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雙明
(湖南科技學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實現“村容整潔”推進文明生態新農村建設
謝雙明
(湖南科技學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日益嚴重,農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嚴重,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村居民的生存環境,也影響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即“城市污染農村的水和地,農村污染城市的飯和菜”。“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要內容和目標。實現“村容整潔”是加快文明生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文明生態 新農村 村容整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克服多種困難挑戰,農業農村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糧食生產穩定躍上新臺階,農民增收成效喜人,農村民生持續改善,農村社會安定祥和,有力支撐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效維護了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農民太多、農民太窮的局面仍將長期存在。歷史進入新世紀,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
2004年底,全國共有320.7萬個村莊,其中行政村63.4萬個,居住生活著2.05億戶、7.95億人??傮w看,這些村莊村容村貌落后,人居環境質量差:有3億人用不上安全衛生的飲用水,60%的農戶沒有衛生廁所,普遍缺乏排水和垃圾收集清運設施;村內道路質量差、不暢通,防災、減災能力差;人畜房舍混雜,居住環境臟亂差,工業垃圾向農村蔓延,村莊污染日益嚴重;村莊空心化、分散化現象嚴重;農房建設質量不高。絕大多數村莊存在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現象。改善農村環境,關系廣大農民安居樂業,關系農村和諧穩定。如果經濟發展了,但生態環境惡化了,就難以實現全面小康。據統計,截至2005年全國有一半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6%的行政村沒有通公路,2%的行政村沒有通電,有7000萬戶農民的住房需要改善,有1.5億農戶需要解決燃料問題,有5.4萬個村不通公路[1]。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日益嚴重,農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嚴重,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村居民的生存環境,也影響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即“城市污染農村的水和地,農村污染城市的飯和菜”。
為進一步改變農村落后面貌,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村容整潔”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要內容和目標。為此,必須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如果只顧眼前經濟利益,實行不管長遠的發展方式,那種強調先污染后治理、只要錢不要命的做法,那種只顧個人政績不管農民死活的做法,都應堅決予以反對。
“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載體和外在形態,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條件?!按迦菡麧崱?,主要是指建設環境優美、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貌,村舍整潔衛生,布局科學合理,社會治安良好,農民安居樂業?!按迦菡麧崱卑ㄞr村住房、道路硬化、安全飲水、排水、清潔能源使用、垃圾處理、農村改廁、公共照明、環境綠化等內容,實現“飲水安全方便、能源清潔便利、道路暢通便捷、住房安全舒適、環境整潔優美”,反映黨中央改變農村村容村貌的決心,也是城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村容整潔”的目的是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解決農村最急迫、最直接、最關心的時間問題,盡快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實現農村美化、綠化、凈化,讓廣大農民過上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創造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實現“村容整潔”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重要目標之一。到2004年底,全國解決2.82億人、1億多頭牲畜的飲水困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60%,衛生廁所普及率53.1%,糞便無害化處理率57.5%;全國已有99.58%的鄉鎮、92.9%的行政村實現通公路,97.8%的行政村通電,95%以上的鄉鎮、70%以上的行政村可以收聽收看廣播電視,30%以上的農戶安通電話,90%以上的鄉鎮建立文化站,50%的行政村常年有圖書室,80.7%的村設有衛生室[2]。
“村容整潔”就是指村莊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設施齊全、生態良好。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實現布局優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飲水凈化、庭院美化、環境綠化,構建適合村民生產生活的良好環境。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突出,農藥、化肥、農膜污染加劇,污水灌溉、垃圾焚燒和養殖業污水日趨嚴重,鄉鎮工業污水蔓延,城市發展對農村污染更加有蔓延趨勢。
為加強新農村建設,美化農村環境,建設生態新農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1.加大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要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在鞏固人畜飲水解困成果基礎上,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優先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質供水;要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從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戶用沼氣,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盡快完成農村電網改造的續建配套工程,加強小水電開發規劃和管理,擴大小水電代燃料試點規模;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油(水泥)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區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重點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引導農民自愿出資出勞,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采取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辦法給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則,逐步把農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管護納入國家支持范圍。3.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民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治理試點;可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性目錄,重點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難,凡符合目錄的項目,可給予資金、實物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大力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注重村莊安全建設,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加強農村消防工作;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著節約原則,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農民負擔,扎實穩步地推進村莊治理?!兑庖姟窞閷崿F農村“村容整潔”指明了方向。實現“村容整潔”要搞好鄉村建設規劃;要大力開展生態文明村建設,特別是垃圾廢品的處理、環境污染問題;要搞好試點、穩步推進[3]。
為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村容整潔”,2007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強調:1.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笆晃濉睍r期,要解決1.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優先解決人口較少民族、水庫移民、血吸蟲病區和農村學校的安全飲水,爭取到2015年基本實現農村人口安全飲水目標,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步伐;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和管理,完善農村公路籌資建設和養護機制;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和建設,落實城鄉同網同價政策,加快戶戶通電工程建設,實施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百千萬”工程;鼓勵農民在政府支持下,自愿籌資籌勞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搞好村莊治理規劃和試點,節約農村建設用地;繼續發展小城鎮和縣域經濟,充分發揮輻射周邊農村的功能,帶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2.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繼續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入,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建設;在適宜地區積極發展秸稈氣化和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加快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實施西北地區百萬戶太陽灶建設工程;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加強農村水能資源開發規劃和管理,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實施范圍和規模,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水電開發的投入和信貸支持。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的美好家園,必須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2008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強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投入,加快實施進度,加強飲水水源地保護,對供水成本較高的可給予政策優惠或補助,讓農民盡快喝上放心水;加強農村水能資源規劃和管理,推進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建設規模。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增加農村沼氣投入,積極發展戶用沼氣,組織實施大中型沼氣工程,加強沼氣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有條件的農牧區發展太陽能、風能;有序推進村莊治理,繼續實施鄉村清潔工程,開展創建“綠色家園”行動;完善小城鎮規劃,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解決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問題。
2010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引導,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變農村面貌;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強水源保護、水質監測和工程運行管理,確保如期完成規劃任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行城鄉區域供水。適應農村用電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結合推進農村電力體制改革,抓緊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提升農網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能力;繼續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全面完成“十一五”農村公路建設任務,落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推進城鄉客運交通一體化;加快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和集中供氣工程建設,加強沼氣技術創新、維護管理和配套服務;支持農村開發利用新能源,推進農林廢棄物資源化、清潔化利用;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國有林區(場)、墾區棚戶區改造,繼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抓住當前農村建房快速增長和建筑材料供給充裕的時機,把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建材下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加強村鎮規劃,引導農民建設富有地方特點、民族特色、傳統風貌的安全節能環保型住房;實行以獎促治政策,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農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試點,搞好垃圾、污水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擴散。推進農村信息化,積極支持農村電信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
2013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強調:改進農村公共服務機制,積極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十二五”期間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要注重改善農村居民用電和農業生產經營供電設施,中央投資繼續支持農村水電供電區電網改造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推進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地區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建設和東中部地區縣鄉公路改造、連通工程建設,加大農村公路橋梁、安保工程建設和渡口改造力度,繼續推進農村鄉鎮客運站網建設;加快寬帶網絡等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沼氣可持續發展,優化項目結構,創新管理方式,鼓勵新技術研發應用;加大力度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國有林區(場)棚戶區、國有墾區危房改造,加快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積極推進公益性鄉村債務清理化解試點;科學規劃村莊建設,嚴格規劃管理,合理控制建設強度,注重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保持鄉村功能和特色;制定專門規劃,啟動專項工程,加大力度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傳統村落和民居;農村居民點遷建和村莊撤并,必須尊重農民意愿,經村民會議同意;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并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加大避災移民搬遷投入。實現“村容整潔”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2012年《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村容整潔”具體目標。1.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繼續改善。全面解決約3億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解決農村無電人口用電問題,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100萬公里,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50%以上,完成800萬戶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服務水平明顯提高。2.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森林蓄積量達到143億立方米,林地保有量達到46.35億畝。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5萬平方公里,新增治理“三化”草地面積6800萬公頃,新增治理沙化土地面積1000萬公頃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5%,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態文明觀念在農村廣泛傳播?!兑巹潯窂娬{堅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遠近結合、體現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則,在搞好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的同時,統籌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按照“飲水安全方便、能源清潔便利、道路暢通便捷、住房安全舒適、環境整潔優美”的要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村容整潔”,做好“九個”方面工作。1.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堅持水量和水質安全并重,進一步加快建設進度,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鎮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等方式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到2015年農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強化工程運行管理,落實管護主體,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讓農民喝上潔凈水、放心水。2.加強農村電力建設。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提高農村電力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能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用電條件。加快城鄉電力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實施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全面解決無電人口基本用電問題,實現電力普遍服務。在保護生態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科學規劃、有序開發農村小水電,繼續加強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因地制宜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搞好農村水電配套電網改造工程建設。3.加強以農村沼氣為重點的清潔能源建設。繼續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切實加強建后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戶用沼氣使用率。適應畜禽規模養殖快速發展實際,積極有序開展大中小型沼氣工程建設。加強沼氣關鍵技術研發推廣,促進沼氣和沼渣沼液高效利用。加快省柴節煤爐灶炕升級改造,推進大型秸稈能源化利用工程建設,引導適宜地區在農村新建和改造的住房中利用太陽能,推廣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灶,加快構建清潔、經濟、便利的農村能源體系。4.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繼續實施以通瀝青(水泥)路為重點的通達、通暢工程,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東中部地區建制村、西部地區80%以上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實施縣鄉道改造和連通工程,提高農村公路網絡水平。統籌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基本實現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建制村通班車率達到92%。實施農村公路的橋涵建設、危橋改造以及客運場站等公交配套工程,加強農村公路安全設施建設,切實落實農村公路的養護和管理。5.加強農村住房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繼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合理確定補助對象和標準,強化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完善檔案管理和產權登記,推動農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設,改造農村危房800萬戶以上。加快國有林區(場)棚戶區改造和墾區危房改造,基本解決國有墾區、林區、林場職工住房困難問題。繼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游牧民定居住房24.6萬戶,實現全國游牧民定居目標。加快實施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6.繼續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和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貫徹落實《中國扶貧開發綱(2011-2020年)》,增加扶貧開發投入,將連片特困地區作為貧困攻堅主戰場,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扶持力度,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行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扶貧對象脫貧致富。全面落實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整合和投入力度,加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改善水庫移民生產生活條件。積極開展特困移民解困工作試點,集中攻堅,解決好特困移民的安全居住和生存發展問題。7.辦好農村教育事業。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傾斜。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保留并辦好必要的村小學和教學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大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力度,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縣域內均衡發展水平。對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政府免費提供教科書,免寄宿生住宿費,并為家庭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8.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推進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傾斜。完善以縣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加快建設以縣級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等為核心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擴大農村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圍,推行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實施農村婦女住院分娩補助。積極預防農村重大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農村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實施農村急救體系建設。9.繁榮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改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為農村居民免費提供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電影放映、送書送報送戲等公益性文化服務。加強農村基層廣播電視和無線發射臺站建設,全面解決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盲村”廣播電視覆蓋,在有線網絡未通達的農村地區開展直播衛星公共服務。繼續加強農家書屋和農村閱覽欄(屏)建設。積極開展農村特色文化活動。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改善農村公共體育設施條件。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力地推動農村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灶等的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公共衛生水平,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生態文明新農村應該是村容村貌整潔優美,生態環境達到優良;思想道德風尚良好,文教衛體設施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健全,社會治安良好;農村經濟發展壯大,農民生活更加殷實;村民自治運作良好,干群關系和諧融洽。
[1]白南生著.農民的需求與新農村建設[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60.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若干問題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91.
[3]人民日報[N].2006-2-22.
D616
A
1007-9106(2017)07-0029-05
* 本文為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1YJA10060)階段性成果。
謝雙明(1964—),湖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東方農村農民農業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