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華
(中共中央黨校 黨建教研部 北京 100091)
新時期社會治理的主體性辨析
張忠華
(中共中央黨校 黨建教研部 北京 100091)
社會治理的主體性,指的是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實現主體價值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政黨、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等主體在社會治理實踐中所煥發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和創造性。具體來說,黨是社會治理的領導主體;政府是社會治理的執行主體;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群體參與主體;公民個體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參與主體。社會治理主體性受制于主體間相互關系的平衡與發展,或者說,社會治理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決定了主體性發揮的效能與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最大限度釋放社會治理主體效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形成共建共享治理格局;厘清黨、政、社權責邊界,構建和諧治理主體關系;促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制度化,形成主體作用發揮的長效機制。
社會治理 主體性 主體效能 社會自治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探討的總體性問題之一,主體性指的是人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在現實性上的表現,是主體區別于客體的特性??梢源_定的是,馬克思人的主體性思想給社會治理研究提供了全新分析視角,這是因為社會治理的根本動力是人。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政黨、政府和社會三大主體。就現實情況看,社會治理中存在的諸多矛盾與問題,都源于三者邊界不清、職責不明。因此,能否妥善處理好上述三大主體關系是檢驗社會治理成效、決定主體功能發揮的關鍵。
馬克思人的主體性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現實的人”,立足點是勞動實踐,論證手段是對異化勞動的批判,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首先,馬克思將“從事實際活動的人”,[1](P73)即現實的人,作為人的主體分析的立足點,并通過對感性主義與理性主義的批判來闡發。他認為,一方面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從前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2](P499)因此,在感性主義者眼中,人是抽象意義上的、被動的和感性的社會存在物。另一方面理性主義者尤以黑格爾為代表,則將“絕對精神”作為世界“本源”的無限主體。馬克思將其視為手足顛倒的理性主義,認為“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而是人的社會特質。[3](PP29~30)
第二,馬克思將人之所以有主體性的原因歸結為勞動實踐這個人的類本質。他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P46)人通過勞動培養和積累了對社會有益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學會控制不合時宜的某些自然屬性,擺脫“純粹的動物狀態”。而人在勞動中扮演主體角色時,會派生出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這些“屬性集”就是人的需要,也是人的本性的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P3)因此,社會治理不僅表現為人的一種勞動過程,也是勞動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集中體現,會隨著人類認識和實踐的深化不斷發展。
第三,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批判,馬克思闡明了實現人的主體性的有效途徑。資本主義制度通過異化人的自主勞動來限制勞動者自由選擇的權利,“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1](P334)使人變成“非人”,因此,異化勞動與人的本性相背離,以奴役、犧牲工人利益達到絕對滿足資本家需求的目的。為此,馬克思描繪了實現自由自覺“應然”生存狀態的光明圖景,即通過現實的社會主義運動來廢除私有財產、消滅異化勞動,實現人的自為性。
第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的主體性得以實現的基礎條件和終極目標。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勞動能力、人的社會關系及人的潛能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發展指的是人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勞動時間,不受外力支配,并賦有自我駕馭、自我生成、自我創新的能力,最終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但人的主體性發揮、人的自由的實現并非隨心所欲,要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而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自由,因為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4](P566)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在論述人的主體性思想時,對人作了“類”、個人和群體三個層次的區分。這里的“類”指的是人的一般本質或規律性。正如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指出的,“人的類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盵5](P96)人作為“有意識的存在物”,具有自覺能動性,在勞動前就按“內在尺度”將勞動的結果作了觀念的設計,不像動物那樣只能按所屬的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勞動?!皞€人主體性”是指實踐個體逐步擺脫依附性,形成獨立人格,獲取尊嚴和地位,在實現自身價值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群體主體性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人民主體性。與唯心史觀將人民群眾看作歷史的“陪襯”不同,馬克思認定,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不是少數天才或英雄人物,而是以廣大無產階級為代表的社會大多數,因為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推動著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一方面,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主體,因而他們能夠自己解放自己;另一方面,人民是歷史的評判者和享有者,資本家、君主或英雄不應占有歷史成果,歷史也不應由他們來評判。
社會治理的主體性,指的是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實現主體價值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政黨、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等主體(其中后兩者都屬于社會主體)在社會治理實踐中所煥發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和創造性。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因為黨和政府主體是約束者,把控社會治理航向;要充分認識社會治理規律,確立起社會主體的自主地位,因為社會組織、人民團體、公民個人等主體是社會治理的自覺踐行者和受益者,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決定力量。當然,這里的主體是個人和群體意義的集合,也就是說,社會治理的主體性既表現為單個人的主體性,也表現為人民或群體的主體性。
(一)黨是社會治理的領導主體
“領導”是吸引、引導以凝聚力量的意思?!包h的領導”不是指令性、強制性的行政指示,而是指黨對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經濟文化事業進行的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具體來說,政治領導指制定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各項社會政策,并通過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上升為國家法律;思想領導指通過思想引導和政治訓練,向人民灌輸黨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使社會治理共識轉化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組織領導指在政權機關和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的組織,以向其輸送政治精英和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并以黨管干部的方式對黨員進行組織管理,夯實社會治理組織基礎。需要注意的是,要在社會治理中發揮黨的主體性,黨就不能對公共權力主體、社會事務主體等進行微觀干預,而主要依靠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總原則,協調黨與其他治理主體及各治理主體相互間的關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治理主體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互配合,形成社會治理合力,實現社會整合,維護社會穩定。
(二)政府是社會治理的執行主體
政府在社會治理中起主導作用,是社會治理的直接操作者和執行主體,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政府代表國家行使權力,規范社會主體行為,調節相互關系,協調處理社會事務,化解社會矛盾,制定社會公共政策和法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確保社會安全。二是與其他社會主體是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要在增強社區服務、培育社會組織、促進社會誠信、健全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體系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以提高科學研判和規劃編制的能力,不斷增強執政合法性和公信力。三是對提高社會治理的科學化水平承擔主體責任。重要的是將現代先進理論以及“互聯網+”思維成功運用到社會治理實踐中,建立健全社會秩序評估、社會風險監測與動態評估、社會危機應對等體制機制。
(三)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群體參與主體
“社會組織”也稱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或第三部門,是社會治理的主要參與群體,社會組織主體性發揮如何是衡量社會治理水平和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尺?,F階段,我國社會組織發育不良,大多存在行政化傾向、自主化程度低等特點,難以在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要通過加強自組織建設,提升社會組織主體性,使其能有效承接政府剝離出的社會職能,在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配置資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實現社會治理有序化。
(四)公民個體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參與主體
公民個體是社會主體的基本細胞,其參與社會治理的程度和效度如何,直接影響著社會治理成效和公民個體的幸福生活。作為社會治理直接參與主體和受益主體,廣大公民亟須提高主人翁意識和“為自”“自為”能力,改變傳統的被管理者角色,變“受動”為“主動”;適應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樣化,為農村村民、社區居民等主體提供更為豐富的物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充分發揮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積極作用,為公民自覺承擔環境治理、社區改造、城市發展規劃等社會發展責任創造條件,提高處理社會事務透明度,切實維護公民個體合法權益,形成共建共享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展成果新局面。
社會治理主體性受制于主體間相互關系的平衡與發展,或者說,社會治理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決定了主體性發揮的效能與水平。從橫向上看,黨政社三方主體中,黨是核心;從縱向看,主體關系呈扁平化發展。
(一)橫向上,黨是三方主體的領導核心
根據結構功能主義,社會系統為維持“穩定的秩序”必須具備一定的功能。[6](P34)與西方社會治理傳統不同,我國社會治理中除涉及政府和社會兩大主體外還牽涉黨,形成“政府—黨—社會”三大主體治理格局。其中,黨是中間主體,分別連接著政府和社會,也就是說,黨是三方主體的核心,并通過組織網絡分別嵌入政權機關和社會活動空間來實現領導功能和主體作用。這是維持我國社會治理系統良性運行的支撐機理和內在動力。
(二)縱向上,主體關系扁平化是基本方向
縱觀社會治理發展歷程,主體關系是不斷演化和發展的,隨著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必然呈現“多中心化”,帶來主體關系的扁平化、網絡化。依據資源向社會流動的程度,以改革開放為時間節點,大致經歷了“社會管控”“社會管理”和“社會治理”三個發展階段,其中后兩個階段處于改革開放時期。
第一,“社會管控”階段,黨政社“三圈重疊”、高度一體化,社會主體缺失。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主要采取人民公社化和單位制形式,帶有明顯“家庭化”色彩和科層化特征,“黨通過自身的組織以及自己創造的外圍組織足以覆蓋整個社會,從而實現全社會的整合”。[7](P352)這樣,黨和國家以嵌入的方式全面主導城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黨政社高度一致狀態,虛化了社會主體的主體地位。
第二,“社會管理”階段,“三圈”呈半分離狀態,形成“黨政—社會”單一線性關系格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浪潮的“洗禮”下,被壟斷資源逐漸向社會流動,主體間力量的極端不平衡狀態被打破,國家“全能主義”模式逐漸解體,社會主體性得到不同程度的釋放。這一時期,黨和政府連接為一體,與社會適度分離,社會主體只能被動服從行政指令,主體意識淡漠,主體性發揮不足,影響了整個社會活力。
第三,“社會治理”階段,黨政社逐漸分離,“多中心化”帶來主體關系的扁平化。隨著社會主義改革事業的穩步推進,社會急劇變遷,極大觸發了社會主體自由意識的覺醒,政府放權和社會自治成為大勢所趨,黨和政府適時提出一系列推動社會領域改革的新舉措,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治理”概念。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僅一字之差,卻帶來黨、政府和社會三方主體關系的極大轉變:黨政與社會的距離拉大,對社會的制約減弱,社會所獲資源逐漸增多,自主性明顯增強,多中心化互動合作局面逐漸形成,最終將呈現“三圈”全分離的理想狀態。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社會治理主體性的演化必然影響相關理論的研究。目前有關政黨、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等主體功能及作用等單項研究成果很多,但對于政府與社會關系的探討仍是社會治理研究的普遍范式。作為外生型政黨,中國共產黨通過革命擺脫殖民壓迫、取得民族獨立而獲取執政的合法性,因此,它既是領導黨又是執政黨?;谶@一現實情況,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黨在社會治理中所發揮的作用,并出現了一些專題研究,但更多成果還是散見于有關社會治理的研究中,如對于基層社會治理中黨政、黨社關系的探討等。當然,這兩種研究范式并不能截然分開,黨社關系必然涉及政府,政社關系中也有黨的影響的存在,所以,黨政社三方主體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互相促進。
現階段,我國社會治理的整體水平還不高,基本處于黨領導下的政府主導、其他社會主體參與的主輔式合作階段。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實現社會自治,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厘清主體邊界、優化治理格局,以法治化、制度化方式鞏固治理成果,最大限度釋放社會治理主體效能,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形成共建共享治理格局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馬克思人民主體性思想的深化和發展,進一步肯定了人民主體地位,為新時期在社會治理中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南。
社會治理的主體性主要體現為人民主體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首先,要積極發展協商民主,不斷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吧浦蔚幕A與其說是在政府或國家,還不如說是在公民或民間社會。”[8](P11)要在廣泛征求各民主黨派、民間團體、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等主體意見的基礎上,充分討論協商,形成治理決策;努力培育和積極發展公民社會及社會組織,繼續深化直接選舉、村民自治和社區自治等領域改革,推動民主治理發展。其次,夯實基礎工程,持續關注和解決民生問題。民生指的是人民基本生存生活和發展狀態。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盵9](P78)除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外,還要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滿足人民發展需求,為他們提供教育、醫療、就業等各層面社會公共福利保障。再次,深刻理解五大發展新理念,將其貫穿于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以創新為根本動力,著力推進社會治理領域的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等其他各方面創新,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信息化;以協調為內在要求,善用法治手段協調處理主體間矛盾,實現黨組織內部、黨與政府、黨與社會良性互動;以綠色為追求目標,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開放為姿態,投身全球治理,實現社會治理物質資源積累全球化,構建廣泛利益共同體;以共享為最終目標,最大程度釋放人的主體性,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厘清黨、政、社權責邊界,構建和諧治理主體關系
明晰主體權責邊界,是提高主體效率,增強社會主體獨立性,實現黨的領導、政府主導和社會自治主體目標,構建和諧主體關系的重中之重。
首先,黨政關系方面,要實行黨政分開、黨政關系規范化,著力解決以黨代政、黨政不分問題。規范黨政之間互動的方法、程序和手段,在政權機關中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以感召、說服、提供服務等柔性方式贏得人民支持;規范黨政之間的形成關系,如黨和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人民團體等的關系;規范黨在政府中的運作模式,重視意見表達與綜合、決策、監督、政務信息傳輸等環節,確保黨的組織嵌入和人事嵌入功能發揮;做好黨務與政務的對接工作,等等。
其次,黨社關系方面,要在堅持黨的領導下,最大限度釋放社會的主體性。社會結構決定和影響著一個政黨的活動空間和運作方式,失去社會的支持,政黨就會失去源泉和依托。現代社會的異質性環境,使黨面臨需求分化和更新的壓力,因此,為減少不確定性、提升黨的政治吸引力,黨要通過經濟、政治、法律、信息網絡等多種手段進行社會治理,并將黨的網絡嵌入到社會組織中,利用資源優勢和組織網絡促進社會組織發展的理性化、有序化。但為向社會發展創設條件、讓渡空間,在嵌入過程中,黨只負責方向指引、政策宣傳、關系協調及監督服務。
最后,政社關系方面,要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積極發揮政府主體性,以去行政化為核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有限型政府;解決好越位、缺位和錯位問題,提高政府購買服務能力,凡是公民、行業協會、商會、中介組織、企業法人和人民團體等能夠自行解決,市場競爭能夠自行調節的事項,適度放權給社會;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寓管理于服務,強化事前監管,以“巧”力達到政府與社會共治。
綜上,厘清黨政社三方主體職能權限,實現社會運行效率最大化,關鍵是要充分尊重和釋放社會主體性,有效限制黨和政府對社會的直接干預,同時,社會也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引導,必須在二者間尋求一個最佳契合點。
(三)促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制度化,形成主體作用發揮的長效機制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盵1](P603)主體的受動性決定其永遠不能完全擺脫客體限制,而對主體進行限制,是為更好地發揮主體功能?!瓣P鍵是人們需要法律,并依照法律來生活”,[10](P79)為形成主體法律自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提升法律意識,培訓治理基本技能;科學立法,完善立法民主程序,“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11]充分發揮法治兜底作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明確社會主體的法律地位和主體地位,規范和優化公開聽證、民意調查和調解、行政訴訟等程序,實現公民參與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制度在社會中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建立一個人們互動的穩定(但不一定有效的)結構來減少不確定性?!盵12](P7)可見,制度通過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來實現社會穩定。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橫向銜接、縱向互動的治理體制和配套機制;建立多元決策網絡,加強主體間互動合作,進一步規范職能作用和活動空間;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重點,優化組織構架和程序運行,實現公共治理“扁平化”“網格化”;改革政績考核機制,將資源、環境目標列入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完善利益訴求表達調處、權益保障和公共安全等機制,加強對食品衛生、城市管理、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監管;健全應急管理制度,加強應急預案,實行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改革信訪制度,增強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等。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陳明明,何俊志.中國民主的制度結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意]馬基雅維利.君主論[M].潘漢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美]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C916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5.10
責任編輯:洪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