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1.教學反思
一堂無效的音樂課嚴肅地告訴我,我應該認真地進行反思。通過自己認真檢查教案、與有經驗的教師探討教學方法等過程,我反思出以下幾點。
1.所采用的“識譜知識和視唱聽音”這種關于知識技能教學的方法有可能存在問題。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模仿,那么學生就缺少參與體驗,孤立地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忽視了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這樣的教學方法顯然有悖于中學音樂教育的特點和青少年身心的發展規律。
2.在整個音樂教學中,教師過分地強調了“識譜知識和視唱聽音”的教學重要性,無論哪方面內容的教學都有意識地圍繞著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來展開,實際上把掌握知識技能確立為音樂教學的最主要目的,剝奪了學生表現與創造音樂、享受音樂的機會,使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學習產生了一種本能的反感和畏懼心理。
3.音樂欣賞的內容只限于民族民間音樂和外國音樂。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民族民間音樂還是外國音樂都是人類音樂寶庫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但對于中學生來說,根據他們心理發展的特點——“成人感”的出現,使得他們對社會音樂(流行音樂)更感興趣。流行音樂確有良莠不齊的問題,有的作品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的確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因此而全盤否定流行音樂,并把它們一概擋在中學課堂之外,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負責任的。應該說,正是由于流行音樂對青少年一代有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我們的中學音樂教學才更需要將流行音樂引進課堂,擔負起因勢利導、提高學生的流行音樂審美品位的責任,并力爭消除流行音樂可能對青少年一代產生的負面影響或把這種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4.只注重課堂音樂教學而忽視了課外音樂活動和社會音樂環境的影響作用,從而使音樂教學得不到滿意的效果。音樂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課堂音樂教學、課外音樂活動、家庭音樂教育以及社會音樂環境等各個方面只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音樂教育才能真正獲得成功。在音樂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際中,我們應該更多地傾聽來自音樂教育主體——學生的聲音。
2.解決方法
通過教學反思,我在之后的備課中著重注意了中學生心理的發展特點,重新制定了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和選擇教學方法等,這樣一來的確使我的音樂課受到了更多學生的喜愛。下面是我在教育實習中聯系中學生的心理特征總結出的一些教學方法,以求教于所有音樂教育工作者。
2.1以激發興趣為引擎,培養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同樣在音樂教學中,以興趣為引擎,培養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是音樂課堂成功教學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興趣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它的產生與人的需要有很大的關系。根據中學生心理上在認知方面有“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求知欲強烈、喜好新鮮事物”等特點,我在歌唱氣息訓練這一環節再沒有要求所有學生一起發“思”音。課前我讓每一位學生自己準備一張小紙片(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我自己也為他們準備了很多。)在布置這個事情的時候,很多學生就忍不住的跑來問我,“老師,你要干什么?”聽到他們的詢問,我知道這個設計已經成功了一半,他們開始感興趣了。我將準備好的紙片放到他們的手中,以保證每個同學都參與了進來。我將小紙片放到嘴邊,要求同學們仔細觀察紙片的變化。我深吸了一口氣,慢慢地、均勻地將氣呼出,由于氣息均勻,紙片一直保持向同一個方向倒,而不是來回擺動。還不等我做完示范,同學們就在自己研究和練習了!隨后我向大家提問:“要怎樣呼氣紙片才穩定呢?”學生們通過自己的體驗總結出了他們認為正確,實際上也就是正確的答案。這樣不但起到了基本氣息訓練的目的,還減少了這項練習的枯燥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和主動發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緊接著我們還開展了一個“氣息大比拼”的音樂課外活動,使學生對音樂課產生了興趣,在音樂訓練中找到了一種自我成就感,當然,也使得我的音樂課可以更好的開展。
2.2利用音樂空間性特征,培養創造性思維
“音樂繪畫法”“音樂敘事法”“音樂色彩法”“音樂舞蹈法”等這些都是教師們在利用音樂的空間性特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音樂有空間性嗎?現在大多數學者持有這樣的觀點:音樂通過聲音的高低、和聲的連接、音色的明暗變化,勾勒出了不斷運動著的空間立體范圍,這個巨大的空間立體范圍通過想象和聯想來實現,是心理空間,這個空間無邊無際,流動變幻,任你的思緒在其中自由翱翔,任你賦予它任何色彩和形象。正是這種巨大的心理空間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可行性。在培養學生音樂創造性思維能力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步驟:
“聯想”是音樂創造活動的第一步。學生以生理聽覺為基礎,心理聯想為出發點,有思考的聽賞音樂。其中必須注意:選擇新鮮的音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醒學生感受音樂。同樣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社會音樂環境,在上欣賞課時,我先放比如恩雅、班德瑞、英格瑪等屬于“新音樂”的欣賞材料給學生們聽,由于這類音樂大部分使用的是電子樂器和純樂器相結合演奏,節奏多變復雜,音樂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想象空間。對于這樣的音樂形式,學生們很快就自然而然的將注意力集中起來,一段音樂過后,學生的想象空間就被打開了。
“變通”是音樂創造活動的第二步。對于內涵較淺的音樂,學生的描述相對于音樂本身的形象會擴大、縮小、重組、甚至變形,教師不能妄評,要有求“新”求“異”的概念。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的第二個特征就是“成人感”的出現。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于是開始發現新的自我,產生了一種成人感。隨著這種成人感的產生,中學生們極力樹立自己的成人形象并強烈的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肯定。老師應該要重視他們的這一心理特點,尊重他們的成人意識,對他們的獨立愿望給予尊重、鼓勵和引導,充分發揮他們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同時又要看到他們畢竟還不成熟這一特點,不放棄關心、幫助和引導他們,使他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健康的發展。
所以,音樂教師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樂素質以及音樂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掌握音樂教學的規律和方法之外,還必須重視和學習掌握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并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使音樂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