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玲
[摘 要] 數學練習課是對新授課的延續和補充,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課程之一,約占總課時的三分之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數學練習課的有效性也受到教師的廣泛關注。本文將通過對教材中“整理與練習”板塊的研究,進一步認識練習課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并就如何優化數學練習課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 整理與練習 數學練習課 有效性
數學練習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技巧、培養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數學練習對數學知識的構建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 “整理與練習”的編排特點
1.形式上多樣化
從廣義上理解,義務教育試驗教科書上所編排的練習都可以納入“整理與練習”的范疇,教材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編排方式。在1~2年級,教材安排練習的形式主要是 “想想做做”;在3~4年級,教材除了安排“想想做做”以外,還在每個單元的結束安排了“練習”;到了5~6年級,教材取消了“想想做做”,在相近內容的課時后安排了“練習”,并在每一單元后增加“整理與練習”板塊,練習的形式和練習量明顯增加。
從狹義上理解,“整理與練習”專指在5~6年級教材中,安排的每一單元后的整理與復習。本文主要從狹義的“整理與練習”的范疇去理解和研究,教材是怎樣安排這部分內容的呢?(如下表):
2.內容上的多樣化
每一單元的“整理與練習”基本分為四大類:
首先,回顧與整理—— 一般是小組討論的形式。在這一板塊中,教材通過出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得出答案,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其次,練習與應用—— 一般以練習題的形式出現。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練習與應用中的練習,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再次,探索與實踐—— 一般以生活實踐的形式出現。這一板塊要求學生將動手實踐與理解應用相結合,創造性的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最后,評價與反思—— 一般是學生打星自評的形式。學生對照評價表,自覺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數學思維發展,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并自覺的進行查缺補漏。
二、追問“整理與練習”的價值
雖然“整理與練習”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材料,但是許多教師受知識本位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關注的焦點一直放在“回顧與整理”和“練習與應用”兩大板塊上。“整理與練習”的價值在教師的簡單化教學中被弱化和輕視,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和教師們一起再來重申“整理與練習”的價值。
1.整理,讓知識串成線
每一個單元都有許多零散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都分散在不同的數學課堂中,形成孤立的、離散的點,這樣是不利于學生的數學發展的。“整理與練習”安排了回顧與整理的板塊,用幾個簡單且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將這一單元的知識有效的串聯起來,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知識鏈。不僅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單元的知識,并且有利于學生的后續學習。
2.應用,讓知識形成模式
數學所反映的并不是某個特定事物或現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類事物或現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特征。這就是說無論是數學中的概念和命題,還是數學中的問題和方法,都是一種普遍性的“模式”;又由于數學正是由概念、命題、問題和方法等多種成分組成的一個復合體,因此,也就十分清楚地表明這樣一點:數學即可被定義成“模式的科學”。這就決定了“練習與應用”的價值絕不在于做題,而在于通過一個特例的練習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的模式。
3.實踐,讓知識動起來
數學練習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也即是一個包含有猜測、錯誤和嘗試、證明與反駁、檢驗與改進的復雜動態過程,正是基于數學練習的這一特點,教材中安排了“探索與實踐”板塊。在這個板塊中,學生所接觸的不再純數學的東西,實現了由“純形式”的數學知識向現實生活“歸復”的可喜轉變。
4.反思,讓學習自覺化
在“整理與練習”的最后都安排學生進行“評價與反思”,雖只是短短的幾分鐘。但能成為教與學的有力助手:首先評價表在內容上既指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又重視過程中的數學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同時關注情感與態度。這就為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比較全面的要求,通過對評價對象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使學生知道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學習數學,應該怎樣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學習的收獲.對自己的學習作出客觀、有積極意義的評價,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審視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在數學思維方面的發展,逐步形成數學學習自覺化。
小學數學練習課,既要發揮數學的思維價值,又要發揮數學的應用價值。要提高練習課的效益,我們必須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優化設計練習課。讓我們每位數學老師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上出高效、精彩的練習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