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讓措
(青海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7)
現代社會變遷中少數民族地區道德規范失序分析與重塑
——以青海民族地區為例
柴讓措
(青海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7)
在社會轉型期的民族傳統道德受到多方面的沖擊,形成地區傳統道德規范失序局面。本文以青海民族地區為例論證民族傳統道德建設需要調整與再塑,以更加合理的體系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共同構建中華優秀道德文化。
民族地區 傳統道德失序 重塑
人類在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活動中修建出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內的世界文化寶庫。宗族文化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以青海省為例:青海省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發祥地之一?!傲铡睌祿@示,全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占53.02%;全省共有33個少數民族,人口占46.98%,這一比例在全國31個?。ㄊ小^)中僅次于西藏和新疆。青海民族地區現代生產方式正改變著地區社會利益關系及價值取向,而民族精神生活為內涵的道德文化傳統也在發生著悄然變化。
道德規范是調整約束人們社會共同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它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于完善與和諧。而道德規范的喪失或觀念的內部沖突,會導致主體社會生活的異化和精神的困惑。
道德行為規范失序是社會規范失序的一種,它呈現社會整體生活處于一種規范約束功能缺失及行為無序狀。社會規范失序是法國社會學家E·涂爾干最早是從社會整合理論的角度提出的理論,來描述當社會規范不力,在社會與個人生活中出現的秩序混亂與道德失序狀態。民族地區傳統道德失序,是社會經濟轉型與民族地區文化融于公共倫理生活和個體道德生活領域發生的價值困惑現象。
因經濟、政治等因素影響著社會道德整體水平的提高,青海民族地區傳統道德失序本質中蘊涵兩方面的表象:其一,在外在形式上,是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不符合既存的道德規范評價體系;其二,在內在實質上,是人們的精神世界出現價值判斷混亂和評判系統危機。
經過調查表明在少數民族地區存在人際間的信任度降低,社會道德風尚惡化,家庭的穩定關系瓦解等現象。綜合表現有:
(一)原有的個人依賴型道德標準弱化
少數民族道德規范體系是協調個體間、個體與社會間、個體與宗教間關系的體現實然與應然結合具有歷史積淀性的重要行為準則。以青海少數民族人口超過萬人的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道德主要是以宗教為中心的“團體主義”觀念。一般情況下,個人的需求與社會團體利益是一致的。這是宗教文化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團(集)體主義的要求。只是前者是以“民族信仰”為凝聚力,而后者側重于“中華精神”為合力。但同作為社會基本倫理道德的精煉,都是以“真實的集體利益”為先導,個體的正當利益并不游離于群體利益之外。
而在民族地區由于經濟體制的變化使這種以宗教信仰為核心的團體主義道德原則逐漸發生變化而產生失序的現象。如由于冬蟲夏草的高價使得收取草山維護費方式已經逐漸替代放牧模式而成為青海民族地方牧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所以,為了增加牧民收入,當地政府采取將草山以合同方式承包給牧民繼而收取草山維護費(俗稱:草皮費)的模式。這表明在少數民族地區個人不再只是某個社會單位成員,而首先是法律意義上的公民,個人的利益更多會在市場中自主雙向選擇實現,而集體成為某種松散利益共同體。利益分配調整個人對既得利益的期望,使之在原有的在集體中依賴組織的心理道德表現內涵顯得過于單薄,從而無法指導和評價現實生活。
(二)宗教文化中優良傳統美德部分內容“失效”
從個人德性修養和社會秩序調節層面看,宗教這種悠久而合法存在的精神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族地區實施并踐行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環境。如青海藏傳佛教中的戒除“十不善”、“種善因”、“持五戒”等思想,伊斯蘭教中“沙里阿”體系,都體現了宗教教義中對他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的思想,即將信教群眾的內心信念和外部生活禮儀融為一體、并成為奉行的準則,培養尊老愛幼、誠實自謙等美德,最終完善人格的境界。在剝除其封建的意識形態性之后,它顯示了道德思想對社會秩序、構建民族文化底蘊的重要意義。
隨著青海省加快民族地區市場經濟進程,這種宗族共同體的形式逐步被公共生活領域所取代,經濟利益的非正當謀取沖擊著原本純樸自然的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美德的發揚。如近期發生的云南等地“扎堆離婚”只是為拿到更多的拆遷補償款的現象,使道德倫為經濟的仆人。民族地區民眾似乎變得更看重道德與利益之間的對弈權衡。如頻繁發生于冬蟲夏草采挖季節中雇主因雇員違背信仰承諾而偷留蟲草引發人身傷害的案件。如果說從前民族地區群眾在貧窮中注重人格精神的素養,現今生活水平提高的民眾則更側重于實利的獲得。在許多情況下,民族地區人們在做出非道德行為之后,也常受到宗教意識或道德良心的譴責,可這種內心的譴責又被強大的利益驅動所遮蔽,損害了人們宗教傳統中道德哲學信念的根基。
(三)民族傳統文化自律體系中道德控制機制失調
在民族地區宗教文化中道德哲學思想的社會控制機制主要表現為信教個人以“教”為本的良心自律、以“宗”為基的社會輿論、以“信”為源的道德教育等形式。所謂道德控制機制失調,就是指這些控制機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功能失效或分離,而新的適應經濟化社會的道德控制方式并未重建,這種瓦解與重建之間的空間,就導致了道德控制的失靈問題。如在青海某些民族地區索要高額彩禮而實施騙婚的“走婚”方式;為了林山草場的歸屬使親屬反目的現象等,都說明傳統宗教文化體系中道德控制機制在逐漸失調。作為道德的主要評價手段的社會輿論在價值觀念多元化之下缺乏統一性而喪失對行為的控制功能,也割離了其間的宗教優良文化溯源。
從民族社會道德失序的發生機制看,失序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社會經濟形態模式的變化
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社會形態發生變化導致多數民族地區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它包括以下兩點:
首先,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一切以往的道德理論歸根結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1]經濟發展程度與道德狀況不是以正比方式運行。人們在經濟利益上的沖突必然會影響道德意識形態。這一點在民族地區社會同樣適用。
其次,深化改革帶來新舊道德規范交替灰色空間。改革改變著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容,產生了新舊道德規范體系的灰色空間,這是民族地區社會發展中新型道德規范與傳統道德意識的優劣因子磨合的過程。青海某些民族地區由于經濟政治條件限制及文化傳統因素,便發生信仰與現實脫離、秩序混亂和利益分配失衡等現象。其實質是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核心價值觀框架下的道德體系內部層次調整和適應的過渡的客觀環節。
(二)民族地區社會階層期望角色與現實沖突
民族經濟發展帶動社會進步,但由于各階層利益分配規則變化,不同階層便產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及道德品質。
在青海民族地區出現了“農民不再種田,牧民放棄畜牧”現象,土地荒廢率連年提高。同時青海民族地區在發展地區特色產業時的如“蟲草經濟”、“枸杞經濟”、“拉面經濟”等模式造成大量原第一產業從業者涌入城鎮,造成城鄉二元結構承載矛盾激化。因此,民族地區社會階層分化程度加深,階層期望角色與現實產生矛盾。一方面,社會變遷使個人失去原有的生活空間而進入陌生環境,造成了個體人格與社會角色間的斷裂。另一方面,個體社會角色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轉換使其無法融入新環境適應特定角色所要求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因此民族地區雖有宗教文化的道德約束因素,但流動性使人們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社會背景下城市文化價值觀,從而加速了城鎮化之下民族地區道德規范多元化進程。
(三)多樣道德規范體系沖突
青海少數民族地區歷來便是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形態,而不同民族蘊藏著不同的倫理道德觀念。雖然各民族道德規范中階級性特點已經消失,但如婚喪嫁娶、宗教、文化等不直接體現階級的習俗規范依然存在。此外,地區少數民族大多的民族性格內涵中帶有坦蕩、正直的品質,而這也是民族的本質道德面貌。他們斷事明非簡單,不善于理性思維,道德情感表露于外。雖然市場經濟的平等、公平、效率等機制在民族地區逐漸顯現,但支持市場經濟倫理道德維度中的協調利益關系的規范和法制建設在民族地區處于后發遲緩狀況。所以,在地區進行新型城鄉二元結構轉型時期,多樣民族文化價值觀念的存在與多元道德意識觀念的滲透,也是引起民族地區道德失序的重要因素。
四維度
社會變遷中的少數民族地區道德倫理失序,其實質是經濟體制變化后社會矛盾體現的正?,F象。要消除這種失序現象就不能在短期內解決,可以完善當地社會保障機制為重點,加強經濟、政治、法治等方面建設為整合力量而重塑新型民族地區發展新態勢下的優良道德規范體系。
(一)通過整合多樣性道德規范,重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的多元民族優秀道德觀念
青海省民族地區的道德規范整合必須從地方實際出發,結合現存模式,針對地區存在的多樣文化道德意識與核心價值體系二元對立狀態等問題,形成適應地區核心價值觀地方化、民族化的培育模式。提升民族社會人們道德修養的內在動力,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發展并完善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民族倫理道德團體觀
民族道德的團體性,是該民族成員所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發揚青海各民族的道德團體觀只有從少數民族道德本身已有的特性出發結合社會發展的經濟條件,才能走出適合少數民族優良道德規范建設的特色之路。因此,發展新形態下的團體主義道德觀就要針對不同情況,重建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的關系。應當突出以宗教的理性內核精神為手段,增強民眾的社會責任感??傊?,宣傳與實踐是相結合的,應在團體意識要求的基礎上兼顧內蘊于其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并約束地方民眾的行為選擇,真正實現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與真實可行的團體主義民族道德觀的有機統一。
(三)提高基層政府行政服務能力,完善地方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民族傳統道德規范與核心價值觀的優化整合
重塑道德秩序就必須以人民安居樂業為契入點。青海省如青南地區社會保障體制仍然存在整體機制不暢、城鄉失衡、結構分配不均等問題,當地青壯年勞動者由于經濟等客觀原因常年外出務工,便產生很多“啞鈴式”家庭。因此產生大量的老、弱、病、幼等社會扶助問題,使民族地區社會保障體系工作帶有特殊性與復雜性。因此,為地方經濟的長效發展,也為讓群眾不再“背井離鄉”,基層民族地方應當在新農村戰略目標實施中,建立符合地方實際的發揮地方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開放式民族貧困地區的扶貧幫困工作,加大教育與科技指導政策力度,同時繼續培育鼓勵區域性特色經濟產業等。當政策性引導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后,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和諧氛圍才會穩定堅實,融入普通大眾日常生活習俗的“鄉土化”民族傳統道德體系才能逐漸與國家核心價值觀融合,實現民族團結而達到地區的長治久安。
(四)完善改進民族地方道德教育宣傳的社會導向方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類社會的道德運行方式要與社會現狀及社會結構相結合,政治活動不再無范圍地控制文化生活。所以,應將民族宗教文化中“向善”的理念與核心價值觀相結合,通過學校教育形成對民眾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影響;逐步將優良道德準則明文化、結構化并強化其對人們行為評價的約束最終在民族地區構建“新農村、新民族、新面貌”的環境,更好地發揮少數民族傳統優良道德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2]。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現代道德規范體系是以中國傳統道德為底蘊具有地方文化傳統內涵的社會道德規范體系。在青海民族地區舊道德規范體系的局部失序可以說是新型社會主義民族地區道德體系再生的契機。少數民族文化是智慧的結晶也形成了各民族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它需要與時俱進,將這些民族的精神血脈融于社會文明,最終使中華文明創新性發展,生命力激活而共繪美好畫卷。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覃萍.試論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更新與改造[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11).
D669
A
1007-9106(2017)07-0091-04
* 本文為青海民族大學人文社科類校級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XJRS12)。
柴讓措(1977—),女,青海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法制觀念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