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星,田德寶
?
校園足球發展環境建設研究
劉林星,田德寶
采用文獻資料調研、邏輯分析與歸納等方法,從國家的頂層設計、經濟的保障、社會的支持和文化的形成等環境現狀,分析了當前對校園足球發展影響因素,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參與、教育部門執行、體育輔助、家長配合的校園足球管理聯動機制,促進校園足球健康發展;多渠道拓寬資金、場地來源,加快推進校園足球的普及;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突出校園足球發展特色;深化課程改革,廣泛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競賽;建立長效保障機制,激勵學校、教師、家長全身心投入校園足球發展,以期校園足球發展環境更加優化。
校園足球;發展;環境建設;研究
校園足球是中國足球困境突破與希望。從2009年《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到2015年《中國足球發展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和重大舉措,著實令足球界業內人士及國人大為振奮,體現了黨和國家發展校園足球的決心和信心。但就當前校園足球剛剛起步且各種資源還極度短缺的現實情況而言,校園足球的發展既離不開外界環境的支持,也離不開自身內部環境的良性運行。因此,為保證校園足球活動能夠持續健康地穩步向前發展,如何建設校園足球發展的內外環境,是擺在面前的重要問題。
1.1 外部環境
1.1.1 國家的頂層設計 1985年,鄧小平同志就為中國足球指明了前途:中國足球運動要上去,要從娃娃和少年抓起[1]。2009年6月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拉開帷幕;2010年12月,《中國青少年足球“十二五”發展草案》提出,加強青少年足球發展的文化環境建設;2013年2月,《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在政策保障、資金支持、聯賽建設等多方面、多維度給予校園足球以更具體、更有力的支持,旨在解決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2014年10月,《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發展中國足球、大力開展校園足球提高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層面;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和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國特色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體系;“加快推進校園足球的普及,廣泛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競賽,加強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和試點單位建設”列入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指南(試行)》和《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等級評定標準(試行)》的制定等,表明了我們的黨和政府對支持校園足球運動的態度是明確的和一貫的。
1.1.2 經濟的保障 校園足球的發展大量的投入離不開經濟保障。隨著中國國民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國家對校園足球的投入也將隨之增加。在國家體育彩票、公益金和地方財政的支持下,體育運動的場地、設施等得到明顯的改善,進一步激發了地方和學校參與該項運動的積極性,在體育部門為管理主體時,每年的投入由體育彩票基金中撥款達5 600萬。教育部為管理主體后,各級財政將對校園足球運動加大支持力度,安排相應的配套資金,如山東省將5%的彩票公益金用于推動校園足球,省政財每年撥付專項經費2 000萬元;廣東省2016年將投1.5億發展校園足球。
1.1.3 社會的支持 在現階段環境與體制下,校園足球的開展不僅是政府和學校事情,社會力量對校園足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各類媒體擴大校園足球活動的宣傳,營造了良好氛圍,使校園足球的吸引力大大增強。如萬達集團捐贈5個億支持足球運動,5個省會城市啟動了城市足球活動的試點,“我是球王”等全國性的足球競賽活動,使越來越多的學校把足球作為特色項目,越來越多的孩子參與足球運動,享受足球運動的快樂。阿迪達斯與中國教育部的合作,助力實施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戰略計劃,打造校園足球“升級版”。
1.1.4 文化的形成 校園足球發展離不開校園足球文化的培育,優秀的校園文化形成對教學實踐釋放巨大能量。近年來一系列豐富多彩足球活動的開展,健康向上、積極活潑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悄然形成,為校園足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如北京市首屆校園足球文化節以校園足球文化為切入點,全面展示了北京校園足球文化體系,營造積極向上的北京校園足球文化氛圍;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編寫的《南粵校園足球》融入了南粵足球文化元素,致力于傳承南粵足球“小快靈”的風格,將富有積極向上團隊精神的南粵足球文化氛圍很好的體現。
1.2 內部環境
從2009年校園足球運動正式開始以來,參與的城市達134個,定點學校擴展到5 084所,參與校園足球的體育教師7 500人,精英教練員240人,指導講師230人,學生突破了270萬人,注冊學生運動員超過19萬人,對校長、指導員、教練員年均培訓達到5 000多人次。初步構建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四級聯賽體系,校內、校際、區域以及全國各類比賽每年達十萬場次。各級教育部門、體育部門、足球協會和中小學對校園足球發展較為重視,采取比較到位和有效的措施,部分學校已將足球納入體育課程教學范圍之中。特別是教育部等6部門發布《意見》以來,各省、市、縣積極響應,結合各自實際制定了相應的校園足球發展實施意見和配套相關政策和制度,校園足球整體發展態勢健康良好。
與高度職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的職業足球相比,校園足球資源嚴重短缺,與純粹社會化、大眾化、娛樂化的大眾足球相比,校園足球肩負的任務又異常繁重[2]。
2.1 部門協作有待進一步理順
校園足球從完全由體育系統主導轉變為教育系統主導,雖然使足球回歸到回歸國民教育體系,改變了“金牌至上”、重結果輕過程的重體輕教影響,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但教育領域根深蒂固的“重文輕武”的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的思想,要使校園足球得到真正貫徹實施,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實質性的確立和提高,面臨的難度和挑戰不小。并且在主管部門的轉變過程中,教育部門在技術層面上對校園足球發展還有許多的欠缺,如足球納入必修課就需要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主管部門的協同配合。因此如何整合和協調好教育與體育等各部門之間關系,免受不利因素的干擾,做大做強校園足球,也是一大難題。
2.2 經費、場地嚴重短缺
調查顯示:布點學校維持一支球隊一年的正常開支,大約需要3萬元左右[3]。雖然近年來國家對校園足球的財力投入逐漸加大,但費用主要從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彩票基金中抽取,在向地方劃撥資金時實行不小于1:1的比例進行資金配套,事實上80%以上的布局城市并未執行[4]。而體育總局每年下撥的5 600萬元,全部平均分配到現有的5 000多所學校,每所學校撥款總額僅有1萬元左右,與維持球隊正常運行所需相距甚遠,并且短期內體育總局給校園足球經費不可能增加,將來要維持2萬所學校,經費可謂是杯水車薪。另外足球項目對場地的要求更高,到 2020 年要實現2萬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均擁有1塊以上足球場地要求,無論是所需土地,還是修建費用,都遠遠超出了國家對校園足球財政撥款的總數,并且部分已建校園足球場“中看不中用”,人工草皮散熱不佳、劣質等,將嚴重影響校園足球的發展。
2.3 教師隊伍的匱乏
實現校園足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因材施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體系,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密切相關。調查發現:在我國第一批校園足球重點開展城市中,足球教師人數情況是“……平均每所小學僅擁有0.12個足球專業教師,初中擁有0.34個,高中擁有0.59個”[5]。即使是在以優質教育資源聞名全國的北京海淀區,在全區180多所中小學中,持有足球教練員資格證的體育教師僅有25人[6]。當前中國鄉鎮中心校以上的學校平均每個學校只有0.7個體育老師,到2020年要實現2萬所校園足球學校都要有1名專業教練的要求,難度可見一斑。
2.4 文化、氣候的制約
中國地廣,地區之間文化、氣候等差異大,足球運動資源區域性差別也很大。如北方人足球文化粗放,南方則較細膩,但足球文化的挖掘、傳承重視不足,特別是校園足球文化土壤相對貧瘠,學生崇尚運動、愛踢球的穩定的足球文化發展環境還沒能構建起來,另外北方冬天較長,運動時易發生骨折等現象,對足球運動開展有較大影響。
2.5 觀念有待扭轉
發展校園足球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當前教學質量作為衡量一個學校好壞重要標準、人才職業出路不暢的局面下,一個學生能不能踢足球,不是由自己決定的,而是學校和家長。學校重成績輕普及,家長重出路輕興趣,在提高學習成績上,學校和家長給學生安排了較重的學習任務,學生可支配閑暇時間少,部分學校將學生參與足球活動與學習成績掛鉤,學生學習成績達到一定分數才可以進行足球活動,使學生參與足球的興趣大打折扣。另外一些學校急功近利猶存,為獲得良好的運動成績,只重視校隊建設,將校園足球發展大部分經費都用在了運動隊身上,在校園足球普及上流于形式,走過場,不利于校園足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2.6 保障機制不健全
廣州U-15足球隊員寫下長達36 000余字的萬言書,疾呼“足球與學業希望不必二選一!”天真爛漫的年紀,對抗激烈的球場,難免不受點傷,面對受傷帶來的業績考核一票否決、家長追責、善后處理等一些列問題,使學校在發展校園足球上畏手畏腳,傷病和出路的現實令家長也很難放心讓孩子去踢球。雖然國家出臺了《學校體育運動安全風險防控的管理辦法》和一些保險公司推出了校方責任險和附加險等,但預防保障范圍較窄、費用高、不易操作等實施效果不夠理想。如果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園足球保障機制,解除后顧之憂,校園足球則將非常困難。
3.1 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參與、教育部門執行、體育輔助、家長配合的校園足球管理聯動機制
校園足球廣泛發展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財政、發改委、宣傳等部門的資源,以及社會各界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這不是教育部門或體育部門所能實現的,在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真空或斷裂狀態都將妨礙校園足球的實施、落實。建立管理聯動機制,政府統籌、整合、協調各方面的利益,主導推進校園足球的發展,為整個體制的正常運轉提供保障;社會組織作為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群體,在校園足球發展政策細化、發展環境的營造等將發揮重要作用,在政策執行階段需要地方足協、商業組織、公益與志愿機構的強力配合;教育部門作為校園的主要管理者,全面負責校園足球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通過合理的組織形式,讓學校、家長和學生真正重視,并有效參與校園足球活動,推動校園足球活動不斷發展;體育部門足球專業資源及資金保障方面的優勢的輔助作用不可或缺,特別是在當前教育部門在校園足球聯賽的組織與管理、師資的補充和培訓等工作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更需要體育部門的強力保障;學校教育十年功,不如家里教育一分鐘,通過家長會、微信群、校訊通等對家長開展宣傳活動,爭取家長密切的配合,實現學生的足球教育雙向聯動。各主體通過經常聯絡,定期集中討論,檢查督促領導小組決定事項的貫徹落實,解決校園足球發展中的問題,相互合作,共同治理,形成校園足球健康發展合力。
3.2 多渠道拓寬資金、場地來源,加快推進校園足球普及
由于中國青少年基數較大,像日本校園足球經費來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做法是不能促進校園足球發展良好發展的。因此,在資金上,除政府將校園足球經費納入各級財政,建立專項賬戶外,建立主管部門負責,利用稅收優惠等政策爭取企業贊助、民間公益組織支持、5%的體育彩票資金投入、慈善基金組織設立校園足球基金會、將中超聯賽收益按一定比例投人到校園足球發展中等多方參與籌措的校園足球的經費的保障機制;在場地設施上,除政府加大決心建設場地設施外,短期要想解決場地問題,就需要各級相關部門利用行政手段加以協調,采取城鎮化發展和新建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和標準化建設實施工作之中,社會力量與學校場地共建共享,或利用周圍機關、企業空余空間,以及改造廢棄工廠等措施,最大滿足校園足球發展場地需求。
3.3 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突出校園足球發展特色
《意見》對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作出明確要求,為保證校園足球特色質量,全面推進一校一品建設,要從客觀條件出發,從校園足球依托的現實條件和基礎出發,將一刀切改為分檔次,針對南北方差異、東西部特點,挖掘區域自身文化特色,建設校園足球文化,如山東省臨淄區利用“足球起源地”唯一性的特色,以蹴鞠為突破口,將蹴鞠運動作為校園足球鄉土課程的一部分,走進了臨淄區中小學的體育課堂;山東省濱州無棣邱家小學足球隊受到了央視《新聞周刊》、央視一套《晚間新聞》和《山東新聞聯播》等國家級、省級媒體大頻率重量級報道,源于在“足球進校園”大背景下鹽堿地上放飛農村娃的足球夢想。政府要對這樣有發展潛力的學校重點扶持,形成輻射效應,影響帶動一片,以腳踏實地搞好校園足球的普及工作,讓更多孩子了解校園足球,接觸校園足球,扎根學生日常生活。
3.4 深化課程改革,廣泛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競賽
到2020年,要實現青少年校園足球形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和競賽體系,當前必須扭轉學校和教師對校園足球是出成績、出人才的認識誤區,樹立校園足球的定位首先是教育,目標為“育人”,之后才是競技足球的思想。積極開展以足球為主題的文化節等各項活動,感受足球魅力,培養學生的足球興趣,激發學習足球動機,吸引廣大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練足球中。在課程設置上除將足球列入體育必修課程教學內容,每星期開展一次足球課外,將大課間活動、課余訓練、課外體育活動納入足球教學體系,按照《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指南》和《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等級標準》要求,創新校本課程,設計教案等教學文件,推進運動教育模式、參與式教學等模式引入,使教學資源等教學要素更加銜接配套,提高足球教學實效。按照小學競賽是獲得足球體驗的“玩兒”,中學競賽是多樣化的“踢”,高中競賽是專項化的“賽”,大學競賽是專業化的“比”的理念,打造(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聯賽)“四橫”和(校際聯賽、寒暑期學生足球賽、區際杯賽、國際邀請賽)“四縱”的立體化競賽體系,做好校園足球教學、競賽體系的大中小學的有效銜接,形成“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
3.5 建立長效保障機制,激勵學校、教師、家長全身心投入校園足球發展中
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不是一時之策,而是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長遠之計。(1)校園足球全面開展,專業教師是管理者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除招錄,到2020年,完成對 5 萬名校園足球專、兼職足球教師的一輪培訓外[7]。通過建立全國性的教練員服務機構,建立足球講師數據庫,與職業俱樂部建立互助合作關系等方式為足球教師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2)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等對校園足球進行宣傳,引起各界對足球教師培養和校園足球的發展給予高度重視,提高足球教師對自己從事職業的認同度,在職稱、工資待遇、評優選先、子女上學等方面給予傾斜,提高教師的能動性;(3)實行校園足球發展校長負責制,將校園足球學校辦學條件、開展情況、師資隊伍、教學質量、活動成效等方面作為評比的重要指標,與學校績效掛鉤;(4)通過足球列入中考、高考等考核中,建立以校園足球為特色的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學生運動員培養模式,形成學生長期積極參加足球學習和訓練的激勵機制,提高家長對足球的重視程度,鼓勵孩子從事足球運動;(5)制定和修改相應的體育保險法規,將體育保險納入國家體育制度,在現有的學校責任險、校方無過失責任保險和運動責任險基礎上,根據體育運動特點和不同年齡段人群,開發開放場地責任保險、運動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新險種,健全和完善保險體系,幫助學校、學生和家長解除后顧之憂。
[1] 侯學華.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價值定位與推廣策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
[2] 何 強. 校園足球熱的冷思考[J]. 體育學刊,2015,22(2):5~10.
[3] 吳雄文. 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2):113~116.
[4] 李紀霞,何志林,董眾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發展瓶頸及突破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3):83~86.
[5] 張 輝. 未來我國校園足球發展的注意問題——以我國首批校園足球布局城市的學校足球發展情況為借鑒[C].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724SS12117):我國布局城市校園足球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報告. 2014 .10.
[6] 中國青年報:別把校園足球做成“大躍進式”的形象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4-10/31/c_127162460.htm,201-10-31.
[7] 張興梅,秦 勇.“校園足球”常態化與制度化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3):8~11.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Research
LIU Linxing, TIAN Debao
Using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and inductive method, basing on the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ituation about the top level design, economic security, social support,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d so o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factors, Put forward to build the government leading, soci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executive education department, sports auxiliary, parents with school football management linkage mechanism,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football; Multi-channel broadened the source of capital, sites, to accelera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mpus football;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culture,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We will deepen reform of the course and carrying out the campus football activities race; Establish long-term security mechanism, encouraging schools, teachers and parents on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the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more optimization.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1007―6891(2017)01―0155―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1.35
G843
A
2016-07-21
2016-08-08
國家體育總局文化中心項目(2012-2014TYWHY023);濱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基金項目(BJK12513-66);濱州學院科研基金項目(Bzxyrw1103)。
濱州學院體育系,山東濱州,256603。
Department of P.E.,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