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趙 靜
(1.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天津 300191;2.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文學研究·
21世紀以來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述評
羅海燕1趙 靜2
(1.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天津 300191;2.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21世紀以來,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在擺脫歷史研究與政治研究束縛后,獲得了進一步的拓展與深化,具體體現為:研究范圍逐步擴展;研究程度逐步加深;將耶律楚材研究與其家族研究有機結合成為新的熱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行更為系統的研究。
21世紀 耶律楚材 家族文學 研究述評
引言
在中國遼金元文學史上,耶律楚材家族的創作是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耶律楚材與其父耶律履及其子耶律鑄,不僅是整個契丹文學中的巔峰人物,同時也是元代文壇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耶律楚材家族是遼太祖長子東丹王耶律倍的后裔。耶律楚材曾在詩中自道家族淵源,為“東丹王八葉孫”。清人周春嘗在《增遼詩話》中“耶律履”條案語:“耶律氏、蕭氏及渤海大氏,其后嗣繁衍入金、元登顯仕者,指不勝屈。就其政事、文學著稱,莫如東丹房,天殆以報讓國之潛德也!”[1](P172)由之也可見出這一家族文學創作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自元代起,學者就對耶律楚材家族的詩詞、古文以及散曲等多有評論。而現代學術意義上的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則始于20世紀20年代。截止到目前,有關耶律楚材及其家族的研究,已歷經百年。百年來,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先后擺脫了歷史研究與政治研究的束縛,在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后逐漸回歸到文學本位,并在21世紀的十余年來獲得了更進一步的拓展與深化。李修生與查洪德主編《遼金元文學研究》,曾以專節形式,對整個20世紀中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狀況進行了總結。[2]十余年過去了,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又取得了新的進展,這需要我們對21世紀以來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歷程再次加以梳理、考察和估衡,以推動這一研究繼續向前。
21世紀以來,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一方面保持前20研究的泛化態勢;同時,專精類研究也大量出現。并且,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所超越。具體體現為:一是研究范圍逐步擴展,從以前多關注生平思想與詩文,拓展到研究易學思想、音樂成就等方面;二是研究程度逐步加深,并且由原來的以單篇論文逐步發展為出現了許多研究生學位論文;三是將耶律楚材研究與其家族研究有機結合,成為新的熱點。就研究內容而言,主要集中于思想、詩文與家族整體研究等三個方面。
儒、釋、道三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對歷代文人思想觀念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教在發展過程中互相影響,不斷交融,至唐宋,逐步趨向三教合流。關于耶律楚材家族的思想與儒釋道的關系,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述,其結果不盡相同,甚至存在相互抵牾之處。或以為以儒學思想為主,或主張以佛教思想為主,也有人從三教合一的角度,加以釋解。
21世紀伊始,感于耶律楚材思想哲學與文學創作的關系有待更深層的發掘,么書儀撰《面對佛道二教的耶律楚材》(《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探討了耶律楚材與儒佛道三教的人事史實與思想矛盾,指出“在耶律楚材的觀念和內心情感上,入世的儒家信條一直是他最主要的精神支柱,而佛家的出世思想,只是他遇到無法排解的矛盾和遭到挫折以后的精神安慰。”而對道教的態度,么書儀則認為,耶律楚材“一步步走上對現存道教的反對立場,最終確立了與全真教的敵對態度”。強琛《略論金末元初的三教關系——以萬松行秀、耶律楚材和丘處機為例》(《長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也持相同觀點,認為耶律楚材雖出入儒佛,“但究其根本則是站在儒家本位來接納佛教的。而對于道教,其站在儒佛之立場,在現實利益前則是排斥的。”朋·烏恩《耶律楚材儒釋道觀評析》(《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則不同,其認為耶律楚材“在理論上卻渺視儒學、推崇佛教學說”,形成了重佛輕儒意識。并且,對道教則持否定態度。張勇《論湛然居士的和諧佛教觀》(《民族文學研究》2009年第2期)與李春堯《耶律楚材哲學思想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等,認同朋·烏恩之說。尤其是后者,提出耶律楚材堅持佛教本位,“他的‘三教合一’思想以佛教信仰為基石,以居士佛教的包容胸懷兼收儒道,以大乘佛教的濟世精神入世修行。”與上述學者觀點不盡相同,劉曉提出耶律楚材乃是佛教兼容儒道。不過,同時又指出,耶律楚材“從維護禪宗的角度出發,他對理學、糠禪、全真等,都曾進行過猛烈攻擊。”[3](P238-239)
與耶律楚材不同,其父耶律履在易學方面有著精深修養,不僅通六經、百家之書,而且“尤邃于《易》、《太玄》,至于陰陽方技之說,歷象推步之術,無不洞究。”承繼了家學淵源,故耶律楚材在易學方面頗有造詣。對此,王冉冉《耶律楚材與易學》(《周易研究》2012年第2期)專門探討了“《周易》與耶律氏家學淵源”,并分析了“易學與耶律楚材行狀”,而且闡釋了“易學與耶律楚材的思想特點”,最后提出:“不論是其作品中隨處可見的易學文化因素,抑或耶律楚材對《周易》意象或理念的信手拈來,乃至借助基于《周易》詮釋體系的術數、占卜、歷算等手段對當時政治所施加的影響,易學已然成為耶律楚材人生的一部分。”楊秀禮《耶律楚材老學觀探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年第A2期)則就耶律楚材的老學觀展開研究,認為:“耶律楚材將老子作為圣人加以推崇,借鑒‘老子’的個人修行與治國理論,但將‘老子’之傳的道教諸派則視作老氏之邪加以排斥,展示了他排道教而尊道家的態度。”
相對于父輩與父輩,耶律鑄既不專宗老莊,也不篤信佛教,而是周旋于釋道之間。武懷軍《耶律鑄的辭賦創作與元初的三教思想》(《中州學刊》2001年第2期)結合他的辭賦創作,提出耶律鑄前期儒家思想比較濃厚,后期則以釋道思想為主。究其原因,這種三教混雜交錯,既是元初社會文化風氣的產物,也與其家學有一定的淵源。陳得芝等人則更加明確道出:“在宗教信仰方面,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不似乃父篤信佛教,而是周旋于釋道之間,甚至慕道者,好求仙,信扶乩,自號‘獨醉道者’,‘獨醉癡仙’。”[4](P950)
就詩文研究(包括辭賦與詞曲)來說,以耶律楚材文學研究為最多,耶律鑄次之,而關于耶律履者最少。這與三人詩文文獻留存的多少有著直接關系。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留存較為完整,而耶律鑄的詩文集卻已早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六卷本《雙溪醉隱集》。李軍《論耶律鑄和他的<雙溪醉隱集>》(《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與張培鋒《<湛然居士文集>中耶律楚材晚期作品考》(《史學集刊》2005年第4期)都是對文學文獻進行考察與辨析。前者針對四庫傳抄本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遺漏或錯簡的問題,而對現存《雙溪醉隱集》進行梳理;后者則經過考察后認為,學術界公認的“公元一二三六年以后耶律楚材的詩文今已不存”的說法不正確。
圍繞耶律楚材詩文的各個方面,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加以考察和研究,因此形成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這無疑豐富了人們對耶律楚材的認知。
耶律楚材詩作多記述和描繪包括西域在內的古代絲綢之路的地理風物與人情,成為他創作的一大特色。因此,不少人對此展開研究,如:宋曉云《邊聲四起唱大風——耶律楚材與元代絲綢之路文學》(《新疆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對耶律楚材扈從西征、居河中多年所創作的反映絲綢之路的文學進行研究,其結合耶律楚材絲綢之路文學的自然現象、風土民情及生產生活等方面,高度評價了耶律楚材在絲綢之路文學發展的重要貢獻。霍彤彤《不妨終老在天涯——耶律楚材風土詩的價值》(《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則以風土詩作為鑒賞西域詩的視角,論述了耶律楚材風土詩的價值,指出“他的風土詩形象地描寫了西域的民族風情,不但改變了元代以前西域詩凄楚之情,而且也影響了后代西域詩的創作。”朱秋德《耶律楚材西域邊塞詩內涵淺析》(《石河子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主要對耶律楚材邊塞詩展現出的“‘華夷一統’、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熱愛大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的深厚精神內涵”進行研究,認為耶律楚材詩歌對西域的軍旅生活、山川景色、民俗風情多所了解,并將其形諸筆墨,對邊塞詩歌的繼承及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對于耶律楚材的詩學思想與影響,王少華《論耶律楚材詩歌中的“華夷一統”思想》(《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認為,耶律楚材“提出了‘華夷一統’的大中華民族的概念,這不僅在當時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需要勇氣和智慧,而且對大中華民族概念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也有著極大的意義。”而趙桂君《耶律楚材詩歌中的儒學思想探析》(《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進一步指出,耶律楚材的詩歌“表達了以儒治國的政治理想和華夷一統的民族觀念,抒發了‘斯文將喪’的深切憂慮,充分體現了耶律楚材的儒學思想。”其中,李潤平《元代契丹詩人耶律鑄征戰詩的思想價值》(《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專門分析了耶律鑄征戰詩的思想價值,認為其征戰詩從思想內容上看,有對戰爭場面描繪,對元軍氣勢的渲染,對大元天子功德的贊美,還有對大元帝國遼闊疆域和人才濟濟的歌頌,以及對江山統一壯志豪情的抒發。這是“對蒙古國時期和元代初期統一戰爭、平叛戰爭的藝術記錄,具有較強的歷史認識價值”。
耶律楚材等人在詩作方面,不僅仰慕唐代白居易,同時也親近晉代陶淵明,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詩歌特色。賈秀云《耶律楚材家族與白居易詩歌在遼金的傳播》(《晉陽學刊》2010年第5期)就認為,“耶律家族的獨特地位和他們對白居易的仰慕成為白詩在北方傳播的重要源泉。”而傅秋爽《耶律楚材詩中的陶淵明情結》(《民族文學研究》2015年第2期)則指出耶律楚材將陶淵明引為“知己”,他的“親陶之作幾乎繼承了陶詩創新主題全部內容:歸隱主題一以貫之,飲酒主題偶爾為之,安貧樂道的內容隨處可見,對生老病死富貴功名更有著深刻審視與沉思”。
除此之外,不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擇以耶律楚材等人的詩文作為研究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的繁盛。如:孫玉鋒《耶律楚材及其詩歌簡論》(西北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對耶律楚材詩歌分門別類進行研究,主要分為“禪家與禪詩論”“儒家及儒詩論”“道家論”“西域邊塞詩論”四部分,并從藝術特色角度對耶律楚材詩歌的藝術特色進行了論析,概括出“簡易自然”、“純古典雅”“清新雄奇”三大藝術特色。胡蓉《元代少數民族詩人耶律楚材、薩都剌詩歌用韻研究》(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從陰聲韻部、陽聲韻部及入聲韻部以及特殊問題進行了用韻分析和研究,并列出了《耶律楚材近體詩韻簡表》。王穎《耶律楚材西域詩研究》(河北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從題材內容、思想傾向、藝術風格三方面對耶律楚材西域詩加以考察。其中題材內容方面,主要從詩人的軍旅生活、西域山川景色、西域少數民族風情、西域少數民族經濟的史料價值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而思想傾向方面,則主要從儒、佛、道三個角度分別予以揭示。徐雅婷《耶律楚材西域詩研究》(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則從地理風光、民俗風情、贈友思鄉、人生感嘆四個方面,對耶律楚材西域詩進行研究。孫偉《耶律楚材的多元文化身份與詩歌創作》(內蒙古民族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則是探討了耶律楚材的多元文化身份與其詩歌創作的關系,并揭示了耶律楚材詩歌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史意義。
散文研究方面,20世紀百年耶律楚材家族散文創作研究相對薄弱,學界對其散文的評價往往寥寥數語。進入21世紀后相關研究開始增多。楊鐮《元詩史》評論道:“《湛然居士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應用文。就文學意味而言,顯然不如詩歌。”[5](P248)魏崇武《論耶律楚材的散文創作》(《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對耶律楚材散文進行了較為深入地研究,經過統計研究,他得出:耶律楚材“散文則以與佛教相關的內容為主要題材。《全元文》收耶律楚材現存散文85篇,其中主要內容與佛教相關的有72篇,約占85%。”我們可以就此看出耶律楚材的散文作品深受其佛教信仰的影響。之后,周秀坤《耶律楚材散文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也對耶律楚材散文進行研究,評價了耶律楚材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還將耶律楚材詩歌和散文進行比較研究,并總結出三個共同點:一是詩文中都有濃郁的宗教色彩;二是詩文推崇儒學,關注時政;三是歌頌西域風貌、民族風情詩文藝術風格相近。還指出耶律楚材詩歌和散文存有兩大不同:詩歌浪漫、重個人抒情,散文寫實、重文化價值;而詩歌的藝術風格較散文更加多樣化。
家族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現象之一。不過,從歷史來看,漢人家族較多,家族文學亦較興盛。而在北方游牧族群中,家族則較為少見,能形成文學家族者更是寥寥。游牧族群中之特出者,當屬耶律楚材家族。21世紀以來,對耶律家族的研究開始增多。
新世紀之初,劉達科《金元耶律氏文學世家探論》(《民族文學研究》2003年第2期)專門指出,金元時期的耶律氏貴族文學是遼代耶律倍一系的皇族文學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繼續和升華,其延綿四代,反映了契丹族后裔文學的水平和成就。該文還對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耶律楚材、耶律鑄的漢語言文字作品標志契丹族文學發展的巔峰。而究其文學史意義,在于這一文學世家的形成充分顯示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邊緣活力和各民族文化交融為中華文學帶來的生機,體現了對主體文化的認同、鮮明的民族個性、與古代中華總體文化的發展走向相一致等特征。之后,李曉峰等人編《契丹藝術史》一書更以專節“耶律楚材家族的文學創作”,作了更為具體的研究。近五六年來,相關研究更是不斷涌現。其中較有代表性者,白顯鵬與于東新《論金代契丹族耶律履父子詞》(《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第5期),以耶律履、耶律楚材父子的詞作為論述對象,提出:“他們的出現,為金代詞人隊伍的構成增添了新鮮血液;而且他們的詞文學作品,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清雄雅健、質實貞剛與漢文化的蘊藉多情有機融合在一起,為中國詞文學史增添了奇異的審美要素。”相對而言,耶律鑄研究較少,但是在20世紀末耶律鑄夫婦合葬墓被發現后,隨之出現了多篇與之相關的家族考證性研究。如:劉曉《耶律鑄夫婦墓志札記》(《暨南史學》2004年第3輯)結合耶律鑄墓志及其妻奇渥溫氏的墓志,對耶律鑄的家族成員進行考察。孫勐《北京出土耶律鑄墓志及其世系、家族成員考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3期)感于耶律鑄墓志作為了解、研究耶律鑄本人、家庭和家族世系的重要史料,卻長期以來一直未受到學界重視,故結合現存史料,對耶律鑄及其家族世系、相關成員等問題加以考釋和探討。
隨著相關文獻史料的發現,耶律楚材家族文學也成為了研究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張海云《蒙元時期耶律楚材家族研究》(南京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就是其中之一,其對耶律楚材的家族重要成員的仕宦、婚姻及交游進行考證并作了對比,進而探討了耶律楚材家族的政治傾向及民族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出現了多篇有關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的博士學位論文,這對當前和以后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其中,賈秀云《遼金元時期耶律楚材家族的文學文化研究》(安徽師范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對耶律倍、耶律履、耶律楚材、耶律鑄都進行了論述,指出:耶律家族的重要人物都積極進行文學及藝術創作,他們在作品中抒發自己的情志,書寫自己的理想,使得他們與中原士大夫有了志趣情感上的共鳴,在這樣的共鳴中,耶律家族被中原士大夫們廣泛接受。并評價道:他們的創作與中原文化有著難以割斷的血脈關系,又以嶄新的面目出現在遼金元文壇上,他們對北方民族文學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在我國文學史上也占有著一席之地。”而和談的《耶律楚材家族及其文學研究》(西北大學2013博士學位論文)則涉及家族文學的更多方面,包括如:耶律楚材家族的世系、族屬、前代漢語文學創作、教育、家風、尷尬處境與心態;耶律楚材家族文學作品存佚情況及內容;律楚材家族在西域、秦地、青藏、巴蜀等地的活動及文學創作;耶律履、耶律楚材、耶律鑄、耶律希逸等祖孫四代的個案研究。此外,近三年來和談又圍繞此題目集中發表了數十篇單篇論文,這也使相關研究更加深入。①
既經對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進行梳理,可知相關研究方興未艾。而在未來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努力:一是,目前耶律楚材家族研究多是從不同方面分而述之,故可以對結合家族成員生平、作品、思想及其它相關方面作一全面、深入的研究。二是,對耶律楚材家族某些方面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挖掘出耶律楚材家族的家學淵源,并結合當時的交游情況、社會背景、歷史現狀、文化背景對家族文學創作進一步深入拓展。三是,對耶律楚材及其家族的研究,有待形成一支研究方向穩定的隊伍,以推動少數民族文學進一步發展。此外,通過律楚材家族文學研究,可以揭示草原文化對漢族文化的接受,及他們對國家發展所做的貢獻,這也要求我們有必要對耶律家族進行系統深入研究,以進一步推進學術的發展。
就整體而言,可以預見,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耶律楚材及其家族文學研究一定會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這也必將促進少數民族文學得到進一步發展。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耶律楚材家族研究項目、研究成果涌現,以更好促進遼金文學的研究,并以中華文化多民族文化交融為背景,推進這一時期多民族文學的交融與演進的研究。
注釋:
①其包括《論遼代耶律倍家族的漢語文學創作》(《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元代丞相耶律鑄生于北庭考》(《新疆地方志》2012年第3期)、《略論耶律楚材父子的青藏詩》(《西藏研究》2013年第6期)、《耶律楚材在西域的交游及詩文創作》(2014年首屆中國西部文學與地域文化國際高端論壇會議論文)、《耶律楚材家族邊塞與贈別思歸作品分析》(《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論耶律楚材家族的家風》(《史志學刊》2014年第3期)、《耶律楚材在西域的交游及詩文創作》(《新疆社科論壇》2014年第3期)、《論耶律楚材家族文學的藝術特色》(《現代語文》2014年第3期)、《<金史>闕載耶律履使宋事跡考補》(《內蒙古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耶律楚材與岑參西域詩之“異”摭談》(《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第5期)、《<雙溪醉隱集>誤收耶律履<送張壽甫尚書出尹河南>考辨》(《文獻》2014年第6期)、《契丹人耶律鑄在巴蜀的文化活動考論》(《中華文化論壇》2014年第6期)、《論耶律楚材家族的儒學教育及對儒學的貢獻》(《寧夏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耶律楚材姓名辨正》(《蘭臺世界》2014年第9期)、《耶律鑄的樂府詩創作》(《民族文學研究》2015年第2期)、《耶律楚材為中書令諸問題之探討》(《新疆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耶律楚材家族多語學習與翻譯之史料考述》(《蘭臺世界》2015年第10期)、《耶律楚材家族藝術教育與創作之史料考述》(《蘭臺世界》2015年第11期)、《契丹與西域諸部關系之史料考述》(《蘭臺世界》2015年第12期)、《耶律履作品存佚情況考辨》(《蘭臺世界》2015年第12期)、《耶律楚材家族多語學習與翻譯之史料考述》(《蘭臺世界》2015年第28期)、《耶律楚材家族藝術教育與創作之史料考述》(《蘭臺世界》2015年第33期)、《耶律履作品存佚情況考辨》(《蘭臺世界》2015年第34期)、《契丹與西域諸部關系之史料考述》(《蘭臺世界》2015年第36期)、《論遼代契丹作家漢語創作的特色》(《新疆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論耶律履對陶淵明和蘇軾的接受》(《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耶律鑄<大尾羊賦>和<麆沆>的史料價值》(《蘭臺世界》2016年第10期)等。
[1]蔣祖怡,張滌云整理.全遼詩話[M].長沙:岳麓書社,1992.
[2]李修生,查洪德.遼金元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劉曉.耶律楚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陳得芝主編.中國通史 中古時代 元時期 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楊鐮.元詩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I206.2
A
1007-9106(2017)07-0145-05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史(1949-2009)”之子課題“新中國少數民族古代文學研究史(1949-2009)”(項目編號:13&ZD121)的研究成果之一。
羅海燕(1982—),男,文學博士,天津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天津文化與文學;趙靜(1980—),女,文學博士,廊坊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