐘的課堂來說,教師教學的時間比較有限,所以教師在微課內容的安排中,要盡量做到恰到好處。適合制作成小學數學微課的內容主要包括:每堂課的重難點、疑點、概念性和定理定律等講述性比較強的知識點、操作性較強的知識點、練習測試及知識拓展、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當代教師,必須要去教學生“打漁”,“打漁”就是一種數學文化的滲透,比如可以通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思維,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這才是教學之根本。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目標,對微課的運用,教師要學會精挑細選。
(三)微課運用時間要“靈活”
微課在教學中的運用,時間上是靈活的,而非隨意或者死板。針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中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靈活安排微課的時間,才能讓數學課堂教學游刃有余。例如我在講授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之前,做了一個小微課。在微課中展示有角的實際物體圖片,然后淡化抽象出角,再動態的標出組成這個角的各部分的同時,教師口述角的定義、頂點、邊的概念。把這樣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對學生來講不僅看到而且聽到,通過微課的步步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這樣比學生看書預習達到的效果會好的多。
(四)微課中評價要“全面合理”
評價改革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改革內容。微課融入數學教學以后,也應注重學生對于微課學習結果的評價,通過反映學習效果的學案評判等方式,即使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于教師及時調整課堂活動。針對微課融入后的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應該倡導多主體評價,比如學生自己可以自評,小組可以組評,老師最后進行師評,三者的分數有結合,形成組后的評價分數。教師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要有一個全方位、多主體的評價,避免主觀臆斷,才能取得非常好的評價效果。
總之,微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對教師而言,將革新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而言,能更好的滿足自己對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但我們不能為了微課而授課,它只是一個輔助性教學資源,只有適當應用才能起到激發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