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華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的朗讀水平,直接影響到他的交際能力。《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小學生如果能大量閱讀,讀有益的書,那對學生語文素養及日后交際能力都會有很大提高。
一、在語文課堂上,我始終堅持“以讀為本”的教學模式
張若田先生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的確,“讀”既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手段,又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一)讀是理解、積累的基礎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和背誦的訓練。
例如我在教學《科利亞和他的木匣》時,課文的重點段落是最后一段:從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這件事中得到的啟示。只有短短六十幾個字,在反復引導學生朗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時,我提出問題:科利亞從這件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學生迎刃而解,從書中輕而易舉地找到答案:“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我又追問:我們生活中也有什么也在不斷的變化呢?在我的拋磚引玉之下,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答案各式各樣:小樹一天天長大;我學的知識一天天增多;奶奶一天天變得蒼老了……此時,這篇課文的重點解決了,難點突破了。
(二)讀是升華、提高的方法
美學家王朝聞說:“朗讀者的高明之處,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悅耳的音和調,主要在于他進入了文學作品所規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體驗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調、顏面表情。”例如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時,文中的一個小女孩被炸彈炸傷,阮恒幫她輸血,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他是我的朋友”。阮恒認為自己輸血后會死去,他在內心做了痛苦的掙扎后,最終決定為小女孩輸血。阮恒為了朋友間的友誼,為了救小女孩的生命,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無私奉獻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動!愛就是向遇到困難的朋友及時伸出溫暖的雙手,愛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借機配樂“愛的奉獻”。學生在配樂朗讀中能感受到愛的教育。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更升華主題。
(三)形式多樣的誦讀是激發朗讀興趣的方法
誦讀方式的多樣化,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其中語文老師“陪”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有一名學生要讀描寫西沙群島的海島一段。她讀文時語速太快、且沒有感情。我沒有制止糾正他的朗讀,而是“陪”她一起讀,讓她身臨其境感受到正確的讀書速度、抑揚頓挫與讀書時的顏容表情,很快這位學生就進入情境中,自豪地讀出了海島之美麗、物產之豐富。于是我發問,從這段描寫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答道:海島的美麗,海島的富饒。之后,我播放音樂,大屏幕上展示出西沙群島海島一片片茂密的樹林、棲息的各種海鳥以及遍地的鳥蛋、鳥糞……學生配樂讀,情到深處,我因勢利導:“從課文的描寫中你們感受到什么?”學生便脫口而出:西沙群島既美麗又富饒。有了這樣深厚的感情積淀,在讀最后一段時學生就有感而發了,自然就讀出了自豪、熱愛之情。
二、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很多,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如在教學《燕子專列》一課時,文中上至瑞士政府下至瑞士人民,不論男女老幼、殘疾人、留學生……都參與在救助燕子行動中,而小主人公貝蒂冒著嚴寒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學生朗讀時重讀了“只在乎”,于是大屏幕展示小貝蒂救護燕子時的照片,引導學生看過照片后我深入引導“多么有愛心的孩子呀!”引導學生感受到并讀出小貝蒂的愛心;“多么勇敢的孩子呀!”再次引導學生感受到并讀出小貝蒂的勇敢。在回歸整體通讀全文時,我播放音樂“愛的奉獻”,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朗讀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并從中感悟到人類對動物的愛護、對生命的尊重,感悟到人類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有效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我鼓勵學生到學校圖書館借書看,同時引導學生將優美的詞句分類摘抄到自己的詞語積累本上,每兩周抽出一節課,讓學生們交流自己摘抄所得,表揚那些摘抄內容既優美又有實用價值的學生;作文課上引導學生把自己摘抄的優美句段用到習作中,給自己的習作添磚加瓦、為文字潤色。時間久了,學生就養成樂于讀書及讀書必動筆的好習慣。
(三)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由此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不懂之處,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既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激活思維,養成求知興趣。在教學每一篇課文時我都讓學生先熟讀,然后圍繞課后習題與同學交流自己讀懂的內容與疑惑之處。這樣不但能輕松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難點,而且還培養了質疑的能力。
總之,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形式多、內容多、次數多,有利于感悟和積累。積累,不但得益于現在,而且受用一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讀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見影的事。要針對學生朗讀上存在的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喜歡朗讀、樂于朗讀,在朗讀中感受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