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芬
專題述評
孔孟“仁道”天下觀研究述評
——兼論孔孟“仁道”天下觀的基本特點
陳玲芬
在中國傳統諸多的天下觀中,儒家“天下觀”蘊含著深刻豐富的價值追求和治國理想,它完整體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原則和政治實踐理路。當下學術界關于孔子和孟子天下觀的研究主要是從“道德意識、社會政治、文明實踐”三個層面進行的。通過與其他諸家天下觀進行解讀對比可以發現,孔孟“仁道”天下觀具有仁愛、孝治、民本的三大鮮明基本特點。
儒家;仁愛;孝治;民本;天下觀
在中國傳統諸多的天下觀中,孔子和孟子的“仁道”天下觀奠定了儒家天下觀的總體格局和本質內容,對于儒家思想的發展乃至整個中國傳統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作為一種價值觀、道德觀、歷史觀和政治觀,它對于塑造中華民族精神風貌并實際地塑造中國歷史發展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孔孟“仁道”天下觀因其包含著普遍仁愛的人道主義立場以及一些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文明特質,可以為未來建立世界新秩序提供價值基礎和價值理想,從而備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
本文只以孔孟天下觀的“仁道”原則為前提,對當下學術界關于孔孟天下觀的研究,從“道德意識、社會政治、文明實踐”三個層面進行簡要述評。
1.從道德意識層面看,孔孟儒家天下觀為未來世界秩序提供價值理想
張瑞雪在《秩序與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論》一文中指出:“先秦儒家以‘天下為公’的思想為出發點,儒家在國際秩序和國際道德問題上,提出了以天下為本位的國際和合秩序觀,主張在國際交往中應以孔孟的‘仁’、‘仁義’為道”①的國際交往原則。王家范教授也認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資源價值的核心,是圍繞著“仁愛”二字展開的。仁愛是建立世界文明“新秩序”不能繞開的基本原則。干春松教授在《王道理想與儒家世界秩序觀的建構》一文中認為現代世界的民族國家體系制約了國家間尋求一種建立在互利或者共利基礎之上的世界的可能性。在當下不平等的國際秩序下,儒家天下觀念將為未來的世界秩序提供價值理想②。干春松教授還在《王道理想的世界主義回歸——儒家政治哲學與國際秩序再平衡》一文中提到,孟子的“王不待大”、“以小事大”等王道政治理念有利于發掘儒家思想的普遍性面向,挖掘其整體精神來建構一個新的王道理想社會③。王慶新在《儒家王道理想、天下主義與現代國際秩序的未來》一文中認為儒家孔孟的仁愛道義原則以及由此推衍出來的儒家國際正義原則對指導當今國際關系的具體實踐非常有用④。鄭家棟先生在《“天下”觀念與儒家文明》一文中指出,天下觀念的哲學基礎是“共生”原理,說明儒家將“包容差異性作為文明最本質的內核之一”⑤。以上諸位學者對天下原則中道德意識的普適性詮釋,不僅凸顯了孔孟天下觀“大公無私”、“天下為公”的天下人文道德情懷,也為未來的世界秩序建構提供了價值指向。
2.從社會政治層面看,有助于構建國內和國際的政治秩序
謝曉東在《走出王道:對儒家理想政治的批判性考察》一文中認為,孟子的“王道政治是以仁政為中心,以德治和民本為兩翼的一種非民主的政治形態。是一種以統治者為立論中心、以民眾為受益對象、以和諧為導向的理想政治”⑥。陳金海在《孔子的歷史認同觀念》一文中指出:“孔子在推崇三代之禮的基礎上,對當時的‘天下’秩序作出了一些思考,不僅強調以禮為內涵的世界秩序,而且體現了對西周以來“天命”傳統的繼承與超越。提出了‘天下歸仁’、‘和而不同’等一系列思想觀念,從而賦予了“天下”以更多文化認同方面的意義。”⑦王牧笛在《先秦儒家的國際秩序觀》中寫道:在先秦儒家的外交思想體系中,“周禮”是重塑國際秩序的范本;“正名”是締造國際秩序的關鍵;“人性”是建構國際秩序的根基;“修齊治平”是實現國際秩序的路徑;“倫理”是通達國際秩序的方式;“禮之樂化”保證了國際秩序的穩定與和諧;“克己復禮”則成為先秦儒家為國際秩序重建而明確提出的政治方案⑧。包天民在《孟子與世界秩序理論》一文中揭示孟子對“霸權”的批評意在建立一種替代性的規范性秩序理論。孟子的思想體系恰如其分地對應了當代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國的多極化主張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孟子的秩序觀⑨。復旦大學白彤東教授認為任何國家都是從本國利益出發的,但關鍵在于,一個國家在它的國家利益之外,有沒有一點其他的東西,比如對人權或者仁義的追求。儒家的天下觀念,可能在利益面前比較蒼白。但是,在沒有利益沖突或者利益沖突不大的時候,傳統中國能夠堅持仁義的原則去做事,這就展示了儒家天下體系的力量。華東師范大學劉擎教授認為,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可能有多種不同的闡釋,但值得重視的一個維度是普遍聯系的視野,就是從關系性的視野來理解自己的文化。
3.從文明實踐層面看,天下思想中蘊含的理想規范,可以破除一切民族優越論或文明中心論
天下觀中的“仁愛”原則、“仁道”政治,尋求“天下歸仁”、“天下大同”、“天下為公”、“天下有道”、“天下和合”的價值理念,有助于克服民族主義的要素。我們應當努力在創造性轉化之后,尋求新的實踐形態,即當下倡導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感召。天下理想的最高明之處,是破除一切民族優越論或文明中心論。提倡天下思想,強調其對當代的相關性和重要性,并不是要鄙薄和簡單化西方的思想遺產,不需要重建華夏文明優越論來克服西方文明優越論,這才更符合天下的理想和情懷,體現天下思想本身具有的超越性。天下理想啟發我們要“世界性地”來思考世界。但這并不意味著必須否定國家視野與國際視野的局部正當性。民族國家和國家利益的存在是當今世界政治的現實,超越民族國家及其利益的恰當方式,并不是取消或無視它們的存在。從天下理想轉向新世界主義的目標不是更換霸主,而是改變霸權結構本身;不是變換玩家,而是根本改變游戲本身規范意義,提倡一個后霸權的世界秩序。這要求以新的視野和新的思維方式來重新看待世界。
隨著中國的崛起和世界格局的變化,國內思想界試圖超越西方近代以來建立在民族—國家基礎之上的國際秩序,從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汲取智慧,提出具有中國風格和氣派的世界秩序主張,包括天下秩序、新天下主義、新世界主義等。哲學、歷史學、政治學、國際關系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都對這一主題表現出極大的關注。2016年3月5日在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鎮召開了“天下秩序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峰論壇。通過討論,各位持不同主張的學者在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秩序問題上增進了共識。
姚大力教授認為若要從傳統的天下觀汲取歷史資源,首先就需要厘清歷史上的天下觀究竟包含一些什么內容?許紀霖教授認為天下在古代中國的內涵具有雙重性。一重是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同心圓秩序,另外一重是一套價值觀,一套值得追求的理想的價值觀。這兩面構成了天下既有烏托邦的一面,也有歷史的現實一面;這兩面不是截然不相干的,是有內在的關聯,現實的一面是真實的,烏托邦的一面同樣也是真實的。許紀霖教授還認為這個世界上可能有三種不同的價值:第一種價值產生于一般的民族。第二種價值是黑格爾所說的世界民族所追求的。第三種價值也是普世的,但不是來源于某個世界民族,而是最后所形成的普遍的價值共識。趙汀陽教授也認為“天下體系表面上是一個政治問題,實質上卻是一個世界的精神品質問題”。諸位教授對于天下體系的理解正好體現了天下觀對于歷史與現實的影響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總之,對于儒家天下觀在今天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學術界開始進行一些探索,其中主要有趙汀陽的新天下體系、許紀霖的新天下主義、劉擎的新世界主義等。這些學者就儒家天下觀是否可為今天建立新世界秩序提供有益的啟示,可以提供哪些啟示等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各自的觀點。主要的觀點為:儒家天下觀的天下觀念可以為未來的世界秩序提供價值理想,其仁愛原則包含著普遍的人類主義的立場,可以為建立世界新秩序提供思想基礎。同時,我們也要實現對于傳統儒家天下觀的超越。
孔子和孟子提出了內容豐富的天下觀,而孔孟天下觀相對于先秦其他諸家天下觀具有自身怎樣鮮明的特點?了解這一問題是完整把握孔子和孟子天下觀的有機環節。
先秦的天下觀中,作為“顯學”的,除了儒家的之外,還有道家天下觀、墨家天下觀和法家天下觀等。然而,從與社會現實需要的契合度來看,儒家天下觀則最為突出。古代中國的家族社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儒家以家庭、家族為價值本位,以社會和諧為價值準則,其理想目標是將和諧的家庭家族模式推之于天下,實現天下一家。因而當血緣家族社會進行文化選擇時,自然非儒家思想莫屬”⑩,其影響也最顯著。筆者認為,孔孟的天下觀主要體現出以下基本特點:
1.仁愛天下觀
孔孟天下觀的首要特點或核心特點,就在于它本質上是一種仁愛天下觀或仁道天下觀?!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是孔孟思想體系的核心范疇,同樣也成為孔孟天下觀的核心范疇。
孔子和孟子分別提出的“天下歸仁”、“仁覆天下”,不僅體現了孔孟天下觀的理想價值目標,也同時是實現天下理想目標的根本手段。而且,“仁”賦予和體現了儒家天下觀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價值型的天下觀的性質,從而與道家法家的天下觀根本區別開來。首先,與道家的天下觀區別開來。我們知道,道家的天下觀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僅《莊子》一書出現“天下”一詞就有272次,足見道家對于“天下”問題的重視及其天下觀的思想地位。但老莊的天下觀“以道蒞天下”?,從根本上反對儒家的仁愛天下觀。在老莊思想體系中,“道”是“天下母”,是人地天效法的終極法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一切依循“道”,主張“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暗捞煜隆北闶堑兰易非蟮睦硐刖辰?。由此而來,道家對于儒家以仁義道德作為天下的核心法則,以此改造世界,使天下成為仁義的天下予以堅決否定。老子主張“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要“絕仁棄義”,莊子主張“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是道天下還是仁天下,便成為儒道天下觀的根本分野。
同樣,法家也反對仁義治天下。法家的《韓非子》一書,有“天下”一語多達262次,但多為“霸天下”、“強天下”、“制天下”、“取天下”、“強匡天下”、“進兼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等,主張以法制取天下治天下,也反對儒家仁愛天下觀。法家認為,控制天下萬民治理天下萬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運用嚴密的法制,而儒家主張的依靠仁義道德,則根本無法除惡禁暴,只會使社會陷于混亂中?!俄n非子·奸劫弒臣》講:“夫嚴刑重罰者,民之所惡也,而國之所以治也;哀憐百姓輕刑罰者,民之所喜,而國之所以危也。”指斥儒家之學是“世之愚學”?。在其《五蠹》中,韓非子更有明確的論述:“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顯然,法家與道家一樣,都反對孔孟的仁道天下觀。
2.孝治天下觀
由仁愛思想而來,孔孟天下觀的另一個基本特點就是重視孝治的特點。我們知道,儒家的道德思想體系建立在血緣家族社會結構基礎上,以家庭家族為價值本位。因此,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其基本的治理邏輯,無論孔子孟子都將家族倫理視為社會治理的基礎,特別是重視家族倫理核心的孝道。
孔子將孝視為“仁之本”,孟子提出“仁之實,事親是也”。孔孟在視孝與仁本質一致的前提下,推崇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孟子明確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然而,上述孔孟儒家“以孝治天下”的天下觀原則,卻為道家法家的天下觀所否定。道家以自然為最高原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自然”為統一天下的根本法則,“自然天下”是道家天下觀的核心。因此,對于孔孟儒家人為地倡導的道德體系都視為背離了“自然之道”,本質上都予以否定,“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老子雖然沒有否定“孝”,但他的“孝”已經不是孔孟倡導的“孝”,他的“孝”是“仁義”的對立面,不是“仁義之孝”,而是“自然之孝”,且只是“大道廢”后的副產品,不是也不可能是治天下的原則。
同樣,法家否定家族親情在治天下中的作用,韓非子指出:“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今儒、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則視民如父母?!虼蛊挥陶?,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不聽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韓非子這里明確否定“視民如父母”的孝道不足以成為治天下之道。
3.民本天下觀
孔孟天下觀的第三個基本特點,這里概之為仁政民本論。在孔子和孟子的天下觀中具有非常進步的民本思想,特別在孟子那里,提出了一系列諸如得天下萬民之心、順天下萬民之意、以天下萬民之憂樂為憂樂等思想,將之視為“天下觀”的實質。而且還將一系列“保民”、“富民”、“利民”、“貴民”的理念建立在其仁政基礎上,主張以仁政去實現士農工商各業興旺,天下萬民普遍過上溫飽生活的社會理想。
仁政型的民本思想為道家法家的天下觀所不具。我們知道,在老子那里,雖然也有“圣人以百姓之心為心”的觀點,但老子的民本思想不僅內容上薄弱,而且觀念上落后。他不僅主張“愚民”,還提倡讓天下百姓過一種沒有社會交往聯系的、原始貧窮落后的、“復結繩以記事”的“小國寡民”生活。顯然,這樣的民本思想不具有進步意義。同樣,在法家的天下觀中,重視和強調“法刑”、“威勢”和“強力”在“霸天下”、“爭天下”、“治天下”中的絕對作用,而對于強調民心民意的仁政德政輕蔑視之。《韓非子·顯學》中就抨擊孟子的得民心得天下的思想:“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妹裰亩梢詾橹?,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將聽民而已矣?!?顯然,無論法家天下觀還是道家天下觀,都沒有如孔孟天下觀一樣地重視民心民生。
以上是孔孟天下觀的三個基本特點,其他的還有諸如重視修養、提倡王道等也都可以作為孔孟天下觀的特點,但核心的應該就是上述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的基本特點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完整地體現了孔孟天下觀的本質內容和根本特性。
注釋:
① 張瑞雪:《秩序與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論》,西北大學2006年。
② 干春松:《王道理想與儒家世界秩序觀的建構》,《開放時代》2011年第6期。
③干春松:《王道理想的世界主義回歸——儒家政治哲學與國際秩序再平衡》,《學術前沿》2013年11期。
④ 王慶新:《儒家王道理想、天下主義與現代國際秩序的未來》,《外交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⑤ 鄭家棟:《“天下”觀念與儒家文明》,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⑥ 謝曉東:《走出王道:對儒家理想政治的批判性考察》,《哲學動態》2014年第8期。
⑦ 陳金海:《孔子的歷史認同觀念》,《中華文化論壇》2013年第3期。
⑧ 王牧笛:《先秦儒家的國際秩序觀》,北京大學2007年。
⑨ 包天民:《孟子與世界秩序理論》,《國際政治科學》2010年第3期。
⑩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第1卷,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2頁。
????? 王弼注、樓宇 烈校 釋: 《老子 道德 經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57、64、56、43、45頁。
? 郭象注、成玄英疏:《莊子注疏·外篇·胠篋第十》,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95頁。
? 《韓非子·奸劫弒臣》。
?? 《韓非·五蠹》。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09頁。
?? 《韓非子·顯學》。
B222
A
(2017)11-0058-04
陳玲芬,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杭州,310024。
(責任編輯 胡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