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樂+金彥剛+宋紅芳+常東偉+王笑笑+宋速速+夏中華
摘 要:淮麥36由魯麥14與淮894雜交并通過系譜法選育而成,屬半冬性中早熟小麥品種,適宜在江蘇省淮北麥區晚茬及沿淮麥區種植。該文介紹了淮麥36的選育經過、特征特性,并提出了其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小麥;淮麥36;選育;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3-0057-02
江蘇淮北麥區地處南方麥區和北方冬麥區的過渡地帶,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較大,農業氣象災害頻發,其中春季凍害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和制約小麥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1]。同時,茬口銜接偏緊也是制約該地區稻麥周年高產的一個重要因子。淮麥36將魯麥14的優質、抗寒、多抗與淮894的早熟、抗病、穩產等特點相結合,達到了早熟、優質、抗寒、高產的育種目標。2011—2012年參加江蘇省淮北遲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 618.8kg/hm2,較對照淮麥20增產2.9%。2012—2013年繼續參加江蘇省淮北遲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7 463.3kg/hm2,比對照淮麥20增產4.1%,達極顯著水平。2013—2014年度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 335.5kg/hm2,較對照淮麥20增產5.2%,達極顯著水平。2014年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蘇審麥201408)。
1 選育經過
2000年以魯麥14和淮894進行雜交,其中母本魯麥14為山東省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高產、抗病、適應性廣的半冬性小麥品種,父本淮894為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科所選育的優質、早熟、抗病、穩產的弱春性小麥品種。通過2個品種的雜交,在后代廣泛遺傳變異的群體中,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適應性廣的多穗型中早熟小麥新品種。選育及試驗過程如下:
2 特征特性
該品種半冬性,中早熟,幼苗半直立,抗寒性好,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型緊湊,抗倒性較好;熟相好,穗紡錘形,結實性好;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商品性好;全生育期220.5d,比對照淮麥20早熟1d;株高82.0cm,有效穗數628萬個/hm2,每穗粒數28.3粒,千粒重39.9g。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2011—2013年接種鑒定結果:感赤霉病,中感紋枯病、白粉病,高感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011—2013年度兩年平均結果:容重813.5g/L,粗蛋白含量15.2%,濕面筋含量32.9%,穩定時間10.4min,硬度指數65.3。其中2012—2013年度結果:容重804.0g/L,粗蛋白含量15.6%,濕面筋含量33.5%,穩定時間17.0min,硬度指數67.3。
3 產量表現
2011—2012年參加江蘇省淮北遲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 618.8kg/hm2,較對照淮麥20增產2.9%。2012—2013年繼續參加江蘇省淮北遲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7 463.3kg/hm2,較對照淮麥20增產4.1%,達極顯著水平。2013—2014年度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 335.5kg/hm2,較對照淮麥20增產5.2%,達極顯著水平。
4 栽培技術要點
4.1 適宜種植的區域 淮麥36適于江蘇省、安徽省淮北及沿淮麥區種植。
4.2 播期與密度 適宜播期為10月初至11月初,最適播期10月15—25日。適宜播期內基本苗180萬~270萬/hm2,晚播、粘土及低肥田塊應適當增加播量[2]。合理密植有利于群體通風透光,能夠預防病害,同時也能夠防止倒伏。具體用量按以下公式計算:
[播種量(kg/hm2)=基本苗數(萬/hm2)每kg種子粒數×發芽率(%)×出苗率(%)]
4.3 肥水管理 中上等施肥量,全生育期施純氮225~240kg/hm2,五氧化二磷120kg/hm2,氧化鉀120kg/hm2。其中,P、K肥全部作為基肥施入,氮肥60%~70%作為基肥,30%~40%作拔節孕穗肥。同時,要做到田間溝系配套,防治明澇暗漬[3]。
4.4 田間管理 及時化學防除雜草,返青拔節期注意防治紋枯病和銹病,抽穗揚花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蚜蟲等,高肥水田塊注意防止倒伏。
4.5 及時收獲 蠟熟末期及時收獲,確保豐產豐收。
參考文獻
[1]趙虹,王西成,胡衛國,等.黃淮南片麥區小麥倒春寒凍害成因及預防措施[J].河南農業科學,2014,43(8):34-38.
[2]谷成林,肖群,金彥剛,等.小麥品種明麥1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02):71.
[3]顧正中,周羊梅,王安邦,等.高產抗赤霉病遲播早熟小麥新品種淮麥30的選育[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6):19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