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說:“閱讀是自由的夢。”這句話讀起來很富有詩意,但它卻清楚地告訴我們: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正如《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指出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讓學生在自由自在的個性化閱讀中,讀出自己對文章深層次的感悟。
一、講究提問技巧。注重問題的精深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作用,尤其是教師的主導引領作用。因而在閱讀教學中,切記隨意發問,更不能一言不發,完全放手,而是要適時地、深思熟慮地提出引領學生的精要問題。就像《學記》所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充分說明閱讀教學應注重引導,使學生跟著老師指引的方向去學習。但教師的引要得當、得法、有理,學生學起來才會覺得快樂,產生探究的欲望,從而深層次的感悟文章,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如在學習《烏鴉和狐貍》一文時,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問:“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狐貍,為什么?”從而引發學生對課文深層次的感悟,達到教學目的。
二、激發閱讀興趣。注重意圖導讀
閱讀教學必須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讓學生直接地、整體地投入到閱讀中去。這就必須先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對抽象的事物難以理解,而對于形象直觀的事物易于接受,尤其喜歡看圖,而現行的低年級語文教材,幾乎篇篇配有精美的插圖或掛圖。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愛好及教材的編寫特點,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圖畫的作用,以圖切入,以圖來吸引學生,指導觀察,誘發學生從看圖到學文,促進學生主動閱讀。例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一文時,可以先出示黃山風景區奇石的圖片,把“仙桃石”、“猴子觀海”等奇石逐一指給學生觀看,讓學生感嘆黃山奇石的神奇美妙,然后話鋒一轉:你們想知道這些奇石名字的由來嗎?作者早已把它們形成了精美的文字,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由于學生在看圖時已進入情境,再這樣一誘導,他們便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轉移到文字上了。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文章產生興趣,從而自主地去讀文,去感悟。
三、開拓思維空間,注重以說促進讀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極其深廣的,而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也是多元的。因此必須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加之低年級學生語言思維活躍,喜歡說話,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把讀與說統一起來,給學生創設更多的說話的機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拓寬其思維空間。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教材,很多篇目已經配備了訓練說話能力的習題。如《狼和小羊》疑問設置了“狼撲向小羊,結果會怎樣?”一題,再如《問銀河》一文,“銀河,銀河,請你告訴我……”對于這些訓練題目,在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于那些沒有設置此類訓練項目的課文,我們要抓住契機,創設這樣的訓練機會。例如在教學《寄給青蛙的信》時,在文章的結尾處設置這樣的訓練:“小松鼠的信里還寫了些什么?青蛙會給小松鼠回信嗎?”再如教學《畫風》一文時,先讓學生把課文內容化成圖畫,然后再對照圖畫講講課文,進行說話訓練。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畫風”,并進行匯報交流。這樣的訓練,既促進閱讀,又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四、抓好課外閱讀。在博覽中積累語言
我除了上好閱讀課外還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①創設濃郁的讀書氛圍:由于每位學生的家庭條件和環境不同,藏書的數量和內容有著很大的差別,為了使每個孩子得到較均衡的發展,我開設了班級圖書角,讓每個孩子捐五本書,再經過老師和同學的篩選,將適合學生閱讀,對學生積累有幫助的書籍存放到圖書角,選出圖書管理員,將這些書籍編號登記。制定借書制度,要求每位學生做一個借書證,規定每周二中午為班級借書時間。開設班級圖書角后,學生借閱圖書的熱情非常高,在課間經常看到學生在閱讀自己借來的書籍,一到借書時間,圖書角前總是早早地排起了長龍。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在每周一節的興趣閱讀課上,我帶學生去閱覽室看書,指導學生閱讀積累的方法,要求學生邊讀邊拿起筆,做一些讀書筆記。在學生的閱讀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我在班級里舉行了“讀書節”活動,利用班隊課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介紹一本好書”、“名人讀書小故事”、“設計圖書封面”、“寫讀后感”等系列活動。學生興趣盎然,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又閱讀了大量的書籍;②指導學生精心選擇讀物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目標尚在起步階段,一套完善的語文課外閱讀教材仍未問世,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使其在讀中積累語言;③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俗語云:“好腦瓜比不上爛筆頭。”學生讀的東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不多。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讀書筆記立足于讀,落實于記。就素材類型而言,包括摘錄好詞好句、編寫寫作提綱和寫讀后感。寫讀后感是屬于創造性讀記,它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用情感活動的有效參與。
總之,只要教師有意識地、持之以恒地在閱讀教學中,不斷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適時地引導學生向深層次思考,培養其閱讀能力,那么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會使學生受益匪淺。
作者簡介:
張淑波,學歷:本科;職稱: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