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鯤,王柏利,李 燕,劉 娜
?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武術事業發展研究
劉 鯤1,王柏利2,李 燕3,劉 娜1
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以“武術事業”作為研究對象,在客觀評析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含義研究的基礎上,界定了武術事業的概念。研究認為:武術事業發展應以政府為服務主體,以非營利性的準則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武術事業發展應以公民為服務對象,以非排他性的意識處理好現代與傳統之間的關系;武術事業發展應明確服務內容,以非均衡性的標準處理好“金牌戰略”和“惠及民眾”的關系。
公共文化服務;武術;事業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在政府主導下,以稅收和財政投入方式為主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過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群眾文化權利的新途徑”[1]。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籌服務設施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衡化”[2],充分肯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國家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對蘊含著厚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武術而言,發展惠及民眾、服務大眾的武術文化事業,就應該成為武術發展過程中的頂層設計問題。
然而,今天的中國武術發展,盡管相關政府部門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使武術事業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但由于政府主導的武術事業與市場主導的武術產業之間產生了諸多矛盾,導致武術事業與武術產業之間的界線不明,給武術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視角,厘清政府主導的武術事業與市場主導的武術產業之間的邊界,對武術實現有效的自我治理,明確政府與市場職責,發展武術產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是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的,其發展過程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1978—1992年),以“市場化”理念為主的整體改革階段;第2個階段(1993—2002年),以“產業化”為主導特征的改革階段;第3個階段(2002年至今),“產業”與“事業”相分化的改革階段。中國第一個專門部署文化建設的文件是《國家“十一五”(2006-2010)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發展文化事業的戰略地位。
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武術發展的研究成果,吉燦忠等人[3](2011)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研究了傳統武術的文化生存空間,認為當下一些展示傳統武術文化的廟會和村落正在逐漸消失,傳統武術傳播和競技武術傳播存在著壑溝,傳統武術的文化空間的再建設已經存在問題。因此,提出了應該建立“武術公共服務保障體系”以保護傳統武術“文化空間”。在這套體系下有政府法規、信息咨詢、物質保障、組織管理、宣傳激勵、服務供給和活動競賽等系統。王春明[4](2013)針對當前社區武術公共服務發展現狀,提出具體的建議:加強武術信息宣傳機制的建設,合理開發和組織武術人才資源,同時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務網絡管理體系。范銅鋼等人[5](2012)從中國崛起的背景下,探討了武術體系的發展以及完善,提出了從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三大戰略出發,具體到功能定位、供給屬性、供給主體和服務體制四大理論體系構建和規劃、管理、保障以及評估4個具體方面的實踐指標體系組成了武術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同時從供給的內容、渠道、方式和環境的角度分析了武術公共服務供與求兩者之間的服務鏈、供應鏈、利益鏈。楊靜[6](2012)以東北3省6個城市的太極拳運動開展狀況為調查對象,研究太極拳在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中的價值。張瑾[7](2011)通過對中國武術博物館參觀觀眾的調查,分析了參觀中國武術博物館觀眾的認知、需求、動機和行為現狀,提出了要增強公共服務機制等建議。凡博[8](2012)對河南登封少林寺音樂大典新聞中心的媒體服務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中國在舉辦大型音樂大典方而還存在著相關專業人員缺乏,組織管理經驗不足,媒體服務制度不健全等問題。陳淼[9](2007)探討了從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視角下建立一種獨立于政府部門之外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的社會武術組織。張銀行,郭志禹[10](2014)從公共服務的理念、供給主體與客體及其性質、供給服務的內容、形式及傳遞服務的組織實施等幾個方面對解放前民國時期聞名全國的武術社團組織代表之一的精武體育會的公共服務實踐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姜娟[11](2014)對健身氣功公共服務內涵進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就研究現狀而言,武術界已紛紛就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論題展開多角度、多領域的研究。其中,也不乏關于武術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理論成果,主要集中在構建武術公共服務體系的理論和對策方面。但是,大部分文獻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宏觀概念有整體的描述,對武術事業和武術產業之間的關系、武術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和內涵等問題探討較少。因此,從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視角出發,研究武術事業的發展,可能為武術產業及武術的全面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2.1 公共服務和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一詞,中國古以有之?!拔摹钡谋玖x,是指文錯、文飾、紋理?!盎北玖x為易、生造化。中國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屬于文明范疇,主要指文治教化的總和。因此,文化是公共服務的內容之一。
公共服務是國家公共部門和準公共部門為了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共服務行為的總稱。與相關文化產品和服務有密切關系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它包括相關的影視機構、出版機構、互聯網機構、相關圖書館、博物館以及社會科學研究的許多文化領域。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它包括的內容非常豐富,例如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傳播先進文化、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的、非營利性的文化機構和服務都屬于這個體系[12]。
2.2 武術事業和武術產業
文化生產力解釋并闡述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相關聯系。中國的文化事業主要包括相關的教育、學術科研、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場域、文化產品以及相關服務體系。它具有排他性。武術作為一種文化,作為一項事業來說,也是具有排他性的。它是由政府主導,以稅收和財政投入方式為主向社會提供武術相關的文化產品以及服務的過程。涉及到具體的武術事業,它包括相關的文化遺產——2006年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陳氏太極拳和河北邢臺梅花拳等;相關的教學科研機構——學校武術教育、中國武術博物館等;相關的文化設施——河南少林寺,焦作陳家溝等;相關的文化產品——國家舉辦大型武術活動,國家發行的相關武術的宣傳片、圖書等;相關的武術服務體系——社區武術指導員等等。
靠市場機制來運轉的文化產業具有營利性和娛樂性等特征,營利性是主要手段。武術產業同樣是靠市場機制來運轉的,例如當前的以營利為目的的中國武術職業聯賽,武術的服裝器械生產企業等都是屬于武術產業。武術事業也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
在當下的社會中,由于在某種程度上,政府成為市場主體以及股東和直接投資人,還有一些政府機構通過各種行政命令和手段來控制市場[13],導致文化事業服務的主體不夠明確,影響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就顯的尤為重要。武術產業和武術事業之間有較大的區別。(1)主體性質不同。武術事業的主體是政府,而武術產業的主體是企業。(2)兩者的功能不同。武術事業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武術產業生產進入市場的商品。武術事業重在實現武術發展的社會目標,偏重社會效益。而武術產業著重關注社會經濟價值,偏重社會經濟效益。(3)資金來源不同。武術事業主要由政府投資運作,而武術產業由國有的、集體、民營、外資等多渠道籌資,市場運作;(4)運營機制不同。武術事業主要有政府興辦而確保正常運轉,具有非營利性和公共服務性等特征,不能以市場方式來進行管理,而武術產業是企業經過市場機制來進行運作,具有明顯的營利性特征。(5)調控方式不同。武術事業靠國家政府直接調控,而武術產業靠相關國家的政策法規、市場經濟規律等手段進行間接調控。武術事業和武術產業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它們相輔相成。武術事業為武術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是武術產業的基礎,保障了武術產業的發展。而武術產業的發展使得國家有更多的財力,和物力支持并促進擴大文化事業的發展,它依賴武術事業所提供的資源。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從地域上來看,無論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還是西部經貿落后地區,無論是時尚元素繁華的城市還是鄉土氣息濃厚的農村,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渴求,使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本源由以前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成為文化消費、市民精神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存的態勢,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共同組成了公民的文化權利[14]。因此,文化事業是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源泉,能夠為文化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的促進,它的發展反過來可以推動文化事業的進步。
公共文化服務是文化事業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得出,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的武術事業發展,政府是武術事業發展的主體,武術事業的發展依賴政府的資金投入,具有非營利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這方面,學校武術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作為學校體育里面發展最好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借助于身體的動作規范、視覺轉換、倫理關卡等,將原先控制他人的技擊演變為控制自己的技術,讓武術散發出倫理色彩,成為修身養性的手段,這使武術具備了不同于其他民族武技的文化個性,也使武術成為服務于人的社會化和學校教育手段的依據[15]。
公共文化服務是文化事業的一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的武術事業發展,政府是武術事業發展的主體,武術事業的發展依賴政府的資金投入,具有非營利性。因此,武術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和一項公共事業,它應該具有惠及民眾的功能,需要服務全社會人民。武術事業的發展,它的服務主體應該是政府,而不是市場。政府部門制定武術發展制度、政策,應該明確政府是服務主體,以非營利性的準則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為民眾提供優質的服務。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以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利益為出發點。它的目標是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公共文化需求的過程中,對人們的意識形態的柔性滲透,要求尊重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的多樣性,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而不是管制的方式來影響大眾文化的前進方向。因此,公共文化服務的目標是人民群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下的武術文化事業,它的服務對象也是全體公民,這正是非排他性的體現。這里的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人都無法阻止其他的個人對武術文化的消費。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文化的消費者。物的屬性和意識形態性是文化生產力的二重特性,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同樣具有二重性。它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影響民族文化心理和整合社會關系的巨大力量。武術根植于農耕文明中,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遷,城市化的發展,以及現代全球化的發展,對我們當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空前的影響。文化生產方式的改變和新興文化形態(美國大片、西方超前消費主義等)的崛起引起了中國本土原有的文化生態格局的全面變化。以往的那種落后守舊、固步自封的文化將在傳播中被消費者所逐漸遺忘。當代的全球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社會中,我們必須借用先進的科技,順應時代的需要,抓住發展機遇才能把優秀的、傳統的武術文化繼承和發揚。
文化生活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因此,在發展武術事業的同時,應該明確服務對象,不應該存在任何的地域、城鄉等差別,更不能有種族、身份等歧視。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作為一個現代社會公民應具有的基本的權利。
當前,武術逐漸分化成兩種表現形式——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
競技武術作為一種新的形態,是在中國傳統武術的基礎上改造并轉化,同時汲取了西方奧林匹克體育的現代體育因素,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創新的結果。但是,中國的武術發展存在著過度追求競技武術的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武術為了自身的發展,不斷地、積極地進行改造,緊緊地圍繞著國際化戰略思想發展。通過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成立到世界性的武術比賽的廣泛開展,都積充分明了這一點。為了迎合奧林匹克運動的世界性的發展,一直把西方體育作為中國武術發展的風向標。中國的武術發展存在著過度追求競技武術的發展趨勢。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武術的教學內容競技武術化了,武術競賽已經在競技武術中一枝獨秀。競技武術的過度發展使得我們忽視了傳統武術的發展,傳統武術已經成為瀕危的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含有少林功夫等6個拳種。2008年的第2批含有14個拳種,2010年第3批含有7個拳種。國家對傳統武術拳種的“非遺”保護,反映出國家開始對傳統武術的重視,也體現著人們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熱愛。
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武術的教學內容競技武術化了,武術競賽已經成為競技武術中的主要內容。競技武術的人群就像塔尖一樣,一直處于眾人關注之下,但是處于塔底支撐塔尖穩固的基礎人群卻在不斷流失。武術人口在體育人口中的比例在下降,武術人口中傳統武術人口在下降[16]。
因此,政府不應該過度地關注競技武術群體,忽視傳統武術群體。導致競技武術一枝獨秀,而傳統武術成為瀕危的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武術事業,必須明確服務對象的排他性,要惠及全體人民群眾,使全體公民普遍享有。
在中國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進程中,中國武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為了迎合西方奧林匹克運動的“更高、更快、更強”的號召和運動項目的“高、難、新、美”的方向發展,我們的武術發展更加的趨向于體操化、藝術化。1959年國家體委正式批準頒布實施《武術競賽規則》,標志著競技武術的誕生。武術人經歷了幾十年的努力,終于迎來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的“武術進奧運戰略”的實施。盡管后來武術項目沒有進入奧運會,但是中國的武術事業無不是把“金牌戰略”放在第一位。競技武術發展中底層有業余體校,中層有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上層有國家級運動隊,競技武術成為了中國政府和廣大武術工作者的重心。國家和政府通過不同的渠道在政策上扶持、財力投入,同時還有人力、物力、科研等各個方面的推動。而這一切都是為競技武術服務。因此,競技武術存在著相對穩定的習練群體[17]。
重視競技,忽視傳統。特別是熱愛傳統武術的廣大民眾群體被忽視、被淡化。有學者對武術之鄉湖南新化縣的農村群眾武術考察發現,縣體委為了迎合競技武術的發展,建立一定的工作業績,把一些武術工作重心轉移到體校競技武術的訓練上,拿金牌成為重中之重。反觀傳統體育,他們放松、冷落了對民間拳師的管理以及相關活動的開展,缺少鼓勵和扶持等因素導致了當地村落拳師不得不放棄武術,為了安身立命,紛紛轉向其他的謀生活動[18]。連武術之鄉尚且如此,那么那些武術基礎薄弱地區的地區其武術發展可想而知了。
因此,我們需要大力發展傳統武術,關注大眾群體。針對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在發展武術事業的同時要考慮到不同的文化層次、不同的經濟收入的人群對不同文化需求,做到區別對待。考慮不同區域人群文化特征,不能不加以區別就實施“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文化服務標準,不能搞“一刀切”的建設模式。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開展具有本地特色和適宜本地廣泛開展的特色武術項目。
競技武術群體、大眾武術群體、農村武術群體,不同階層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我們要提高武術的服務質量,擴大武術的服務范圍,努力為不同人群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當前全民健身活動在全國開展得如火如荼,必須抓住這一機遇,使武術這一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傳統文化發展下去。例如,學校武術是武術事業發展的后備力量,可以在學校武術教育中提供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武術教育,使學生從小就接受傳統教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在大眾武術健身中為廣大群眾提供人性化的服務,開展多層次的交流,從而體現武術文化對每個有需求的公民的人文關懷。
武術事業的公共文化服務最能體現當代文化的民主精神,體現中國千百年來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成果的共建與共享。建設武術文化事業,必須樹立“傳統文化乃是民生之魂”“民生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要重點解決人民群眾在武術文化發展上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城市化日益推進的今天,要把武術文化真正發展為惠及民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它成為文化民生的重要力量,這無疑成為當下促進武術事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在中國政府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中國武術事業的發展要把“以人為本”以標準化為基礎,實現武術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具有整合、導向、傳承和發展文化功能。能夠在武術事業的發展中推動社會進步,增強社會成員凝聚力,在社會倡導武術的優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審美觀,強化公民意識和傳統民族精神,同時以民眾參與武術作為武術事業發展的載體,對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俄羅斯還在推進計劃中的“海神”洲際核動力核武裝大型自主魚雷的研制。這種多任務武器跨越戰略威懾與戰術(打擊)兩個領域,可被視為一種以沿海城市和可移動物體為目標并可搭載核彈頭的極超遠程魚雷。
[1] 陳祥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四大特征[N].光明日報,2014~12~9(07).
[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
[3] 吉燦忠,邱丕相,聞一鳴.傳統武術“文化空間”委頓與雄起[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9):50~54.
[4] 王春明.城市社區武術活動公共服務發展現狀及對策[J].長春人學學報,2013,23(6):786~788.
[5] 范銅鋼,虞定海,查安妮.大國崛起與武術公共服務體系架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2,26(2):19~25.
[6] 楊 靜.太極拳在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中的價值研究一一東北三省六市太極拳開展情況的調研報告[J].中華武術·研究,2012,1(7):45~53.
[7] 張 瑾.中國武術博物館觀眾參觀現狀與對策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1.
[8] 凡 博.中原武術文化傳播之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的媒體運行服務[J].中華武術·研究,2012,1(8):255~258
[9] 陳 淼.傳統武術發展新模式—武術非營利組織的建立[D].武漢體育學院,2007.
[10] 張銀行,郭志禹.公共服務視閾下的民國武術社團組織研究——以精武體育會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28(1):35~39
[11] 姜 娟.健身氣功公共服務內涵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4,11(5):85~87.
[12] 陳立旭.公共文化發展模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重構[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3):36.
[13] 郎咸平.改革如何再出發[M]. 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1:5.
[14] 王 崗,郭華帥.成都體育學院學報[J].2009,35(9):17~21.
[15] 洪 浩.競技武術的概念界定與本質新論[J].體育學刊,2005,12(5):53~55.
[16] 陳永輝,李 平.全國武術之鄉湖南新化縣農村群眾武術考察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10):37~40.
[17] 鄭 宇,統籌城鄉進程中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9):30~34.
[18] 范傳芳,王 穎,葛慶煥.制約山東省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29(3).
Martial Arts Career Development Research Under the Syste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LIU Kun1, WANG Baili2, LI Yan3, et al
In obj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meaning and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career. Research suggests: martial arts care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government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service, to non-profit principle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Martial arts care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earned out on the service object, citizens in a non-exclusive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onsciousness; Martial arts care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clear service content, unbalance to the standard to deal with the strategy of “gold medal”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relationship.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Martial arts;Career
1007―6891(2017)01―0029―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1.07
G85
A
2016-06-05
2016-06-25
1.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南昌,330004;
2.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河南焦作,454000;
3.江西贛州崇義縣文化館,江西崇義,341300。
1.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C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China;
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Jiaozuo Henan, 454000, China.
3.Chongyi Country Curture Center, Ganzhou Jiangxi, 3413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