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海
建立大數據時代的智能管稅模式
趙東海
國家稅務總局王軍局長近期在“互聯網+稅務”專題研討班提出,“制數權”是繼“制陸權”、“制海權”、“制空權”之后的最大制權,誰擁有了“制數權”,誰就擁有未來。雖然稅務機關在數據管稅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一是大數據管稅理念尚未形成,對大數據作用的認識依舊不足,善用大數據的創新思維仍然缺乏。二是數據管理職能較為分散,數據采集、處理和應用全過程缺乏統籌,數據的全面性、準確性、整合度、共享度有待提高。三是數據應用層次有待提升,數據管理與稅收征管的融合力度、數據分析應用與稅收業務的支撐力度、數據整合與服務創新的推動力度有待加大。四是風險管理統籌力度有待加強,閉環管理工作機制有待健全,多頭下發任務、重復進戶執法問題有待解決。五是征管監控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對稅收征管工作質量、效率、效能的實時監控和總體評價機制尚未形成。六是信息化平臺建設有待強化,“信息孤島”現象依然存在,現有系統的數據分析功能較為薄弱。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要形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應用信息化、大數據、云平臺的增值作用,集智眾創,摒棄傳統人海戰術理念,發揮信息化技術與數據的增值作用,打造業務與技術相融的智庫團隊,為決策層提供依據量化、結果預見、持續優化的智能決策,為執行層提供自動導向、信息對稱、開放共治的智能管理,為納稅人提供定位精準、風險自控、信用增值的智能服務,實現自動定位稅收風險,精準導向納稅服務,量化支撐管理決策,共享傳承管理經驗,均衡配置征管資源,推動稅收管理水平同質化、智能化。
依托信息化和大數據手段,加快構建數據智能管稅工作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梳理整合現有內部系統涉稅數據,擴展采集第三方涉稅數據,準確抓取互聯網數據,融通形成稅收大數據,進一步推動數據共享共治。規范數據整備規則,理順數據質量管理流程,形成標準統一的稅收數據倉庫。利用先進技術工具,創新數據校驗修正方法,加強數據自動化處理能力,有效提升數據管理質效。
以數據需求為出口,專業分析數據變化動態,深入挖掘數據增值潛力,深化數據集成應用。精準定位前端業務需求,分析測算前端業務行為數據變化規律,可視化展示各類數據分析成果,為管理決策提供直觀的多維數據分析。在內部數據應用上,突出全局管控,為管理決策提供稅源監控、稅收分析、執法監控、資源調配等系列數據支撐;在外部數據應用上,立足納稅人需求,通過電子稅務端為納稅人提供風險提示、涉稅報告、實時納稅信用等級等數據服務;在綜合數據的應用上,關聯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主題,突出多維度、全方位的經濟稅收分析,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提升稅務部門的話語權。
以風險管理為導向,進一步完善稅收風險管理工作在風險識別、排序推送、風險應對、反饋評價等各環節的流程化管理。提煉稅收業務經驗和思路,引入數學建模方法,繼續深入優化風險指標模型庫,逐步建立以自然人為核心的綜合評估模型,實現自動化評估體檢。構建科學的排序定等和風險推送規則,依托多渠道信息化系統,試行稅務人員主導應對與納稅人自主應對相結合的分類應對模式。
以效能建設為著力點,組建專業化征管質效監控評價工作團隊,從宏觀、微觀、內部、外部等不同視角搭建監控評價體系,依托信息化技術,按區域、行業、規模等不同層次以及登記、申報、征收等不同業務域,智能化、多維度展現稅收征管質效,形成對稅收征管工作實時監控和總體評價的長效機制。以評價結果為依托,通過對系統及流程的自動修正,實現征管業務流程的整體智能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