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伯曉+++焦闖


摘 要:自2010年以來,民間借貸憑借其在交易信息、交易成本、交易效率、貸款擔保等方面的相對優勢,出現大范圍的本質轉型,即由“借錢應急型”模式轉變為“借錢放貸型”,借貸主體由原先的個人化向機構化轉變,逐步形成規模龐大的民間借貸。本文在推行民間借貸陽光化的背景下,對民間借貸監測方法及監管體系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民間借貸;監測方法;監管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6(10)-0061-04
一、民間借貸監測的難點分析
民間借貸涵蓋的范圍比較廣,包括借貸監管,借貸要素(主體,利率、期限、中介等),非法集資,過橋借貸等等,因為面廣,所以管理異常復雜,多部門監管容易發生“政出多門”,導致監管缺位或越位。
同時,民間借貸具有的隱蔽性、敏感性和擴張性等特點,決定其以非標準化的方式運作,隨意和動態調整比較頻繁,使得監測數據采集難度加大,導致民間借貸風險不易監控。
另外,民間借貸地域色彩非常顯著,不同地域的民間借貸在資金來源、資金需求、擔保中介、債務追討等方面都存在差異,統一監管難度較大。
民間借貸交易的隱蔽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源;二是去向。從來源上看,一方面,長期以來,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國人往往不愿過度暴露自己的財富;另一方面,出于害怕國家針對民間借貸出臺新政策,或者借貸行為可能涉及國家禁止的行業和領域,不愿意暴露自己從事民間借貸的行為。
從去向上看,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安全和便捷的交易平臺,交易均未能形成“痕跡”;另一方面,投資者只關注民間借貸的收益,忽視資金的投向,有時資金的使用方,也對于投資方向保密。
總之,交易的隱蔽性導致居民和企業參與民間借貸調查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提供的數據往往經過“過濾”,甚至拒絕借貸信息采集。
二、構建民間借貸監測指標體系
(一)監測指標
為便于對民間借貸進行全方位監測,可按照常規監測、流程監測和重點監測三個方面,建立民間借貸監測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參照銀行信貸資金監測與風險防范,常規監測由人民銀行負責,主要是對利率、期限、規模以及影子銀行進行監測;流程監測主要是從民間借貸來源、交易、流向等方面進行跟蹤監測,重點是建立必要的民間借貸信息平臺和強制登記備案制度,規定未備案的民間借貸交易將不受法律保護,促使民間借貸由“地下、民間”轉變為“地上、民營”,關鍵是要讓民間借貸有“痕跡”可尋,增強對民間借貸的可調控性;重點監測主要是對房地產、能源及高耗能行業、季節性生產行業(諸如淀粉加工、農產品收購等產業)等民間借貸活躍領域的監測,防范借貸集中風險。
(二)監測方法
1、定點與動態監測相結合。監測點的選擇決定監測數據的代表性和有效性,首先要選擇好定點監測的樣本,應涵蓋城鄉社會的各種借貸市場,包括公開與隱蔽借貸、直接與中介借貸、個人之間與企業之間借貸等,尤其是要將把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中介機構的隱蔽性活動納入監測范疇。其次要對監測點進行動態調整,針對監測重點和監測點本身的變化,及時剔除和引進監測樣本,以保證數據采集的真實性和代表性。
2、抽樣與典型調查相結合。對于民間借貸總量、期限和利率等指標的采集,可以根據監測點的數據,依據已有的監測系統,按月、按季進行監測,并且輔之以典型案例調查,全面反映民間借貸情況。對于抽樣調查,可以發揮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和典當行及其他社會融資中介等信貸人員、業務調查人員,更接近于借貸參與者的優勢,提高調查的準確性。
3、流量與存量調查相結合。民間借貸某一時點上和一定時期內的變動,對于分析和預判民間借貸發展形勢都至關重要,因此,可以采取逐月、逐季度的流量分析與臨時性的存量分析相結合,進而全面反映民間借貸情況。
(三)數據處理
監測數據采集后,各監測主體應及時報送給人民銀行,由人民銀行進行數據處理,為后期數據使用和經濟金融宏觀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條件(如圖1所示)。
(四)成果轉化
民間借貸監測涉及部門較多,因此,可參照金融穩定報告模式,在整理和分析各部門監測情況后,由地方政府主導,人民銀行負責編撰轄區民間借貸監測半年報或年報。地方政府利用政務平臺,對外發布有關民間借貸信息,引導居民提高風險防范能力,促進民間借貸有序、良性發展。
三、民間借貸監管體系構建
(一)明確監管主體,建立監測協調機制
目前,“一行三會”是我國傳統金融行業的監管主體,采取“分行業經營、分行業監管”的專業監管體制,恰恰未涵蓋民間借貸,民間借貸過程中發生非法集資、高利貸等案件時,由公安機關進行事后處置,對于民間借貸前期、中期行為未明確管理主體和職責,建議從民間借貸的特點出發,建立強有力的監管與監測體系。建議地方政府肩負起監管的主體責任,可以在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辦公室(或稱金融管理局)的基礎上,授予監管民間借貸或者民間融資的權力,配置必要的專業監管人力資源,參照銀監局對銀行業的監管模式,比如從市場準入,高管人員任職資格、業務規范等方面進行統一監管,至少可以實現財務管理更加規范,內控機制建設日益健全,監管機構能夠實時、準確掌握民間借貸的運行情況,杜絕非法集資、地下錢莊、洗錢犯罪等違法行為。建議建立月度或者季度形勢分析例會制度,通報和分析當前民間借貸的動向、趨勢及必要的風險防范和應對措施。
(二)明確職責范圍,理順監管重點
人民銀行要將開展民間金融市場的監測分析、風險預警和規范管理作為金融監管系統的重要部分,重點監測民間借貸市場的規模、利率和流向,定期開展民間借貸調研和風險評估,并對轄區風險進行必要的預警。同時,要加強民間借貸市場主體、機構開戶銀行結算賬戶監管,履行反洗錢職能,特別要加強對大額現金和可疑資金交易的檢查和分析,及時認定和通報違規資金拆借和高利貸行為。銀監部門要堅決阻斷民間借貸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傳導;配合公檢法機關做好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高利轉貸等違法案件的認定;普及民間借貸相關法律和知識,使借貸雙方充分理解民間借貸運行流程和自身權利義務,綜合平衡投資的風險和收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增強對民間借貸風險的防范能力。各級金融辦要著重加大對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監管,密切關注非法集資、民間借貸異常流動等風險。公檢法機關負責民間借貸案件監測,著重是預防和打擊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高利轉貸及黑惡勢力參與的各類金融犯罪活動,處置因民間借貸引發的群體性事件。
(三)盡快引導和規范民間借貸行為
一是建立民間借貸業務登記備案制度。登記備案制度能夠消除借貸中的信息不透明、不對稱、不便于跟蹤監測等弊端。以民間借貸業務中資金出借和借入方為監管對象,對民間借貸交易實行強制性的登記備案制度。二是設置民間借貸的禁止類條款。禁止為違反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活動提供融資以及參加非法集資,凡用于禁止項目的民間借貸資金均不受法律保護。為了區分正常的民間借貸與非法攬存,必須規范民間借貸中出借者和中介人的融資借貸行為。三是規范民間借貸基本操作要素,如規范借貸合同等。
(四)建立信息發布和借貸雙方權益維護機制
對于個人、企業等民間借貸參與者的權益保護,主要基于對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保護,建立信息保密及分級查詢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定期發布機制,引導輿論導向和公眾預期。近年來,民間借貸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在紛雜的社會輿論中,夾雜著一些偏頗和極端的言論,因此,要依托地方政務網、報紙等地方主流媒體,及時進行信息發布,引導公眾形成合理預期,提升公眾風險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課題組.當前民間借貸新動向及風險防范對策.金融經濟,2010,(5):15-20。
[2]周榮俊.不同貨幣政策影響下民間借貸發展的比較分析[J].上海金融,2010,(2):34-39。
[3]高孝欣,肖杰仁.關于央行對民間借貸監管制度的完善與創新研究.特區經濟,2010,(9):23-39。
[4]吳偉萍,吳杰.我國民間借貸風險管理問題研究——以浙江省臺州市為例.經濟縱橫,2010,(11):45-49。
[5]衷正,鄧高峰.我國民間借貸的規范與監管體系建設研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55-59。
Private lending monitoring methods and regulatory system
HUO Boxiao JIAO Chuang
(Guyu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Guyuan Ningxia,756000)
Abstract: Since 2010, the folk lending, with its in transaction information, transaction cost and transaction efficiency, loan guarante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essence of a broader transformation, namely by "borrowing YingJiXing" mode to "borrow money lending", borrowing main body instead of personalization to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gradually formed the scale huge private lending.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vate len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nlight, the folk credit monitoring methods and regulatory system.
Keywords:Private lending; Monitoring method; regulatory system
責任編輯、校對:王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