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顏
摘 要:結合實際,重點探討了教學中如何做到學做合一、知行合一。
關鍵詞:教學;學做合一;知行合
【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究應該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教材無論從內容的選擇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創新教材,一切從教材出發,才能把握教材、正確地使用教材,最終達到用好“教材”的目的。現結合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與有余數除法的含義》為例,學做合一、知行合一,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
【案例描述】
【片段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括號里最大能填幾?并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4×( )<22 5×( )<18 ( )×7<36
( )×8<50 ( )×9<20 6×( )<25
師:利用乘法口訣進行試商,通過“試”的過程判斷得出的數是最接近被除數而又不超過被除數的數。
【設計意圖】 幾乘幾小于幾的題,是有余數除法的思維前奏,這樣的引入為新授作了鋪墊。
【片段二】體會異同,再創新知。
1、表內除法的含義。
把下面這些 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師:讀一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這里有6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問可以擺幾盤?
師: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
生:6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
師:誰能用算式來表示?
生:6÷2=3(盤)。
師: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這個算式表示6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
師: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分別叫做什么?
生:6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
2、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把下面這些 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么呢
生:我發現了多了一顆草莓,變成7顆了。
生:我發現都是平均擺在3個盤里。
……
師:現在你還會擺嗎?互相說一說你打算怎樣做。
生:擺了3盤還剩一個。(學生邊擺邊說)
師:為什么這里剩下一個,沒有繼續再擺?
生:因為要2個擺一盤,1個不夠擺。
師:像這樣不夠分的剩余,我們在除法中叫做余數,用算式來表示7÷2=3(盤)……1(個)。誰來讀一讀?
生:7除以2等于3余1。
師:我們把剩下的1叫做余數。
【設計意圖】溝通操作過程、語言表達、算式之間的轉換,使學生明白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表達形式不同。
【案例反思】
一、復習鋪墊,引入新課
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新課引入,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復習“括號里最大能填幾”?作為本節課的鋪墊,利用乘法口訣進行試商,通過“試”的過程判斷得出的數是最接近被除數而又不超過被除數的數,這樣及時找準知識的生長點,使思維迅速定向,把學生引到思維源泉中去,并不斷地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探索新知,從而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把握關鍵,對比探究
在學習新知時,注意指導學生把“表內除法”(即余數為0),與“有余數的除法”(余數不為0)看成一個整體,對比地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時,結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恰好分完的情況,這時沒有剩余(即余數為0),表內除法涉及的就是這樣的內容;一種是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情況(余數不為0),這是有余數的除法要研究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把握這兩個關鍵點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進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動,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再進行有余數的操作活動,通過對比使學生體會異同,幫助學生理解分完后有剩余的情況,并用除法算式表示,知道余數的名稱并理解含義。同時讓學生親身經歷分物的操作過程,使學生從具體的實物操作,到腦中的半具體半抽象的表象操作,再到抽象的數學算式;讓知識從表達意義的具體操作到知識的數學化,再經歷從抽象的數學化到尋找意義的具體操作,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經歷這樣的互逆過程。并通過借助分實物的過程,學習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三、精心設計,學以致用
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的,把知識轉化成技能技巧,從而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所謂精心設計練習,關鍵在于“精”,精就是指要突出重點——新知識點、強化難點--易混淆、難理解處。因此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上的習題,理解編排意圖,明確習題的目的和作用精心設計練習題。其中“基礎練習”與例題相似,都是平均分“包含”的情況,并且將要求與結果以圖呈現,便于學生根據操作寫出除法算式,鞏固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對應練習”涵蓋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一是包含;二是等分,除繼續鞏固相關知識外。進一步體會在有余數的除法中,商和余數的單位什么時候相同(等分),什么時候不相同(包含);“綜合練習”設計以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給面包裝袋為素材,學生自選一種裝法圈一圈,填一填并列出算式,利用平均分中的“包含”的情況,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含義。
本課時是有余數的除法教學的第一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余數,初步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十分重視學生對余數、有余數的除法等概念和結論的掌握,注重從直觀、形象、具體的材料入手,讓學生經歷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在觀察、猜測、操作、對比和歸納等活動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表象,不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兩次動手生活中擺草莓操作,使得抽象的知識得以形象地體現,在擺的過程中理解為什么會產生余數這一客觀性和余數的產生過程,體現了學做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