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男
(天津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天津 300191)
社科院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比較研究
張雅男
(天津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天津 300191)
信息共享空間(以下簡稱IC)是圖書館重要的服務模式。高校圖書館IC建設已較為成熟,社科院圖書館的IC建設則研究較少。為更好了解社科院圖書館IC建設問題,文章采用比較研究法,從人、空間、資源、服務四方面將社科院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IC建設進行細致比較,找出其特殊性,初步提出社科院圖書館IC建設的幾點思考。
信息共享空間 社科院圖書館 高校圖書館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簡稱IC)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美國大學圖書館,其核心是以用戶為中心,實質是實現人、空間、資源、服務的有機結合,目的在于為用戶提供良好的學習和交流空間。人、空間、資源、服務是構成IC的四要素。由于四要素的異同,社科院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在IC建設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目前,高校圖書館的IC建設已較為成熟,社科院圖書館的IC發展仍相對緩慢。本文從人、空間、資源、服務四方面對社科院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的IC建設進行比較,以期為社科院圖書館IC建設提供啟示和借鑒。
IC是一種服務理念,不同圖書館面對的人、空間、資源和服務不同,IC建設并無固定模式。目前,高校圖書館的IC建設已初有成果,社科院圖書館的IC發展則相對緩慢。由于IC建設要求以用戶為中心、立足母體圖書館在四要素方面的具體情況,因此,對社科院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在人、空間、資源、服務方面的異同進行比較,有利于社科院圖書館在IC建設方面既可借鑒高校的經驗又可找到自己的特殊性,最終實現自身的IC建設。
(一)人(圖書館用戶和館員)
IC服務模式中的人,主要包括讀者和館員兩方面。由于機構性質不同,社科院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的用戶特點和館員特征表現出差異性。
1.用戶特征
高校的職能包括教學和科研兩部分,高校圖書館的用戶可分為科研用戶和教學用戶。教學用戶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大群體。學生群體的特點是數量大,有廣泛的學科知識需求但對精深度要求較低,對各種功能性應試工具書需求較多;教師群體在教學用戶的角色中表現出對自己專業知識的宏觀了解和把握,傾向于書目介紹類資源。高校的科研用戶體現出研究性方面的需求,他們與社科院等其他系統科研人員一樣,對高、精、專、深的文獻信息資源有需求。由于有教學任務,高校科研人員多在校進行科研工作,特別是一些需要進行實驗工作的理工科研究人員。
社科院是各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陣地,服務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因此,與高校館不同,社科院圖書館用戶分為院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和地方黨政領導及有關職能部門需要提供參考咨詢的人員[1](P45)。其中,專業科研人員大多具有中、高級職稱,具有博士等高級學歷或多年的研究經驗,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多年的信息檢索習慣[2](P68-69)。社科院科研人員沒有教學任務,從事專業研究的精力更多;不用經常“坐班”,多在家或其他單位以外的地方進行學術工作;研究多圍繞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對地方性資料需求更多。另外,由于社科院是市政決策咨詢部門,社科院研究人員除進行理論研究外,還進行智庫性質的應用研究和決策咨詢研究。此外,地方政府領導及有關職能部門人員在工作中需要參考大量地方文獻時會咨詢社科院圖書館,他們的需求表現出“不定時、時間緊、任務急”的特點。
2.館員特點
圖書館員是IC模式中的關鍵節點,館員服務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信息服務的實際效果。社科院圖書館館員和高校圖書館館員特點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共性指二者都需具備圖書情報專業知識、計算機知識和英語知識等基本服務技能及良好的服務意識。不同之處在于,高校圖書館館員面對的是廣大學生和教師。面對學生群體,館員是老師的角色,要以教師的身份去幫助學生;面對教師,館員是同事身份,但其彼此間的相識度一般較低。
社科院圖書館館員主要面對的用戶群是本院科研人員。這就使得社科院圖書館館員具備了兩大特點:(1)除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外,全國其他各社科院圖書館用戶群體大多規模小、人員少。圖書館員與其用戶之間通常是互相熟知的同事乃至朋友,有條件利用私交關系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2)社科院圖書館員要具備較高的學歷和一定的科研素養和能力,能嵌入科研過程提供深度知識服務。
(二)空間(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
空間是IC服務得以開展的基礎。近幾年,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及圖書館事業的進步,圖書館服務的“空間”逐漸包含物理空間(實體圖書館)和虛擬空間(數字資源的網絡環境)。由于虛擬空間實質上是館藏資源和服務形式的延伸和拓展,社科院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虛擬空間的結構模式相類似,都包括遠程數字圖書館、虛擬論壇、QQ群、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具體每個模塊如何開展服務會因資源和服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物理空間方面,高校館IC建設注重提高咨詢區的辨識度、擴大閱覽區的自由度、提升自助服務區的便捷度及增加電子閱覽區等。社科院圖書館特有的學術性特征要求圖書館IC實體空間建設除了要具備高校館的模塊———咨詢區、學習區、討論區、電子教室、休閑區等[3](P127)外,還要在館舍建筑、內部格局及裝修裝飾方面凸顯學術氣息,例如,在館內放置創意書架、傳統字畫、文物擺件等。由于科研人員對方便溝通交流的有聲空間和前沿學術會議有需求,社科院圖書館應提供良好的交流空間和學術活動舉辦空間。此外,社科院科研人員大多自己帶有移動電腦,對IC空間的電子閱覽室需求不大,但對無線網絡需求較大,這點與高校館IC實體空間建設強調擴大電子閱覽室理念不同。
(三)信息資源(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
館藏資源是服務的源泉,無論是社科院圖書館還是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都主要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兩種。高校圖書館的有形館藏資源通常包括紙質書籍、期刊、報紙等資料;無形資源主要包括遠程數字圖書館系統、各類數據庫資源、網絡資源及一些光盤磁盤、縮微膠卷資源等。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以綜合類文獻資料居多,有大量課程對應的書目及英語考級、公務員考試等應試工具書,地方性研究資料較少。此外,多數高校館都根據學科特色建有特色數據庫。
社科院圖書館館藏資源與高校館相比,明顯體現出學術性、專業性和地方性。地方社科院圖書館的有形資源主要包括綜合性圖書、期刊、報紙、地方文獻資料、工具書(年鑒、詞典等)和特藏資源等,其中,期刊和報紙除現刊、新報外,大多藏有系統的老舊刊和報紙,地方文獻資料也涵蓋地方史志、區縣年鑒、老舊照片等,一些館還藏有稀缺的特藏資源,如天津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有滿鐵①資料。這都體現出地方性。社科院圖書館圖書采購源主要為社科文獻出版社或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等社科學術性出版社,所藏資源以各學科經典學術著作和核心期刊為主,并有文摘、書評、索引、題錄等二三次信息,館藏結構注重系統性、連續性、針對性,體現出社科院資源的學術性和專業性。
無形資源主要包括CNKI、萬方、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超星電子書及老舊報刊數據庫等各類社科數據庫資源,基本構成了基礎性文獻資源保障體系[4](P110)。社科院研究人員“不坐班”的特點,使得他們對“資源到家”有迫切需求[5](P165),近幾年學術數據庫資源價格的不斷提升,社科院圖書館在購買力方面表現出不及高校館之處,導致許多電子資源更新慢、種類少。這都給社科院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帶來不便。
(四)服務(傳統信息服務和新型信息服務)
IC模式下的信息服務包括書刊借閱、館際互借、學科導航、參考咨詢、代查代檢、信息推送、媒體制作及信息素養教育服務等,是傳統信息服務和新型信息服務的集合,旨在最大化地以用戶為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在最短的時空內滿足用戶最多的信息需求。
高校圖書館大都具備以上服務內容的部分或全部,社科院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基本也圍繞這幾方面展開,但單位性質的不同又使得其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不同于高校圖書館。一是,社科院科研人員本身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文獻處理能力,需要的內容復雜專深,需要的服務多為高層次嵌入式知識服務;二是,這些學者大多養成自己的科研習慣,有意愿自己進行文獻檢索和獲取,傾向于合作型信息服務;三是,社科院科研用戶到館時間少,特別需要圖書館將有關信息進行近距離推送。
由上文分析可知,社科院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在人、空間、資源、服務四方面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地方。依據這一特點,筆者根據IC“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考慮社科院圖書館在四要素方面的特殊性,對社科院圖書館IC服務建設進行了幾點思考。
(一)完善咨詢空間
咨詢空間是社科院圖書館IC空間的入口,主要功能是為用戶答疑,通常解決方位導引、閉開館時間、檢索工具操作等常規性問題。根據社科院讀者特點,咨詢空間包括實體參考咨詢區和網絡虛擬咨詢服務兩部分。實體參考咨詢區要設在圖書館顯眼位置并配以醒目的指示字幕和功能介紹,以縮短用戶搜索時間。網絡虛擬咨詢服務分兩種形式:一是以微信公眾號、微博、QQ等方式實時在線答疑,這需要較大的人力成本投入;二是構建常規問題庫,實現7×24h用戶問題自動答疑。較為理想的方式是將二者結合,問題庫與人工服務協同工作,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咨詢服務。
(二)豐富服務空間
服務空間是社科院圖書館IC空間的主體部分,包括文獻資源區、視頻演示區和學科館員區三部分。隨著網絡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社科研究對網絡圖文音像資源的利用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幾年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的興起和Web3.0的到來,使全球最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和各種學術類博客、播客、微信公眾號、網摘等用戶生成資源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6](P143),拓展了社科研究人員的研究途徑[7](P137)。這就要求社科院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區要重視對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其進行搜集整理、組織加工、著錄標引,打造圖、文、音、像等多層信息形式的文獻檢索和運用平臺。同時,要合理優化館內經費,增加對電子資源的購買和對“資源到家”功能的實現,并且要根據社科院向智庫型機構轉型的要求,增加對智庫研究文獻資源的采購,實現館藏資源學術性、專業性、地方性和智庫性的統一。
視頻演示區是社科院圖書館重要的IC功能區。該區的主要功能一是進行用戶信息素養培訓,圖書館制作好本館集成管理系統和電子文獻資源使用課件,在這一區域內循環播放供用戶自學;二是針對社科研究人員對年鑒等光盤文件閱讀的需求,為其閱讀瀏覽這些資源提供空間。
與高校圖書館一樣,社科院圖書館的服務空間也設有學科館員區。該區主要提供深層次信息服務,為社科研究者解決專業問題。學科館員一方面要接待用戶的到館咨詢,同時要參與到用戶的課題研究中,結合科研人員有自己查找意愿的特征,提供嵌入式合作型深度服務。
(三)創新傳遞空間
文獻外借區是重要的信息傳遞空間,是用戶借還文獻資料的主要區域。要提供大量的自助借還機。一方面,要在圖書館內多處安置自助借還機,方便用戶借還圖書,另一方面,根據社科院科研人員到館少的特點,應在辦公樓、研究所樓及食堂等處也放置自助借還機,將用戶自助借還文獻的功能最大化。此外,考慮到社科人員對一些圖文資料的特殊需求,圖書館還應備有自助彩色打印機、復印機、掃瞄儀、光盤刻錄和錄制音像機等設備,最大限度地將信息資源傳遞給用戶。
(四)提升創新空間
2015年《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的出臺讓眾創理念深入人心[8](P115)。眾創空間與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對于富有創造力的社科研究領域,眾創空間對其靈感的激發和實踐具有很大推動作用,因此,眾創理念應當成為社科院圖書館IC創新空間建設的基本理念,眾創空間應當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
具體來看,眾創理念下的創新空間由個人學習區、小組討論區、休閑娛樂區構成。個人學習區和小組討論區是IC用戶交流和知識共享功能的體現,是用戶個人或課題組集中進行學習交流的場地,可分為功能靈活的網絡教室、為小群體使用的研究室或學習室、供個人訪問的信息臺以及設在附近便于進行個別咨詢交談的辦公室等,空間內要有個性化的桌椅。小組討論區還應配備充足的電源、投影儀、無線鍵盤等設備,方便用戶知識共享。休閑娛樂區是用戶最自由的區域,有舒適的座椅沙發、自助飲水機、自助售賣機等,讓讀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激發學術靈感。創新空間的各個區,都要實現無線網絡免費覆蓋,并且要放置字畫文玩及綠植等,讓用戶可以在綠色的環境中自由進行學術研究。
“動”“靜”空間之分是體現IC創新空間的重要方面。美國印第安娜大學在2003年建立了IC后,于2005年又建設了傾向于安靜的IC二代,旨在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9](P78)。社科院用戶群的特殊性和眾創理念,要求圖書館IC建設要凸顯“動靜分區”,設立允許自由交談的“動”空間和保持安靜的“靜”空間,二者之間的隔音性能要好,這樣才能有效保證用戶在創新空間對時空資源的自由使用。
(五)注重人員素質和管理模式
人員素質、人員配置及其服務能力是IC的決定性因素。根據“以人為本”的思想,人是組織機構運轉的決定性因素。前文提到,與高校圖書館相比,社科院圖書館在讀者和館員方面存在特殊性。社科院圖書館IC中的服務人員要熟知社科院各學科核心期刊和地方文獻資料等,并能緊跟時代步伐,會利用移動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結合自媒體特征,靈活多樣地為不同專業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管理模式是維持IC正常運行的管理層設置,對整個IC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圖書館的IC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自主運行模式,即圖書館獨立負責IC的構建、操作等;二是與校園其他機構合作,即圖書館通過合作的方式與其他機構共同支持IC的運作;三是圖書館與校園其他部門合作成立一個專職部門負責IC的運行。由于社科院圖書館規模通常較小,應當采取與院其他部門合作的管理模式,可以節省圖書館的人力、物力和經費資源,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其他部門合作,可以引入更多主題和活動,不斷為圖書館IC注入活力。
(六)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跟蹤與評價是社科院圖書館IC建設的重要保障。正確地了解、分析和評價用戶對服務質量的感受和要求,對于有效地改善服務設施、規劃與實施參考咨詢服務、制定培訓與指導計劃、實現優質服務目標有重要作用,也是IC建設的關鍵所在。因此,社科院圖書館要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及時與科研人員就IC建設進行深度溝通交流,做到前期預測、中期控制、后期改進,通過不定期的跟蹤評價,保證IC的健康持續發展。
社科院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相比,在用戶特點、館員素質、實體空間、虛擬空間、館藏資源和服務內容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社科院圖書館的IC建設既可以借鑒高校的經驗,如功能區劃分,基本服務內容等,又可以針對自己的特殊性進行改造和創新,最終實現符合社科院特征的IC建設,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注釋:
①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
[1]陳寧.論地方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的信息服務[J].圖書情報論壇,2002(4).
[2]江濤.社科院圖書館信息咨詢服務探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6(2).
[3]郭以正.關于社會科學院系統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的幾點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7).
[4]張雅男.學術型圖書館知識服務要素分析與模型構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5).
[5]張雅男.地方社科院圖書館面向科研過程的知識服務研究——以天津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2).
[6]田梅.基于Web3.0的信息共享空間構建[J].現代情報,2016(4).
[7]黃付艷.MOOC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模型構建[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6).
[8]徐建林.基于眾創理念的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發展模式創新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8).
[9]李秋實,馮承柏,溫宇龍.美國高校圖書館的信息共享空間建設[J].現代情報,2007(4).
G251
A
1007-9106(2017)07-0141-04
* 本文為天津社會科學院青年課題資助項目“社科院系統與高校系統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7YQN-03)的研究成果。
張雅男(1988—),女,天津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