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智庫工作站 甘肅 蘭州 730070)
·經濟管理與改革發展·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驅動力思考
宋圭武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智庫工作站 甘肅 蘭州 730070)
筆者認為,新常態產生核心原因是貧富差距。目前,世界貧富差距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對世界經濟均衡穩定發展提出了嚴重挑戰。新常態中國經濟需激活內生動力,需要著力練好內功。一是要著力夯實基礎。二是要積極培本固元。培本固元,核心是要大力激活社會創新。三是要大力提振精神。提振精神,核心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新常態 經濟增長 貧富差距
自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世界正迎來一個新常態時代。國際貿易持續低迷,國際投資活動不斷減少,全球債務水平持續攀升,國際金融市場反復動蕩等,讓世界經濟在低速中徘徊,難以走出困境。經濟低迷讓世界各國陷入不同程度焦慮中。一些發展中國家國內局勢陷入動蕩不安,政權不穩或更替,民眾騷亂,暴力事件持續不斷甚至有增加趨勢。一些發達國家也開始更多采取自保措施或孤立主義傾向變得更加濃重。面對新形勢,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新驅動力。
為什么世界經濟會出現新常態,有不同觀點。美國學者泰勒·考恩在《大停滯》一書中歸結為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人類的天性,喜歡采摘“低垂的果實”。人們喜歡貪圖便利,總是挑容易的事先做,向上爬的苦事一定要等有壓力才肯使勁。上百年來,美國人就是這樣,他們受益于大量廉價的土地資源、成千上萬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口紅利,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但因忙于收獲第一批容易得到的果實,怠于開拓新的果園,最終走到了這一天——“低垂的果實”摘完、最初的紅利耗盡,經濟也就徘徊不前。第二個原因是美國進入了“科技高原”。考恩認為,雖然我們自認為創新能力很強,感覺各類技術產品層出不窮,比如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確意義重大而且影響深遠,但比照20世紀初期高速發展所依靠的電、馬達、汽車、火車等極大推動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大變革性科技創新,計算機和互聯網至今沒有讓所有人受益,更沒有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且考恩認為,美國經濟早在1970年代中期開始,就進入停滯階段。[1](P3)
美國學者喬治·阿克洛夫和羅伯特·席勒在《動物精神》一書中認為新常態主要是動物精神所致。二位學者認為,正是我們不斷變化的信心、誘惑、嫉妒、怨恨、幻覺,特別是對經濟本質的認識引發了危機。[2](P6)
美國學者埃德蒙·菲爾普斯在《大繁榮》一書中認為,創新萎縮是美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該書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新社團主義應負主要責任。該書指出:這種新社團主義扼殺了經濟活力,不利于培養敬業態度、加快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的機遇和包容性。新社團主義保護那些缺乏生產力卻有背景的企業,排擠有活力的新企業和局外人;追求消費、社會保險、救助等目標,不重視培養敬業、創造和探索的生活態度。[3](P274)同時該書進一步認為,應該從社會價值觀和制度兩方面清除制約經濟活力的障礙,以真正復興現代資本主義。[3](P279)
澳大利亞學者薩蒂亞吉特·達斯在《大停滯?全球經濟的潛在危機與機遇》一書中將新常態定義為經濟新平庸時代,并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首要原因是全球經濟對借貸的依賴越來越嚴重,第二個因素是全球消費、投資和儲蓄的嚴重失衡,第三個因素是金融化,表現為龐大的金融業和以及對金融工程的依賴,第四個因素是福利計劃。[4](P30)另外,他還認為,人口增長緩慢、勞動力老化、革新率降低、全球貿易和跨境資本流動增長減弱、不平等加劇、信任崩潰等對經濟增長也產生了嚴重制約。[4](P234)
筆者認為,新常態產生核心原因是貧富差距。目前,世界貧富差距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對世界經濟均衡穩定發展提出了嚴重挑戰。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在《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認為,近幾十年來,世界的貧富差距正在嚴重惡化,而且據預測將會繼續惡化下去。[5](P23-26)世界貧富差距拉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世界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大多數國家內部貧富差距也呈擴大趨勢。在殖民統治時期,富國與窮國之間的收入差距從3∶1擴大到35∶1,部分原因在于歐洲列強以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形式從南方國家掠奪了大量財富,而現在這個差距已經擴大到將近80∶1。根據樂施會一份研究報告,目前全球最富有的85人的財富總額,相當于世界上35億最貧困人口所擁有的全部財產。在印度,少數精英掌握的資產在印度全國所占的比例由2003年1.8%上漲到2008年的26%。世界經濟論壇《2014年全球風險報告》評估了31項全球性風險的嚴重性、發生概率和潛在影響力,認為長期的貧富差距擴大將是未來十年最可能造成嚴重全球性危害的風險。
貧富差距擴大會對一個國家發展產生諸多危害。一是由于資本賺錢更容易,勞動賺錢更困難,會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二是會進一步固化不合理的社會結構。貧富差距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容易通過代際轉移形成階層,導致一些貧者從暫時貧困走向長期貧困。三是有關研究表明,收入差距過大,會降低一個國家的平均消費傾向,消費不足會帶來內需不足,從而導致經濟增長緩慢。有關實證研究數據也表明,收入不平等每增加一個基尼點,人均GDP的年增長率就會減少約0.2%。[4](P178)一般而言,對不同群體增加收入,高收入階層即使繼續獲得更多的財富,也不會對提振消費帶來太大作用,如果讓低收入階層成為中產收入階層,則會對提振消費帶來明顯的作用。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迪頓的研究結論也指出:以增加消費行為為例,對高所得的消費者而言,所得增加對消費行為影響不大,但窮人的消費行為卻會明顯提升。由此他認為,刺激有效需求根本在于解決收入不平等。四是會影響到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資本積累,這對促進國家長期經濟增長十分不利。五是收入差距過大會導致社會成員之間,特別是窮人和富人之間,難以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六是由于利益集團的阻撓,可能會使難以實現機會均等的制度和政策失靈。七是貧富差距拉大,會導致社會缺乏包容精神。社會缺乏包容精神,必然創新動力不足。八是貧富差距大,也為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提供了產生的土壤。
新常態中國經濟需激活內生動力,需要著力練好內功。首先,要著力夯實基礎。夯實基礎,主要是要抓好農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于大國,積極發展農業,意義更為重大。一是保障社會穩定的需要。大國必然對糧食的需求量大,若發生糧荒,很難靠外部解決好,社會穩定將成大問題。二是保證經濟增長的需要。大國經濟需求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國外需求的基礎上,而依靠國內需求,就必須要大力發展農業,努力提高農民收入。另外,發展農業,也是精準扶貧的需要。因為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主要集中在農業產業領域。目前,中國農業正面臨嚴峻考驗。面對農業內部生產率低下和外部農產品低價格的雙重擠壓,如何突圍,亟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要大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另外,建設現代農業,不能產品只有數量,沒有質量,要把數量和質量有機統一起來,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其次,要積極培本固元。培本固元,核心是要大力激活社會創新。有創新,發展就有元氣和底氣,發展的動力就足。如何促進創新,一是在資本投入上,要重點投資最有利于創新的領域,讓創新有充足資本支持。二是在人才使用上,要把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到最需要創新的崗位。三是在制度建設上,要設計出更有利于激活創新的制度體系,要建設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框架。四是在收入分配方面,要讓真正搞科研的人名利雙收,要讓科研成為最有利可圖的行為,要讓教育科研等職業成為全社會最受尊敬的職業。五是在社會氛圍上,要大力提倡包容精神,為創新提供寬松人文環境。另外,堅持創新,一定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有機統一起來,不能就創新論創新。創新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面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讓五大發展理念真正融入現代經濟社會生活。
最后,要大力提振精神。提振精神,核心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外在顯現,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內在靈魂。精神文明不僅為物質文明把握方向,而且為物質文明提供間接發展動力。因為精神文明充裕,建設物質文明的非生產成本必然大大減少,包括社會運行的各種監督成本等,都會大大減少。另外,精神文明充裕,也為改革提供強大動力。因為社會有精神文明,社會成員必然會更具奉獻精神,社會自私自利的行為也必然較少,推進改革的利益集團阻礙也必然較小,有利于社會公正的改革也就容易得到實現和落實。建設精神文明,誠信建設是最基礎工程。目前,我國誠信缺乏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亟需有效治理。如何建設誠信?第一,積極推進社會的法治建設,對誠信缺乏行為要進行嚴厲法律制裁。第二,要發揮好教育等手段在誠信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要教育學生養成一種講誠信的偏好。要從幼兒園娃娃教育抓起,要從小培育人的誠信意識。學校教育應將誠信作為重要的德育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中去。第三,全社會應建立完善公民誠信檔案,對失信行為實現全紀錄,要把誠信作為提拔干部、招考學生、職稱晉升等方面的重要考慮因素。第四,要發揮好電影電視小說等各種文學藝術對社會誠信建設的正面引導作用。要對一些鼓勵投機行為的垃圾作品進行清掃,要鼓勵作家多出陽光作品。第五,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普及,要高度重視新媒體在誠信建設中的作用。要進一步完善網絡微信等新媒體的監控機制,要進一步規范網絡微信的運營秩序。要嚴防各種網絡微信欺詐行為,對網絡微信等方面的犯罪,要嚴厲打擊,決不能姑息遷就和心慈手軟。第六,社會精英人士要發揮好表率作用。包括各級領導干部、各層次知識分子以及一些新興社會富裕階層等,都要帶頭講誠信。社會精英人士的表率作用至關重要,因為社會精英人士的精神狀態是社會精神狀態的風向標,對社會風氣具有示范引領作用。
[1][美]泰勒·考恩.大停滯[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5.
[2][美]喬治·阿克洛夫,羅伯特·席勒.動物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
[3][美]埃德蒙·菲爾普斯.余江譯.大繁榮: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澳]薩蒂亞吉特·達斯.王志欣等譯.大停滯?全球經濟的潛在危機與機遇[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5][法]托馬斯·皮凱蒂.巴曙松等譯.21世紀資本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F120.3
A
1007-9106(2017)07-0059-03
宋圭武(1964—),國家二級教授,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智庫工作站副主任兼首席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理論、三農問題、中國發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