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稚 金皓月
(浙江省臺州中學,浙江臨海 317000)
讓活動貫穿任務群教學
——以《古蓮花開——語體辨析與運用》為例
方青稚 金皓月
(浙江省臺州中學,浙江臨海 317000)
編者按:本期“學科團隊”欄目重點關注“浙江省臺州中學語文組”。浙江省臺州中學是浙江省首批語文學科基地之一,該校語文組共有33名成員,其中擁有“特級教師”“省優秀教師”“浙派名師”等榮譽稱號的各類名師眾多,整體教科研能力出眾,這也可以從以下一組文章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在語文核心素養任務群的教學中采用“活動”策略,可以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在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和教學評價等四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有助于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構建大語文課程體系;有助于學生的主動建構,有效落實語文知識;有助于促進師生、生生的多元對話,共享學習成果;有助于構建有效的活動表現評價模式。
活動;語文核心素養;任務群教學
著重提出“活動”的教學策略,基于核心素養的推出。核心素養下的任務群理念可以用“回歸”來概括:從書本向人回歸,由知識向能力回歸,由考向學回歸。我們主張教學策略選擇“活動”形式,流程為:課前感知熱身—第一課時(課文學習、討論任務、布置任務)—課外研修活動—第二課時(信息匯總、課文總結、成果展示)—課后延伸活動。相對于以“講授、訓練”為主線的語文慣常學習方式,課程的基本結構變為“基于問題、任務—研究反思—呈現結果—交流提高”。
《古蓮花開——語體辨析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當代文化參與”的一個教學案例,其活動設計為三個步驟:
1.基于問題,分領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分頭搜集不同語體的“古蓮”表達。
2.信息匯總,討論交流:體會不同語體的特色和功能,并加以體會分析。
3.呈現成果,交流提高:感受“古蓮”的魅力,創作一篇以“古蓮”為表現對象的寓言并在班上交流評價。
具體的活動過程如下:
1.古蓮大會展。呈現課前分小組查找到的“古蓮”資料并進行語體分析。
2.語體大辨析。依據查找的資料,分析實用類(百度百科、新聞報道、開場導語)、科學類、文學類(散文詩歌、童話寓言等)語體的特點。
3.寓言大展臺。欣賞一則“古蓮”寓言,并進行語體分析評價。
4.古蓮大創作。創作以“古蓮”為對象的寓言。
5.寓言大對比。分析學生的四篇“古蓮”寓言,分析“古蓮”在寓言中體現出的豐富內涵和精神意義,指出四篇創作的優缺點。
6.活動大評價。按“活動準備”中的評價量規表逐一打分,或按表格要求分別評出“搜索王”“分析王”“創作王”和“交流王”。
7.活動大延伸。延展學習,進一步了解語體特征與作用,掌握寓言創作的方法,豐富與活動配套的資料鏈接,師生共同制作微課等。
這樣的“活動”策略打破了課堂內外的界限,在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和教學評價等四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
在《古蓮花開——語體辨析與運用》的教學中,學生從海量的網絡信息中搜集的資料,給師生以新鮮感,為教學注入了活力。教學內容不再由教師單方面開發提供,而是由學生主動選擇,這更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信息時代,互聯網等網絡信息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助力,打破了師生在知識傳遞方面的單一關系。在學習多元時代,借助互聯網,學生能夠獲得教師占有的信息,甚至可能更加全面豐富,打破了教師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絕對優勢。
語文課堂在知識傳遞方面容易出現“填鴨式教學”“奶奶式教學”,教師將文本內容咀嚼后再喂給學生吃,學生缺少主體意識,得到的是教師的理解,而不是原汁原味的文本;并且同一文章,會因為教師咀嚼方式的不同,學生得到的內容完全不同;而在這過程中,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咀嚼”能力。活動式教學,則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建構知識,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合作者,其作用是激發活動愿望,明確活動要求,促成任務完成。如《古蓮花開——語體辨析與運用》的教學,學生置身于不同語體的“古蓮”表達任務情境中,所有活動需要他們充分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思考什么是“語體表達”,并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調整已有的認知圖式,從而獲得進步。
學習活動也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中才能發生。學生搜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由課堂向課外延伸,語文學習的空間與時間得以拓展。“互聯網+”還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后續助力和機動時空。《古蓮花開——語體辨析與運用》還開發了系列微課,每個微課講解一種語體特征,學生既可在課前預習時使用,也可以在學習后鞏固,還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學習不同的內容。
采用“活動”形式,會不會讓語文知識難以落實?會不會消融傳統語文教學對知識體系、方法指導等的重視?其實,學生完成搜集不同語體的“古蓮”表達這一任務,看似簡單的活動,實則需要一整套的智力動作、智慧凝聚。學生根據要求篩選信息,就需先了解語體知識,如實用類、科學類、文學類等不同語體的特點,然后根據語體特點進行選擇。通過活動,學生開始初步掌握不同語體的表達和辨別能力,像新聞語體的真實性、客觀性、時間性和形象性,科學類語體的多用術語、觀點+論證、用語嚴謹簡潔、運用比較等論證方法,文學類語體的托物寄懷,真誠地描寫抒情,讓人體會感性形象。可見,采用“活動”形式,并未消融語文教學對知識體系、方法指導等的重視,反而因學生主動參與而更有效度。
從《古蓮花開——語體辨析與運用》的活動方式看,學生先搜集再辨析,針對語體知識較為抽象的特點,采用歸納思維,更有助于他們理解和掌握語體特點。學生作業中呈現的寓言創作成果,也證實了這點。從活動的過程看,它符合認知心理學的原理(從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提升的是學生的學習力。從活動的目標看,“古蓮”的抓手,語體的“切口”,創作的“入口”,可以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
學生基于同一任務,構建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能突出學生學習主體者的地位,促使學生以參與、交流、建構為主要方式,充分展開學習活動。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共享合作成果。共享與交流是在溝通、合作、互動的基礎上,結合教師、學生的前理解,使雙方在原有知識、情感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思想。在古蓮大展臺、語體大辨析等活動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在搜集時有一個前理解,在共享時就會產生1+1>2的效果:這個同學搜集文學方面的,那個同學搜集科學方面的,素材就豐富多彩了;散文的語體特點,科學類文本的語體特點,在你一言我一言的交流過程中,就明晰了;教師的預設,基于學生的活動與領悟,總結提升就水到渠成了。這個過程更注重主體知識結構的生成與創造,具有意義生成的效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所得,都可以成為別的學生學習的內容;在拓展學習內容的同時,學生更樂于積極思考和探究。整個課堂教學,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氣氛活躍。
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合作、思想交鋒與抗辯,這一交流的過程有助于養成學生獨立思考、不受他人影響的思維品質。這是非常重要的品質,它更接近人與人相處的本質,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
在活動過程中,若存在個別同學積極主動參與、大部分同學成為“冷漠的看客”的現象,則教學效果要大打折扣。如何調動全體同學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為了確立全體同學的學習主體地位,《古蓮花開——語體辨析與運用》教學采用活動表現評價形式,即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對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分析思路、知識理解和應用以及寫作表達技能等進行多方位評價,包括總體性評價和學習活動記錄,評價量表分別如表1、表2。

表1

表2
評價量規不是一成不變的,可根據活動的形式靈活設置。它注重的是形成性評價,突出評價的改進與激勵功能,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點與不足。評估指標涉及合作狀況、參與程度、思考水平、學習成果等,師生在活動過程中可以不斷反思問題、調整學習策略、梳理活動所得,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保證活動的效果,并促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活動的主人,從而獲得長遠的進步。
“活動”的教學策略會面臨一些挑戰,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強調活動,可以為語文教學注入活水,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重要的是,教師要轉變自身角色,從關注“教的活動”轉向促成“學的活動”,讓語文活動充分發揮教學相長、致用審美之功效,表現出應有的人文性、藝術性和科學性,讓師生的學習力、執行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