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
摘要:變更的時代背景給教學帶來了挑戰與機遇,傳統教學方式必須創新,創新是教學發展的推動力,然而極端的革舊創新主義與保守主義一樣是不正確的思想。高中語文教學要健康發展,必須平衡傳統繼承與創新。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與創新;平衡
新課標實施以來,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隨之有了相應改變,教學的創新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許多老師對新課標理解的誤差,過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以新方式完全替代傳統教學,導致教學創新進入了一個誤區,矯枉過正,成效不足,反而喪失了原有的優秀傳統。
一、解讀新課標,認知革新方向
新《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從中我們可以得知:新課標強調由教師主導式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代替老師的知識灌輸;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豐富教學方式;不僅僅注重語文的理論性、人文性,還應關注語文學習的實踐應用性。
二、教學創新認知的誤區
(一)完全學生主體主義
新課標的要求確實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沖突,依據傳統方式教學可能可以應付考試的要求,但是長期來看,卻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知識的要求。學生可能能夠對一篇詩詞倒背如流,對相關的字詞、思想如數家珍,但是一旦考試結束就幾乎全部遺忘了,談及語文學習的作用,可能就只有應付考試了。在現代教學的要求下,高中語文學習不是僅僅創造一個會背書的學生,而是讓一個人把語言文化融入內在思想,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一言一行。由此可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能只單向地吸收知識,還要帶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體驗,真正用心接受知識。因此,教師的教學需要以學生為重心,以自主探究學習來代替部分老師的講授。
許多老師因此開始逐步把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學生,例如讓學生來講課,取消學生最頭疼的強制背誦或者寫作任務,讓學生以自由的方式來學習,老師因此變成了“甩手掌柜”。但是,長期下來會發現學生的語文成績不升反降,更沒有預想中的自主學習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學生本身在學習上就存在著“惰性”:在沒有強制性的要求或者對某一學科沒有學習興趣時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即使知道學習的方法也難以行動,付諸實踐,而語文與其他學科相比似乎顯得單調無趣且難度較小,在考試的壓力下,許多同學們會選擇把時間花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因此擱置語文學習。另一方面,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是盲目的,而且缺少知識獲取來源,許多同學可能會說:這些知識我查資料就能知道,再背一背就能得分了,但是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主要來源于網絡和書本,這些信息是零散且缺乏可信度的,而老師的知識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得出的,經過了不斷的篩選整合以及修正,具有較高的系統性和可信度,因此能夠極大的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過度強調技術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樣也給教育帶來了新的媒介和工具。但是正如科技的弊端給生活帶來的不利之處,在教學中過度強調技術應用也會讓技術在教學中喧賓奪主,忽略了基礎性的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老師為了讓同學們理解詩歌的相關知識,在課堂引用影視片段來講解,但是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注意力都被視頻所吸引,不能一心二用再關注老師講解的內容,而且學生在看視頻的時候,主要是關注它的娛樂性,對于老師希望同學們從中得到的知識并無關心。
(三)過度的實用主義
如今在教育中有一個普遍而且明顯的弊病,學生學某一個知識之前總是關心這個知識點考不考,重不重要,社會對一個學生學習專業的要求是這個專業有沒有明顯的作用,能不能直接創造實際價值。這類現象體現了一種過度的實用主義,表現出人們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如果從這種思想出發來思考語文學習,那么語文學習是毫無作用的,除非你最終成為一名語文教師,否則語文并不能創造明顯的價值。在教學創新的過程中,有的老師把關注語文的實踐應用性過度理解為實用主義,在教學中以考試和日常實用為標準,忽略了語文的內在價值。
三、如何平衡教學的傳統與創新
(一)師生“各司其職”
實際上,沒有老師的教學是一盤散沙,老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行為的監督者以及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者。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讓老師退出教學過程,教學需要改變的是老師過于嚴苛的全盤把握。學生是“學”的主體,而老師始終是“教”的主體。老師在教學中既要尊重學生的“個陛”,也要把握“共性”。首先把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學習框架,為學生指明大致的學習方向,這是“共陛”學習過程,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適合的學習方法查漏補缺,鞏固知識,填充把學習的框架,這是“個性”學習過程,老師在這一過程中擔任的是指導者和監督者的角色,指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學習,并監督學生將學習計劃付諸實踐。
(二)將技術作為工具
技術在教學中始終只能作為工具而存在,不能替代書本知識。為了豐富教學的內容,避免書本內容過于單調乏味,或者為了使老師授課的內容由平面變得立體豐富,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應用多媒體技術是為了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具有趣味性,但是還是要確保例如圖片、文字、視頻這些內容的科學嚴謹性,避免過度的娛樂性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語文學習具有社會人文性,教學始終要由人來完成,即使科技再發達,也無法代替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的熏陶和多種多樣的情感體驗。
(三)正確認知語文學習的意義
老師需要明白的是,傳授語文知識不僅是為了短期內應付考試的要求,或者學生以后能用語文做什么事。我們把一字一句交給學生,是讓語文成為學生內在的涵養,不論以后做任何事,都能在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在教學安排中,基礎的字詞、詩詞等內容的教學仍應該重視,同時加入在實踐中需要用到的一些語文知識技能的教學,比如公文、簡訊寫作等。
創新是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完全的推翻和替代的過程,無論教學的方式如何變化,語文的教學目的始終是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