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向敏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不光會影響到學生進入初高中后的閱讀能力,還會進一步影響到學生對于事物的理解度,簡而言之,小學階段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日后的發展至關重要。新時期的教學方法有了很多改變,筆者根據自己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的實際經驗來闡述如何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方法
小學是我國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教育生涯的基礎階段,小學的教師必須在各方各面做好奠基工作。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政策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六個方面展開這項工作,學生的閱讀能力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我國的優秀教師已經在小學生的閱讀教學中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閱讀教學課堂還是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教育學理論相關的著作以及實際的教學經驗,來談一談如何上好小學生的閱讀課,希望可以給眾多的語文教師提供參考性意見。
1 我國小學語文閱讀課中出現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素質教育政策實施已久,但是收獲的效果并不是特別顯著,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很多老教師不愿意接受現在的新型教育方式,仍舊將在課堂上的更多時間放在單純的文字內容講解,使課堂內容過于單一枯燥,學生對于閱讀缺乏興趣,甚至產生了厭惡心理,這并不利于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其次,雖然當今的教育政策要求轉變課堂呈現方式,加強師生互動,但是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仍舊采用填鴨式教育,不注重傾聽學生的感受,只從自己的角度來開展教學,最后一方面的問題是,學生的閱讀活動只存在于學業中,與日常生活割裂開了,學生的閱讀量少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弱,僅憑借在學校的學習是無法整體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這也是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所忽視的問題。
2 改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2.1 使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在幾年前就已經走入了中小學的課堂,如今我國的大部分學校已經完成了多媒體的普及工作,但是一部分教師并沒有發揮出多媒體的作用,只是將多媒體教學流于形式,甚至根本放棄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只在公開課中運用多媒體,究其原因,部分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備課的時間要比傳統的備課時間要多很多,在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備課過程中,要找的資料更多,對于課堂設計的環節也更多,但是多媒體有著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優勢,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音樂以及圖片等內容,在課堂導入環節發揮的作用比較顯著。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觀潮》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一段錢塘江大潮的景象,使學生從聽覺,視覺等多重感官上直觀地感受到錢塘江潮水的壯觀,從而引發學生對于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可以就視頻中的景觀來提問學生的感受,學生在直面潮水后感受是遠遠要超過對于文字的理解程度的,四年級是學生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重要時期,但是主要還是以具象思維為主,因此多媒體的最大優勢就在于能夠使閱讀教學的課堂更加直觀,從而降低閱讀教學的難度。另外教師在上課前可以要求學生也加入到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地搜索與課堂相關的各種資料,如圖片、視頻、音樂等,這種方式更加適合科普類文章的學習,如《飛向藍天的恐龍》等,學生可以通過搜索各種不同的恐龍圖片交給教師,教師再進行整合工作,在正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走到講臺上對自己找到的恐龍進行講解,其他同學可以提問感興趣的問題。
2.2 增強課堂的互動性
每個班上的學生因為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個體的心理差異,即使所學的課文完全一樣,在學習中體現出來的“閱讀”個性也是千差萬別的。每一位學生閱讀時會根據自己的習慣或愛好來閱讀課文的重點和焦點。既然學生的個體差異化明顯,那么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特點,結合閱讀教學的內容和階段,讓學生在閱讀時勇于提問。因為通過閱讀教學來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和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說出他們各自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并鼓勵學生提出對學習內容的疑問。教師可組織學生分組學習,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這樣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既可以在質疑中讓學生們學習扎實,同時又可以通過針對性的解答疑問完善和開拓學生們的思路。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和老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經常開展互動性討論,讓閱讀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通過加強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閱讀教學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2.3 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缺失,教師應當想出合理的方式來應對。由于小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點,更多的小學生,更愿意到室外去進行各種體育活動與游戲,很少會有孩子愿意在自己的業余時間進行閱讀,教師可以針對這種現象,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四年級童話類課文《巨人的花園》的講解時,教師在這堂閱讀課即將結束時,可以再為學生講一個童話故事,但是不將結局講出來,而是為學生留下一個懸念,小學生的好奇心非常重,為了知道故事的發展,他們在課后會進行自覺地閱讀,教師可以延續使用這種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另外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要在課堂上主動培養,還要注意加強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因為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教師要協調好課內、課外閱讀的關系,注重閱讀技能訓練,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鏈接,以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精彩演繹,實際上是在給學生作課外閱讀示范,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會使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課外閱讀。
3 結論
教學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語文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地改進閱讀教學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注重將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對于課堂的主導性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林高亮.淺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7(05).
[2]陳文顯.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推動學生思考的策略——聽課有感[J].學周刊,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