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清
摘要:課堂教學動態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教學理念之一,它是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是對教學過程的預先設定性、計劃性、規定性的一個重要補充和修正。師生在教學中的對話、交流、合作、探究所生成的新問題、新情況是提升教學水平的催化劑。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教師因勢利導,創造性地組織起適合學生參與,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產生自己的學習經驗,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凝固的課堂場景變成生動的畫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動態生成是新課標倡導的“用教材教”的生動、精彩的演繹,它富有廣泛和積極的教育教學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課堂教學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某種意義上說,預設也是一種生成。“衡量一個教學計劃是否具有教學質量的標準,不是看實際進行的教學是否能盡可能與計劃一致,而是看這個計劃是否能夠使教師教學中采取教學論上可以論證的、靈活的行動,使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借以發展他們的自覺能力作出貢獻——即使是有限的貢獻。”(德國教育家克拉夫基語)。
一、精心預設,精彩生成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這一課,我先用故事《水晶球的傳說》導入:在古老的阿拉伯神話傳說中,有一座神秘的宮殿,在這座宮殿的中心,有一個神奇的水晶球,當你把手放在這個水晶球上時,可以看到你在未來的世界里的生活。今天,這個“水晶球”被我帶來了。出示水晶球,邀請三位同學上臺,依次握住水晶球,描述若干年后自己生活的情形,要求越詳細越好,時間為一分鐘。要求聽者閉上眼睛,并評出最佳者,把水晶球獎給他。通過這一環節的預設,學生思維異常活躍,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喚醒了他們的表現欲望,放飛他們理想的翅膀,給予學生自由表現的空間,還學生一個美麗、新奇、富有靈性的世界。同時也為這節課要學習的“什么是理想?為什么一個人要有理想?應當怎樣實現理想?”等做好了鋪墊。
二、節外生枝,動態生成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出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因素,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隨著課堂的推進,預設目標會顯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學就要合理地刪補、升降預設目標,從而即時生成目標,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展示學生豐富、獨特的內心世界。當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目標需要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作為思品教師,也應該獨具慧眼,及時捕捉課堂上的生成資源,演繹課堂上“節外生枝”的精彩。
例如在一堂觀摩課八年級上冊《世界文化之旅》,在合作研學活動部分教師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介紹節日文化:1、中國傳統節日知多少。2、外國傳統節日知多少。當有一位學生說到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時,就有學生提出了疑問:“七夕節,也把它稱為“情人節”應該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吧?”這時老師也懵了,雖然平時老師也知道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這些都是常見的中國傳統節日,但對于七夕節卻少有人知道得這么清楚。對于這始料未及的問題,這位老師就順水推舟機智地說:“平常大家都愛玩手機,既然大家對這個問題這么有疑意,現在就請大家現場查下手機怎么樣?”不到半分鐘就有好幾位同學爭著回答說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且還說了關于七夕節的由來以及相關的詩句。這位老師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意外變化,不但迅速解決了課堂的尷尬局面,而且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知識。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我們必須用心傾聽、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并及時進行提煉,努力促進更高質量資源的生成。
三、思維碰撞,促進生成
由于學生的差異,教學過程中會出現疑惑,會產生認知的誤區,也會出現創新的思維火花,通過交流和討論,它可以引發許多生成,是一種科學民主的體現。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對的永遠是學生未知的答案。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生成的問題認真思考,并與備課預料情況進行比較,教師獨立判斷“生成”的優劣、正誤,給學生以正確的價值引導。
例如在上八年級上冊《網絡交往新空間》這一課,我出示了一則材料《一封微信家書》,把當前學生以微信“朋友圈”和QQ交往為主的“網絡文化”中的“利”與“弊”點點滴滴地呈現出來,讓學生直觀感受網絡交往的兩大特征。但有學生卻生成這樣的觀點:“這是不是說明普通家書不如網上家書與時俱進,面對面交往不如網絡交往呢?”對此,我靈機一動,當場生成了一場討論的“意外插曲”。讓學生簡要分析傳統書信、即時通訊,面對面交流這三種交往方式的優劣。經過小組分析討論生成了新的認識。書信:優在“語文恰當、書寫工整、真情實感 ,婉轉達情”,劣在“不快捷、不便利”。網絡交往:優在“快捷、開放”,劣在“存在不可知的風險、易造成社會交往功能障礙”。面對面:優在“禮貌用語、理解寬容、真誠守信”,劣在:受到時空限制”。“插曲”生成達到了意外的“效果”:在討論得出幾種交往方式的優劣過程中,學生也逐漸反思自己在與人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并初步形成改進與人交往的思路,為接下來的“如何對待網絡交往”的學習打下基礎。設置這種從實際生活出發、富有思考性的生活問題,不僅能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活了學生的討論探究,更能促進了學生全面、具體、辯證認識問題能力的發展。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一個過程,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表現在精彩的預設上,更表現在靈動生成上,教學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對動態資源的充分發掘和巧妙利用。從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入手,通過對教學設計的精心預設,再以課堂為陣地,以“動態生成”教學主題探討課堂教學的策略。使我們的課堂建立了平等、民主、開放的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善于捕捉課堂中動態生成資源,善于運用自己教育智慧碰撞學生的新智慧,不斷航提升自我反思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從而讓師生共同體驗到教與學這種特殊的樂趣,促使教師和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