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則孜·卡迪爾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科學地審視和研究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語文閱讀教學返璞歸真、簡單實用,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真正的活力。本文對小學語文傳統閱讀教學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適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反思;策略
隨著世界各國對課程與教學的大力改革,一線教師教學方法的運用情況成為課程與教學研究領域關注的焦點。教學方法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學方法運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優化組合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的變革和良性運用,成了擺在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重點課題。基于此,本論文在反思小學語文傳統閱讀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適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小學語文傳統閱讀教學的反思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更多地強調智育,忽視了對學生非智力素質的培養;課堂中學與教的關系沒有擺正,學生更多地是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節,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體現;語文學科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嚴重分割,造成語文課出現了成為語言文字訓練課或者是政治思想教育課的傾向。面臨新課程的挑戰,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但也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合理性,因此我們要區別對待,正確看待傳統教學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問題,去其糟泊,取其精華。例如:“雙基”訓練問題。抓好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小學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大特點。語文本身就具有工具性,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打好了雙基,才能積累與運用,因此這個傳統的“法寶”是不能丟棄的。“雙基”是三維目標中的第一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要條件。所以我們必須辯證地對待“雙基”,既不能只抓雙基,也不能虛化雙基。再比如閱讀文章的精講。傳統的語文閱讀課是以教師的“精講”為主的。從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重點段的剖析等,教師非常細致地一一加以講解。這種方法雖然存在著把一篇文章進行支離破碎的分析,淡化了對文章整體感悟的缺點,但是也不能否認在某些重要篇章、重點難點,教師的講解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談講色變,認為講了就是“包辦”,就是“滿堂灌”,而是應該明確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要講到點子上。
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側策略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筆者認為當前在新課程理念下,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的有效性是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具體方法如下:
1.找準教師在課堂中的定位,把握好“導”和“放”的度。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找到作為“學習資源的開發者、學習環境的創設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習評價的參與者、學習反饋的矯正者”這樣的新定位。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分享了選擇權、決策權。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喜愛的讀書方式;可以選擇學習內容;可以參與制定學習目標等等。還要把握好“導”和“放”的度。在自主學習中,學生和教師分別是學習的主體和教學的主體,它們是互為交融的,而教師作為課堂的調度者,在課堂上應該不僅能放的得開,更應該收得來。教師應巧妙地把握“導”與“放”的度,幫助學生樹立“我要學”的學習觀,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例如:在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中,對這樣的長文,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質疑問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討論,這樣既能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讀,又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再比如,在教學《太陽是大家的》這首詩歌時,抓住課文中的“?”“!”幾個標點,巧預設、重生成,引導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激發火花。有心的教師在課堂中是一個智者,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2.激發閱讀興趣,促進積極閱讀。
由于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比較特殊,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某一事物的關注不能夠持續很長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就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積極進行閱讀。學生有了閱讀興趣,自然覺得閱讀是一種樂趣,而樂趣可以把興趣擴大化,逐漸養成閱讀的主體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閱讀。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各種有效途徑,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如學習《甘羅》,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開場白: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甘羅,尋找故事的起因和經過,看看甘羅是怎么樣的一個少年英雄。話語一落,學生個個全神貫注地看著我,繼而我說讓我們一起尋找答案,首先讓兩名學生分角色朗讀前兩段,一名是爺爺,一名是甘羅。學生積極舉手參與,我讓兩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并著重“唉聲嘆氣”這個成語,讓學生感受爺爺當時的煩惱。通過精心設計導入環節,學生的閱讀興趣一下被激發了,促使學生積極進行閱讀,一探究竟。
3.打造課外閱讀文化,進行閱讀方法指導。
課外閱讀的廣闊視野能夠讓小學生對各學科中所獲得的新知識在課外書中得到印證和補充,使小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和吸收知識。因此,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可以利用教室的墻面進行設計和創意,把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賢人愛書、迷書、癡書的事跡和感想擇要張貼其上,用以標示和激勵所有小學生想讀、樂讀、常讀,也可把身邊耳聞目睹的“讀書”的事跡和感言貼上墻感召小學生。為使小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教師非常有必要進行相關閱讀方法指導,如教會小學生使用字典等工具書;在平時的閱讀課堂上注意對小學生進行泛讀、精讀、速讀等常用閱讀方法的訓練與指導;注意讓小學生邊讀邊思考邊做筆記,提高小學生的感悟能力與聯想想象能力等。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是整個語文教育中的關鍵組成部分,閱讀教學質量如何關系到學生掌握語言技能水平如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把閱讀教學擺在突出位置,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入手,教授學生閱讀方法,努力營造良好閱讀環境,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切實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還必須不斷探索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和道路,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和教學結構,使之適應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從而推進小學語文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蘭臻.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海峽科學,2009.(04).
[2]黃育民.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