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當下嚴峻的就業形勢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新時期;90后;就業
當前,“90后”已成為大學畢業生的主要群體。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90后”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更加復雜、更加嚴峻。“90后”成長在信息爆炸、物欲橫流的時代,他們的擇業觀、就業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結合“90后”大學生的就業偏好,做好“90后”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一、“90后”大學生就業偏好的調查分析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和發放
偏好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人都是有偏好的,大學生就業也是如此,大學生就業偏好是作為大學生這一主體人群在選擇職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傾向性,是大學生在就業時所期望的目標。按照職業目標本身包涵的內容,我們把大學生就業偏好概括為在就業目的偏好、就業地點偏好、薪酬偏好這三個方面,調查問卷也按照這三個方面展開設計。其中就業目的和薪酬偏好采用單項選擇題的形式,而對就業地點的調查考慮學生有多種選擇,設計了打分的方式,按傾向程度從5~1打分。
本課題組在武漢在校大學生中發放了550份問卷,全部回收,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認真填寫剔除無效問卷,最終得到的有效問卷為535份。受調查學生的男女比例平衡,各專業都有涉及,而且考慮到對就業傾向的相對穩定性,對象選擇了高年級學生。
(二)就業偏好調查結果及分析
1.渴望實現個人目標與自身社會價值。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是“90后”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鮮明的時代背景,所以“90后”大學生較少受到物質匱乏等困境的影響,在就業的目的上更多追求實現個人價值。對學生就業目的偏好的調查數據顯示,有50.5%的同學選擇了以“施展能力,實現人生目標”為就業目的,13.3%的同學選擇以“為社會發展做貢獻,體現自身社會價值”為就業目的,有12.3%的同學選擇“為建設家庭奠定基礎”,因為生存需要而就業的同學為11.5%,以享受高水平物質生活為目的的僅占9.5%。還有2.9%的同學選擇了其他。
2.工作地點上偏好經濟發達地區。雖然國家采取了多種政策鼓勵學生到中西部和基層去就業,但是學生仍然渴望到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在對工作地點的打分上,平均分在3分以上的都是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學生更偏好去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和南方沿海開放地區,均在3.5分以上,對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偏好略低,為3.33分。而中西部地區和鄉村打分均在3分以下,“中西部的大城市”為2.60分、“中西部中小城市”為2.34分。而“鄉村”最低僅為2.12分,即使是來自農村的學生也很少愿意回農村發展。
3.對薪酬的心理預期偏高。我們根據現在的普遍工資水平,分了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元以上這五大類,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對薪水的心理預期并不低,可接受薪酬在“3000~4000元”的人數最多,占了48.6%,其次為“2000~3000元”有22.9%的同學選擇,有16.7%的同學選擇了4000~5000元,還有11.8%同學選擇5000元以上,選擇1000~2000元的同學為O%。迫于生活成本的高漲或是由于自身良好的經濟背景引導,很多大學生對收入的預期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相比偏高,會導致一定的大學生就業困難。
二、“90后”就業指導策略
在當代大學生就業偏好不斷變化的趨勢下,我們要認真對待,并從政府、高校及個人方面等加強引導。
(一)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引導大學生就業創業
在當前就業市場供需不平衡、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國家應當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切實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保障。雖然近年來我國政府積極制定各項就業政策,但是在某些方面要不斷地完善。首先,對于自愿前往基層或西部等落后地區就業達到一定年限的學生,政府應該給予返還學費、免除上學貸款等補償措施。對于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要加強執行力度,執行到位。其次,對于那些積極接收畢業生的中小企業,政府應該給予政策上的扶持與支持,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鼓勵企業接收更多的學生,促進大學生的就業。最后,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自主創業除了自身的能力外,政府的支持很重要。政府應該在創業貸款、審批程序及審批費用等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便利,必要時應該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技術指導。
(二)高校完善師資隊伍,做好職業指導教育
高校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因此高校是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效果相對比較顯著的地方。高校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1.打造一支專業的教師就業指導隊伍。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一門綜合學問,教師不僅要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和程序、了解職場技能、就業市場信息,還要從心理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因此,打造一支專業隊伍不僅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生涯規劃指導,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制定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具體的就業指導服務。
2.建立一套貫穿大學四年的職業規劃教育。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應當與學生的個人成長結合起來,不僅僅是在畢業前進行教育,而是要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就指導他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隨著專業認識的加強、職業意向的成熟,從整個求學過程加強他們的就業指導。因此,應當建立一套貫穿四年的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使學生在不同的階段都能接受到相應的指導。
3.不定期舉辦相關知識的講座、報告會。學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不定期從校外聘請相關的學者、企業家、有一定成就校友來學校舉辦有關職業生涯規劃、行業前景、經驗交流等報告會,使學生可以有效掌握社會上的第一手信息。
(三)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
一些大學生在校期間,往往只注重課程方面的學習而忽視了自身其他方面的提高,在求職過程中連最基本的語言表達、文字材料的撰寫都成問題。此外對即將面臨的壓力與競爭認識不足,缺少社會經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好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外,還要多參加學校舉行的各項活動、社會實踐、專業實踐,積累社會知識與工作經驗,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敢于向傳統的觀念挑戰,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