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柯+覃佳
(1.成都工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03;2.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四川 成都 610014)
摘要:本文梳理了婦女發展評價指標的研究現狀,依據對中國社會經濟就業領域中性別平等發展目標和優先問題的討論,借鑒國內外常用的經濟性別平等監測評估指標研究成果,研究構建了評估農村留守婦女發展情況的指標框架和重點指標。
關鍵詞:農村留守婦女;發展情況;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3-0077-02
婦女發展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對婦女發展的評價經歷了從“婦女解放”、“婦女地位”、“婦女參與發展”框架指標初設,到“社會性別和發展”指標體系建立的過程。婦女評價體系的內容日趨完善,改變了人們在社會與經濟發展問題之外談論男女平等、女性發展的局面。研究我國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的農村留守婦女發展評價指標,對認識留守婦女發展的特點,反映現階段農村男女平等的實現程度,尋求提高留守婦女全面發展水平的方法和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婦女發展評價指標研究框架
我國對婦女發展問題的重視和研究起步較晚。從1949年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到195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初步對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家庭等的權利和地位做出具體規定。199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了婦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勞動、財產、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至此,我國評價婦女地位、發展狀況有了具體的框架指標。
1994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婦女的狀況》白皮書,從中國婦女的歷史性解放、平等的法律地位、在經濟領域中的平等權利與重要作用、廣泛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在社會生活領域中充分發展、婚姻家庭領域中的平等地位、中國婦女權益的組織保障、積極參與國際婦女活動等指標出發,對我國婦女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評價。2015年9月,我國政府再次發布了《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白皮書,從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機制保障、婦女與經濟、婦女與教育、婦女與健康、婦女與決策管理、婦女與環境、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法治保障、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以更客觀的指標對我國婦女發展狀況進行了具體和深入的評價。2011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確定了婦女與經濟、婦女參與決策和管理、婦女與教育、婦女與健康、婦女與法律、婦女與環境六個優先發展領域的主要目標和策略措施,這為建立有效的婦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多年來,婦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其觀點有:譚琳研究設定了教育、就業、婚姻、生育和女性標準化死亡率5個方面共19個指標的婦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劉爽從健康狀況、文化教育狀況、勞動就業狀況、婚姻家庭狀況和其他方面,構建了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陳坤木認為,反映婦女地位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應該有女性生命周期、教育水平、經濟活動、社會活動、健康、計劃生育、家庭地位、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9個方面;韋惠蘭、楊琰構建了經濟、政治、社會、家庭及文化5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和39個三級具體指標體系;崔鳳垣研究了婦女社會地位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涉及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健康6個領域共37個主要指標和支持性指標。由此可見,婦女發展評價指標的維度主要涉及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經濟地位、健康、政治權利、就業工作、社會地位等方面,以提高婦女的整體素質為出發點,把婦女發展的主題貫穿始終。
二、農村留守婦女發展指標研究
農村留守婦女現象已經持續30多年,她們成為農村生產和建設的主力軍、社區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和家庭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因此,全面調查、評估農村留守婦女的發展現狀,尋求提高留守婦女發展水平的方法和途徑,促進農村留守婦女全面發展,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
鑒于目前婦女發展評價指標的研究現狀,依據對中國社會經濟就業領域性別平等發展目標和優先問題的討論,借鑒國內外常用的經濟性別平等監測評估指標研究成果,本文對構成留守婦女綜合發展指數的具體評估指標進行替代性調整,確定的農村留守婦女發展重點指標包含7個維度,并根據指標的重要性和可用數據的質量,在計算綜合指數時對各子指標領域的綜合指數和各項具體指標賦予了不同的權數。農村留守婦女發展狀況評價指標使用的兩個一級指標、7個具體指標。
(一)農村留守婦女個體發展指標體系
1.農村留守婦女婚姻和家庭地位狀況維度及指標。農村留守婦女婚姻和家庭地位狀況維度下設13項指標,包括夫妻之間的聯系方式、溝通交流內容、兩性生活、家庭決策權、勞動分工等。婦女的婚姻及家庭地位反映了婦女所處的社會環境,包括婚姻關系、家庭責任和家庭兩性成員對資源和機會的公平分享。因此,這13項指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婦女婚姻及家庭地位的現實狀況,也被參與評價者所接受。
2.農村留守婦女家庭經濟狀況維度及指標。農村留守婦女家庭經濟狀況維度下設8項指標,具體包括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主要經濟支出、夫妻各自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例、家庭生活耐用品、經濟支配權等。在中國,農村婦女的基本經濟資源是“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及從事有酬社會勞動的機會。經濟收入和價值回報關系到農村婦女及其家庭成員的生活水平與經濟安全,是經濟性別平等的重要方面,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婦女家庭經濟的現實狀況。
3.農村留守婦女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況維度及指標。農村留守婦女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況維度下設6項指標,包括身體狀況、就醫情況、心理壓力、心理愿景等,重點要了解婦女健康保健意識、醫療保障狀況和心理健康主觀感受。近年來,農村婦女生育等方面的生命安全問題基本得到保障,但身體健康改善、保健意識、心理健康等內容是婦女全面發展的重要關注點。
(二)農村留守婦女社會發展指標
1.農村留守婦女娛樂活動與自我發展維度及指標。在指標體系的研究中,專門設計了農村留守婦女娛樂活動與自我發展的維度和下屬4項指標,包括娛樂閑暇活動、參加組織協會、參加培訓意愿、學習發展信息獲取等。農村婦女的娛樂活動主要體現她們擁有休閑的時間,以及在該時間內從事活動的內容兩個方面。農村婦女在務農和家務勞動以外,是否有時間參加相關組織協會,參加培訓,直接反映婦女的發展狀況,是評價其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
2.農村留守婦女享受政治權利維度及指標。農村留守婦女享受政治權利維度下設的3個指標,能夠解釋該維度內容,具體指標有基層管理者的選舉權、人大代表的選舉權及與男性平等的各項權利。婦女對政治權利的享受,表明婦女在國家政治經濟中所處的真實地位,以及男女享有政治權利的差異,是婦女發展的重要標志。
3.農村留守婦女生產勞動及社會環境現狀維度及指標。農村留守婦女生產勞動及社會環境現狀維度下設7項指標,包括家庭耕地面積、生產結構、生產勞動時間、農業生產困難、交往群體等。婦女生產勞動強度、時間長度及勞動環境問題,是婦女發展評價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對該系列指標的關注能夠更好地對農村婦女發展進行評價。
4.農村留守婦女子女教育狀況維度及指標。農村留守婦女子女教育狀況維度包含7個指標,主要是子女教育責任、親子交流、管教方式、子女教育困難、子女期望值等。農村婦女對子女的教育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成才,因此,農村婦女對子女教育的認識狀況、管教方法和教育要求,無疑是衡量婦女發展水平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結語
農村留守婦女發展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在客觀評價數據的基礎上深刻地反映農村留守婦女自身發展的實際狀況,與客觀數據結合在一起分析將更具有說服力。同時,由于地域文化和留守個體的差別,各個維度指標并非平均地體現出農村留守婦女的發展現狀,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異。
參考文獻:
[1]蔣永萍.經濟領域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指標研究與應用[J].婦女研究論叢,2006,(12).
[2]侯公林,洪順姬.婦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展的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12).
基金項目:2016年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四川扶貧開發攻堅中的農村留守婦女全面發展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趙柯(1978-),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現代服務與婦女問題研究;覃佳(1973-),男,廣西北流人,本科,正科級,研究方向:社會扶貧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