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瑜
曾經在教師中有這么一句話:“教師要做到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在當今社會,時代在飛速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如果停留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是不適合教育教學工作需要的。所以現在我們教師應該做到“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做長流水”! 只有知識型的教師才更受學生、學校、社會的肯定,而讀書,就是取得知識的最好途徑。我們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做一名學者型的教師。
當前教師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讀書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筆者所在的學校,通過“書香型”教師共同體這一“讀書共同體”的輻射作用,進一步推動全校性的讀書活動,并充分利用學校網站、QQ群的網絡“學術外援”助力教師讀書,有效地推進了教師群體閱讀,讓教師閱讀的“星星之火”實現了“燎原”。
一、好書共讀,不斷轉變觀念
石蘊玉而山明,水藏珠而川美。書香潤澤校園,閱讀豐富人生。中華民族歷來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而每年的4月23日又是世界讀書日。我校秉持“養詩書大氣,育濟世英才”的核心理念,使校園每一個角落都散發書香氣息。提倡愛讀書的老師向全體教師每人介紹5本好書,并寫上推薦理由。有學科累類的,名著類,歷史類,文化類等。
二、從青年教師入手,成立讀書共同體
以讀書實現青年教師有效積累,補充教育理論知識,改善自身知識結構,構建專業成長平臺,打造成長主要途徑。以讀書養成青年教師形成積極進取、努力學習的氛圍,建構主動學習型組織。由硬性抓漸成自覺需求,養成讀書習慣,提高寫作能力,改進工作質量,完善生命狀態。
(一)以教師讀書會為生長點
我們一直堅持這項工作——“青年教師讀書共同體”,主要形式有:給每人發放兩本“校方贈書”;聆聽專家講座;上交讀書摘記本;建立讀書會專屬博客;教師集中讀書、交流;推薦閱讀書目;“共讀一本書”活動;薈萃讀后感刊出教師???;外出活動:踏青或茶座會:觀看教育電影等等。
(二)以隔周一反思為落腳點
在打造書香校園的過程中,我們不但倡導人人讀教育名著,而且倡導人人寫教學隨筆。教師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教學精彩,隨筆寫作是為了記錄精彩與反思不足。為了把握隨筆寫精彩,教師又自覺閱讀。使讀書為寫作服務,讀書為教育教學服務。兩年來,我校教師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中,刻苦閱讀,時時記錄實踐與思考中不斷產生的火花,追尋著理想的教育,收獲著教育的幸福。
(三)倡導教師專業閱讀和寫作
不同學科與發展階段的老師,需要閱讀不同的專業書籍。為此,學校著手研制 “教師專業閱讀地圖”,即用書目的形式,在充分考慮到個體成長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理想的教師知識結構模型,從而更有效地解決不同水平與學科的教師分別該讀什么和怎么讀的問題,以及專業閱讀如何為專業實踐服務的問題。各學校紛紛宣傳“專業閱讀”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途徑,喚醒教師專業閱讀的意識,促使師生把專業閱讀作為教育生活的一種方式,當作生命快樂的需求。
三、讓讀書成為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生活方式
(一)做好讀書自我規劃
教師的讀書計劃在評價手冊的“學習與積累”部分呈現。包含“讀關于課題研究方面的書——讀關于教育教學方面的書——讀關于興趣愛好方面的書”;而最后的“實踐與成果”也與閱讀密切相關,讓老師于期末根據讀書計劃自查完成讀書筆記約幾萬字,撰寫各類文章幾篇,區級以上發表匯編幾篇等情況,進行自我小結與反思,以期為下一步的學習做更好的規劃。
(二)開展教師讀書會
老師們針對不同的閱讀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評童書 品童書”“做最好的老師”“童書在學科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等等,相互啟迪,共同進步。
(三)編發閱讀小報
一份《書香品茗》小報就是一本好書推薦,從作者簡介,精華萃選、讀后心得、乃至閱讀的延伸推薦,一個星期兩份厚實書香的傳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悅讀的浪潮。我們還編印了《杏壇書香》教師文集,將老師閱讀心得的精華記錄下來。
(四)舉辦書香講壇
教師們在這里可以暢所欲言,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砥礪智慧。大家就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展開探討與研究,使其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提升。
(五)開設書香劇場
老師們在閱讀之余改變文學作品,自編自導情景劇。在排練、表演與觀看中,體驗著、品味著閱讀活動的別樣快樂。在這活動場里,人人可以是編劇、導演或者演員,提高了組織策劃能力、協作能力、表現力及審美情趣,增進了友誼,增強了團體凝聚力。
(六)建立教師博客
我校倡導建立了教師閱讀博客,提供一個閱讀研究交流的空間。教師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內容豐富多彩,讀書收獲都能及時上傳,留下記錄。依托這些博客,學校組建了教師博客群,便于教師們讀書心得的智慧共享。
此外,學校始終堅持發展性教師評價,在推行《教師發展性評價手冊》的同時關注教師的工作態度和讀書狀態,相信有耕耘必有收獲;尊重教師的個體差異,縱向比較,肯定其自身的進步,認同其某一方面的發展,給予鼓勵和機會,促進教師的自我完善與我自我發展。
四、形成張力,打造書香教師的幸福人生
(一)形成教師學習的主雜糧體系
1.主糧雜糧菜單制
主糧是針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培訓,雜糧是指各種領域知識的積累、各行各業成功人士成長模式的借鑒。我們從文學作品、企業管理、專業書目、教育教學理論、兒童讀物五個方面開設了主糧的菜單和雜糧的菜單建議,每年都把本年度本學期的培訓菜單公布給教師。
2.閱讀學習規劃制
我們學校的每個教師在每個學期都要制定自己的個人讀書計劃、制定學習型教師三年發展規劃。對閱讀的刊物、閱讀的書目以及采取的措施進行了詳實的記載,并形成相應的指導管理策略。
3.校內校外專家網絡制
我們形成了校外專家庫。由呂型偉、鐘啟泉、朱永新等教育家,也有丁偉民、沈克強、徐惠仁等身邊的專家,還組成了校內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的校內專家,還有各行各業的行業專家。完成了專家庫的建設,形成了專家網絡。每月舉行校外專家論壇一次,校內專家講壇一次。
讓我們的師生聆聽窗外窗內的聲音,讓教師開闊視野,感受激情。讓師生們領略更多的精彩,學校才是師生成長的“動感地帶”。
(二)采用多形式的教師讀書策略
1.購書經?;?/p>
每年學校都給教師發放購書卡,并引導教師合理用好學校贈送的購書卡,每學期自購教育教學與人文科學方面的著作3—5本,每學期精讀2-3本。構建家庭書屋,倡導藏書。
2.讀書常規化
把“教師讀書”納入學校常規教學管理和教師的月度考核之中,把“教師讀書”作為每個教師日常工作職責和必須履行的義務。舍得讀書時間的投“資”,每周工作日中,每位教師騰出1-2課時,不用上課批作業,也可以不到班級,專門用于泡圖書館、閱覽室讀書,使教師的讀書時間得到保證。
3.級部引領化
各級部目前都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確立了學習型骨干教師,我們充分發揮這些教師的作用,做學習的引領人,做學習的幫助者。
4.方式多樣化
個體研讀。根據規定篇目與自選篇目,每天保證半小時以上的研讀。集體閱讀。領導與級部組織定期讀書學習——擦亮魅力前沿。青年教師讀書沙龍——共享智慧大餐。
(三)構筑多元的校本研修文化策略
努力構筑校本研修文化,建立教師專業化發展校本研修機制,探索一條新的教師專業發展之路,把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培訓有機地融為一體。
1.抓好一個定位原生態研究
學校引導教師到教育改革的現場去研究。把課題研究的落腳點放在開展課堂教學研究上,形成“人人在研究課堂教學,個個在探索課堂教學規律”的濃厚研究氛圍。對教科研活動進行新的定位,把教科研的“立足點”放在解決課堂教學的實際問題上;把“著眼點”放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把“切實點”放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上;把“生長點”放在改革創新的精品意識上。
2.抓好一條主線問題反思
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教育的智慧也是如此吧。在我們學校,教師堅持寫教育隨筆、反思日記,這已經成為了教師的一種需求一種習慣。大家用筆用心記載著教學過程中的困惑,記載著教學中無法預約的精彩,記載著自己的感悟心得。
我校在推進教師讀書上的實踐證明,只要領導重視,建立讀書組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推進全員閱讀就不會只是一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