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平
(中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黨校 新疆 伊寧 835000)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伊犁州直新型工業化進程
黃新平
(中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黨校 新疆 伊寧 835000)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舉措,伊犁州直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構建外向型經濟體系,增強企業“走出去”能力,深化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加快伊犁州直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新疆 伊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型工業化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推進改革,妥善應對風險挑戰,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實現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同志在第九次黨代會上也指出,要積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擴大有效供給、釋放有效需求,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伊犁州直要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深入推進各項改革,加快伊犁州直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伊犁州直新型工業化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伊犁州各級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州直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后,在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工業發展突飛猛進,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1.經濟實力增強,結構進一步優化。據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伊犁州直生產總值781.97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9.17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215.08億元,增長5.5%;第三產業增加值377.72億元,增長11.9%。州直三次產業比重由2015年的24.1∶29.8∶46.1調整為24.2∶27.5∶48.3。由于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發展迅猛,促使伊犁州直產業結構呈現出“三二一”格局。
2.工業經濟規模日益擴大,效益逐步提高。2016年州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7.16億元,增長6.0%,占第二產業的比重達26.58%。主要工業行業規模成倍擴大,經營效益明顯提高,州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9.10億元,增長17.3%;盈虧相抵實現利潤總額6.87億元;虧損企業虧損額21.34億元,下降15.1%;實現利稅20.29億元,增長338.2%。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提高,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3.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伴隨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州直多數縣市已進入了工業化初期發展階段。初步形成了以錦疆化工、瑞祥焦化、慶華煤制氣、國投伊寧市2×33熱電聯產等為龍頭的煤電煤化工產業;以藍山屯河、科源化工、金瑪依等為龍頭的石油石化下游產業;以伊犁鋼鐵、首鋼伊犁鋼鐵、新疆鑫光新興材料、寶馬實業、西部黃金等為龍頭的鋼鐵及有色金屬加工業;以安琪酵母、華蘭谷氨酸、天藥生物、新姿源生物制藥、川寧生物、蘇源生物等為龍頭的生物產業;以百信蜂業、四方糖業、巴口香肉制品加工、伊源乳業、康尤美油脂、向新飼料、昌泰蔬菜加工、農夫果業等為龍頭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以南崗建材、天山水泥、金龍水泥、陽光陶瓷、恒輝陶瓷等為龍頭的建材產業;以奎屯云森紡織、佰鄭紡織等為龍頭的紡織產業,基本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現代產業體系。
4.工業園區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6年末,伊犁州直建成工業園區12家,其中國家級3家,分別是奎屯—獨山子經濟技術開發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伊寧邊境經濟合作區,占全疆國家級園區的17.6%;自治區級9家。園區入駐企業3 224個,其中,國家級2 973個,自治區級251個。
5.中小微企業發展成效突出。近年來,伊犁州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支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小企業發展較快,對拉動州直經濟發展、增強企業活力、擴大城鄉就業、增加稅收和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伊犁州經信委統計,目前,州直共有私營企業6 166戶,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中小企業數量達到1萬多家,占工商注冊登記企業總數的99.9%;注冊資本總額283.6億元,占州直企業注冊資本的90%以上;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州直生產總值的30%以上,已成為州直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州直中小微工業企業1 486戶,其中小微企業1 314戶,主導產業小微企業435戶;規模以下小微企業1 100戶。中小企業從業人員達20多萬人,占州直企業從業人員的90%以上。州直專利的68.9%是由中小企業發明的,71%的技術創新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80%的新產品是由中小企業開發的,特別是結合性雌激素、高活性酵母、亞麻酸膠囊等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已完成研發并進入規模化生產,有力地提升了州直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的變化,伊犁州直工業經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困難,亟需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1.工業經濟發展區域不協調。在伊犁州直工業經濟發展進程中,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新型工業化發展較快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伊寧市、奎屯市和新源縣,僅伊寧市、奎屯市、新源縣三個縣市工業增加值就占到州直總量的近七成。其中伊寧市又以三產為主,奎屯市、尼勒克縣、新源縣以二產為主,察布查爾縣、昭蘇縣、特克斯縣、伊寧縣、鞏留縣、霍城縣以農業為主,霍爾果斯市主要以外向型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較快。伊犁州直工業生產力在區域分布上不均衡,產業結構趨同,抗風險能力弱,布局不盡合理。
2.工業經濟總量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不強,主要工業品產能過剩較嚴重。伊犁州直新型工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從總體上看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著工業發展基礎薄弱,“重工業不重、輕工業太輕”,產業結構單一、大部分是資源型產業,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等問題。重點支柱行業支撐乏力,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面臨需求減弱、產能過剩,煤化工、生物醫藥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貢獻。(見表1)

表1 2016年伊犁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3.缺少支柱產業,創新能力較弱。目前州直雖然形成一些優勢產業,但產業集聚度低,鏈條短,工業產業內部之間關聯度不高,重點行業如鋼鐵、石化、煤炭開采及深加工、冶金、能源等發展較快,但與之配套的專用設備和機械裝備生產制造等產業卻沒能帶動起來,產業的深化和提升能力較弱,缺乏規?;?、集約化、品牌化、全鏈條發展的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不強。多數企業規模較小,資金短缺,研發投入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匱乏,通過創新驅動,提質增效能力不強;金融、技術、人才和咨詢等服務平臺建設不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制約州直工業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4.園區經濟聚集引領發展的作用不夠明顯。據伊犁州經信委統計,目前,伊犁州直重點監控的235家工業企業中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2 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比重不足六成,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以上的只有6家,5~10億元的有9家,1~5億元的有36家。工業園區在基礎設施建設、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比、入駐園區科研環境軟實力建設和人才隊伍的支撐方面還處在較低層次。
5.制約因素增多,項目推進難度加大。一方面,國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對工業園區的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節能減排考核等的管理更加嚴格;另一方面,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環境、勞動力保障等矛盾日益突出,導致影響項目投資和建設的制約因素增多,部分資源導向型產業和粗放式增長項目受到限制,舊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維持,對伊犁州直工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伊犁州直已形成的工業體系中,多數行業都屬于資源消耗、產能過剩、需求萎縮的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和轉型升級,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州直工業企業普遍陷入困境,經營效益逐年下滑,各項指標都出現了掉頭向下的趨勢,進而影響了伊犁州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新型工業化進程也受到了較大的阻礙。
伊犁州直新型工業化在整個“十二五”期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江蘇省的大力援助下,伊犁州直新型工業化快速發展,一大批工業企業落戶伊犁州直各縣市,極大地推動了州直工業化的發展。但是伴隨著國家整體經濟的調整,州直工業經濟也隨之出現了波動。
綜上,伊犁州直新型工業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突出地表現在供給側一方,集中反映為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從深層次來看,主要是因為供給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的不協調,無法很好地滿足市場多種多樣的需求。因此,針對當前州直新型工業化所處的困境,需要進一步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新型工業化的加快發展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表2 2010~2016年伊犁州直工業經濟發展情況(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穩定和發展相輔相成,沒有發展,穩定難以持久;沒有穩定,發展沒有前提。要圍繞穩定謀劃發展,通過發展促進穩定?!币虼?,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發展仍然是解決伊犁州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和關鍵。而新型工業化就是伊犁州實現富民強州的“牛鼻子”、拉動經濟發展的增長極、解決就業問題的主戰場,必須要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借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以推進。
1.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改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要實現的目的,而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條件,三者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當前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新疆“三期疊加”的態勢還沒有根本性改變,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還面臨嚴峻的挑戰,穩定的任務很重,發展的任務也很重,我們必須要緊緊圍繞總目標,牢牢把握“兩個關鍵點”,堅持穩定壓倒一切,正確處理好穩定和發展的關系,切實抓好穩定和發展這兩個關鍵點,通過維護穩定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樹立“五大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伊犁更好更快發展,切實把發展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讓各族群眾生活得更幸福、更和諧、更美好。
2.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切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目標的實現。針對當前州直工業體系中的一些傳統產業,尤其是產能嚴重過剩的產業,要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處理,對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重、技術水平低、經濟效益差的企業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該停產的堅決停產,該關閉的徹底關閉,堅決壓縮新增產能,加快清理過剩產能,依法淘汰落后產業,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根據市場需求的新變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大力鼓勵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按照國家、自治區創新驅動戰略要求,鼓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或產學研聯合,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引進新工藝、新技術提升裝備水平,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做優存量、做大增量。對延伸產業鏈、發展上下游配套產品的產業化項目,優先納入工業經濟基礎數據庫,優先推薦申報國家、自治區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專項資金。堅持企業主體地位,加大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工作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將技術改造貫穿研發、生產、營銷各個環節,激發企業整體創新活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的轉型升級,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突出抓好電力、石化、建材、有色金屬等重點耗能行業的節能降耗和化解過剩產能,引進先進實用新技術,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加快實施重點節能項目。
3.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有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才能在競爭中立足發展。伊犁州直具有十分豐富的資源,特色優勢明顯,因此,要緊緊抓住特色優勢,加大力度培育扶持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特色輕工業:圍繞伊犁旅游產業發展和特色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加快發展具有伊犁特色的民族特色商品、工藝美術品、薰衣草系列產品等特色輕工產品和旅游商品。積極采取特殊扶持政策,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穩定就業百人以上的家具、器具、刺繡、地毯、印刷包裝等特色輕工示范企業;加大政策引導和資源整合,重點扶持2~3家創新能力強、產業帶動大、市場前景好的薰衣草、香料制造、藥材加工、特色輕工等行業龍頭企業。
農畜產品加工業:抓住國家加大農牧區扶貧投入的機遇,加快改造提升農畜產品加工產業,挖掘產業內部就業潛力,全力打造新疆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民族特色食品生產中心。在項目選擇上,重點發展糧油、果蔬、牛羊肉、乳制品、蜂產業、馬產業、特色食品加工業、倉儲保鮮業和物流運銷產業,加快培育和壯大一批產業基礎好、輻射帶動能力強、配套協作效益優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發展方向上,以市場為導向,既堅持大規模、高科技、外向型,又允許多層次經營,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滾動發展。在組織形式上,提倡多種所有制、多種經營形式并存,誰有能力誰牽頭,誰有能力就支持誰,鼓勵和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流轉、規?;洜I,鼓勵經營大戶興辦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企業或經濟組織,鼓勵農副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到農村建基地,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大中型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配套服務。在品牌推廣上,打響伊犁農產品綠色、有機、安全的“金字招牌”,大力支持伊犁薰衣草、黑蜂產品、果品、糧油、農畜產品等特色優勢產品創建國家馳名商標,積極引導、整合、提升、宣傳一批農產品主打品牌,提升伊犁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力爭3年內整合和培育7家以上具有行業引領示范作用的肉制品精深加工、蜂產品精深加工、果蔬加工等綠色有機食品加工龍頭企業。
新型建材產業:根據資源優勢、市場潛力和集約化發展要求,以奎屯—獨山子經濟技術開發區、伊東工業園區為重點,加快發展技術含量高、綜合效益好的綠色節能建材、中高檔建筑陶瓷、建材加工制品、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以及環保建材產品,推動新型建材產業高效、集約、多元、綠色發展。嚴格落實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各項政策,加快改造提升水泥、紅磚、商砼等傳統建材產業?!笆濉逼陂g,新材料發展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把伊犁州直打造成自治區重要的新型建材生產基地和陶瓷產業基地;到2020年,把伊犁州直建材工業建設成產業結構合理、經濟效益良好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產業;基礎性建材產品滿足本州市場需要,優質、中高檔建材產品輻射全疆及中亞國家。
4.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中小微企業發展。根據國家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要求,繼續實施伊犁州黨委政府確定的“日月星珠”企業成長工程,加快推進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推進培育“日、月”大塊頭企業頂天立地,加快形成“星、珠”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上市、股權交易融資做強。
全面落實國家、自治區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以及鼓勵支持創業創新和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快州縣兩級中小微企業服務平臺建設,加快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和專業化分工協作,推動信息咨詢、融資擔保、市場開拓、創業輔導、人員培訓等共性關鍵領域服務創新,形成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和長效服務機制,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著力強化金融支持,加強銀企對接,建立健全銀企定期會商對接制度;鼓勵金融機構改進對中小微企業的資信評估制度,開辟信貸支持“綠色通道”,建立適應中小企業授信特點的授信審批、風險管理、激勵機制和內控制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對企業上市融資的協調服務,指導具備一定條件和規模的企業多渠道籌集資金。
大力實施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升專項培訓計劃,整合人社、經信、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培訓資源和社會力量,根據州直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每年培訓1萬名以上合格的產業工人和各類人才,特別要注重少數民族經營管理人才、民族刺繡及服裝服飾設計人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依托各級職業高中和技術院校,積極開展紡織服裝服飾、手工藝制作、旅游產品開發、機電機床等緊缺實用技能培訓和少數民族勞動力免費培訓,切實提高州直適齡富余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靈活就業能力。按照“管用、夠用”的原則,切實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師資力量建設,進一步提高勞動力技能培訓補助標準。
5.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增強企業“走出去”能力。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伊犁州正迎來發展的有利契機。要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按照“服務伊犁、服務新疆、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要求,舉全州之力打響霍爾果斯品牌,加快構建以“特區”為龍頭,以伊寧市、奎屯市為兩翼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努力形成“大通道、大通關、大產業、大物流”、以貿促工的發展格局。
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要重點圍繞霍爾果斯市規劃建設,統籌推進“一園四區”規劃定位和產業協同發展,努力在體制機制創新、政策落實、基礎建設、產業聚集和科學運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點加快合作中心核心區、南部聯檢區、鐵路口岸、物流集散區、組裝配套加工區、生活服務配套區規劃建設,盡快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高綜合服務配套功能;強化與周邊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溝通磋商,加強與國內外重要港口、口岸務實合作,積極爭取已開通、擬開通的中歐國際貨運班列經?;魻柟?;實現中哈鐵路客貨聯運和便捷通關,推進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邊檢“三家一桿”驗放模式和“多點報關、口岸驗放”通關模式,切實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構筑大通道,實現大通關。
大力實施外貿企業孵化成長工程,引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營銷能力、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大型外貿企業,加快發展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進口資源加工、出口產品組裝加工、特色農產品加工、紡織等產業,盡快建成一批進出口加工基地和商貿物流基地。積極推動成套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優質農產品、能源礦產品等重要資源進口。推進新疆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霍爾果斯的產業培育和發展,依托新疆推進亞歐信息高速公路和國內傳輸通道建設,加速發展多語種軟件、信息服務業及跨境電子商務。
6.深入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要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目標,加快實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嚴格依法規范政府職能和行政行為,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牢固樹立“向企業學習,為企業服務,與企業同行”的理念,主動為企業服務,幫企業排憂解難,企業提出的困難和問題要少說不行的理由、多想解決的辦法,切實提高服務企業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形成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規范守信的市場環境、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為各類企業來伊犁投資創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全面落實減輕企業負擔各項政策措施,加強惠企政策宣傳推送,依法減輕企業負擔。定期開展企業減負專項治理行動,除國家、自治區明文規定以外,任何單位、個人不得向企業分配與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無關的工作任務或額外條件,嚴禁向企業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建立和完善涉企收費清單公示制度和重點企業檢查登記卡制度,嚴格規范各類執法行為;除特殊情況外,政府部門對企業的例行檢查、抽查等應盡量避免重復,可以合并或聯合的檢查要合并進行。進一步增強縣市主體意識,主動對接、靠前服務,全力推動各類要素向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傾斜配置。
[1]王一鳴.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力加力[N].學習時報,2016-12-22.
[2]黃新平.新機遇、新支點、新跨越——伊犁州直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支點的思考[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
[3]金碚.科學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N].人民日報,2016-03-07.
[4]劉元春.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J].求是,2017(01).
[5]陳昌盛,許偉,李承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N].經濟日報,2016-02-04.
F127.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5.13
責任編輯:洪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