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茹
摘要: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興起并迅速發展,其重視教育和學習,教育思想內涵也較為豐富,是古今中國教育的一大寶貴財富。本文就德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這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儒家德育思想的精髓。
關鍵詞:儒家 德育思想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標
孔子對圣人和賢人有著很高的贊譽,認為所教育出來的人,應該具有圣人的人格,這種人必須有剛強的意志,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養,肩扛國家大任,關心百姓疾苦,居廟堂之上能“修己安百姓”,處江湖之遠,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并且具有博愛的精神,遵守一切禮制,遇難時能夠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培養出一個“忠信孝廉仁義禮智”全都具備的“內圣外王”的形象。但“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常人與圣人相差甚遠,則退而求其次。君子形象就成了儒家教育的現實目標。
要想達到君子這一形象。無外乎內在的“仁”和外在的“禮”這兩方面。子日:“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三者代表的分別是情感、理智和意志,所以,要想達到孔子所期望的君子形象,首先內在品格需要做到這三點,即:要有健全明晰的理智,愛憎分明的情感,勇敢堅強的意志。
對于君子的內在品格,孔子依據于“仁”,那么君子的外在形象自然是依托于“禮”。“約之以禮”是以“禮”為外在形式。換句話說就是“仁”所包含的君子所有的內在品格要通過“禮”來具體表現,君子的行為必須要符合禮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僅在行為舉止方面。在一些儀式和衣著上也有嚴格的規定.舉手投足間必須按照“禮”的原則。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儒家的道德教育,是以“孝”為基礎,以“仁”為核心觀念,以“禮”為制約和指導人們行為的規范。
(一)仁
“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進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由此可見孔子要人人都懷有愛人之心,是一種博大的同情心。有仁德的人會用愛心去對待他人,既自愛又愛人,既自尊又尊人。“仁”是一種寬容的精神。孟子在這方面工作也做得很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把仁愛的精神,由愛自己的親人推廣到愛周圍的人,愛所有的人。如果把“仁”上升到社會的角度。那么它就是社會的最高準則,孔子認為統治者都有“天下歸仁”的理想愿望,要實現這一愿望,必須要明白和遵循“民興于人”的原則。
(二)禮
儒家中“禮”的地位亦是非常重要。其范圍跨度非常廣,小到日常禮儀和行為規范,大到規章制度和倫理綱常,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動蕩時期。所以強烈要求推崇禮制,他的一生都在為恢復禮制奔波忙碌,雖是恢復,實則是建立一個新的禮樂制度。子日:“不學禮,無以立。”由此可見,孔子認為禮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注意自己的形象。具體該怎樣做呢?“顏淵問其目,子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孑L子非常巧妙地根據“仁”和“禮”的關系。用“仁”來回答“禮”的問題。儒家所倡導的“禮”包含形式和本質兩方面,禮的形式起著一個規范和制約的作用,而“禮”的本質,則是人內心的需求和欲望。用“禮”的外在形式來控制和調節其本質中的欲望。這是劃分“禮”和“非禮”的一個界限,表現出來就是勿視、勿聽、勿言和勿動。“禮”被看作是所有品德和行為的制約,只有經過它的規范和調節,人們才能修養為君子。
把“禮”放到社會這個大層面上來看,所體現的則是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及倫理教化。孔子希望建造一個以“禮”為代表的有秩序的社會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司其職,各守其分,彼此不可逾越,“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由此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秩序。秩序是“禮”的內在精神,人們按照五倫(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禮制,有條不紊地各盡其能,從而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
(三)孝悌
“孝”是孝順父母,“悌”是敬愛兄長。子日:“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論語·學而》)由此可見,“孝悌”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孝”以“仁”為思想中心,以“禮”為基本規范。表現出來就是“愛人”,這是實現“孝”所邁出的第一步,“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論語·學而》)所以,“孝”是以“仁”為中心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礎。一個人在家中如果能孝順父母,在外面能夠敬愛兄長,那他就具備了愛人這一品德。孔子認為具有“孝悌”品格的人是不會逾越合乎“禮”的等級界限的。
儒家提供了多種盡孝的途徑。“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孝順父母要不違背禮,父母在的時候,以“禮”的標準去侍奉,父母不在了,以“禮”的標準去埋葬、祭祀。“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讓父母只擔心自己會染上疾病,品行讓他們放心,這樣也可以盡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如果想把贍養父母與圈養犬馬分別開來。那就要對父母懷有敬重之心,此為盡孝。儒家這種“孝悌”的思想,在歷代人們腦中根深蒂固,對現代社會仍具有一定的影響。
(四)忠信
忠為“實心”,信為“實言”。“忠信”是盡忠職守、講究信用。“忠”是作為國民的責任,忠于祖國和人民。“信”是一個人立身之根本,子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強調修身要每日自我反省思想行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論語·顏淵》)孔子強調人要誠實守信,提高自身修養,以忠誠守信順從大義來提高德行。孔子的優秀弟子、衣缽傳人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劃的事是否已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心誠意,學到的知識是否已溫習實踐。由此可見,忠信的重要程度。但講信用也要謹慎:“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君子貞而不諒”,守信也并非不能不顧是非,要堅守正當。
三、儒家德育的方法
儒家在道德教育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教育方法,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
(一)因材施教
孔子收的學生背景多樣,生活條件、經歷、性格特點和智力都不相同,所以在教學中孔子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
一個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公西華對于孔子對兩個人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感到困惑。孔子解釋說冉求做事畏畏縮縮要鼓勵他向前,子路好勝要抑制他。再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見大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個不同的人問同一個問題,什么是仁,孔子根據四人的情況分別作出了四種回答。對愚鈍的樊遲。孔子只讓他做到最基本的“愛人”:對話多煩躁的司馬牛,孔子回答做到“仁”要注意自己的言辭,謹慎說話;對不考慮他人感受、不謙遜恭敬的仲弓,孔子回答要體諒別人、換位思考;對德行很高的得意弟子顏回,孔子說要遵循“禮”,一言一行都要合乎“禮”的規范。這是“仁”的最高標準。孔子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和造詣,對同一個問題做了不同的回答,使每個學生都受用。
(二)啟發誘導
孔子是教育啟發誘導的鼻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其啟發式教學理念。“憤”是學生對一個問題想要解決卻又解決不了。這時候老師應該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開啟思路,從而實現“啟”的效果;“悱”是學生思考一段時間仍然沒有考慮成熟。想表達又不知道怎么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老師應該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本質,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老師還要求學生舉一反三,這一教學方法在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對當時的社會具有一定的作用,對今天的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影響。
(三)言傳身教
儒家強調道德教育要以身作則,樹榜樣作用。孔子比較重視身教示范,在這一方面做得尤為突出:“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子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在教育中提倡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將道德要求運用到實踐中,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
(四)環境教育
儒家認為。環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關鍵的作用,所以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孔子提出要選擇有仁者的地方居住,“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居住在有仁者的地方,經常受到熏陶,這才是明智的選擇。對于居住地選擇的重要性,從孟母三遷也可以看出。另外,對于朋友也要有所選擇,《論語·學而》中“無友不如己者”提示人們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問,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提出了擇友要求,要和正直、誠實、見聞廣博的人近交朋友,而要遠離奉承、諂媚、圓滑善辯的人。重視對居住環境和朋友的選擇,經常受到熏陶,對學生會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與現代生活的融合還在探索和試驗當中,對傳統美德的繼承、發揚和創新是今后一段歷史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題。所以,我們要以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營養,借鑒具有時代價值的教育方法,給人民道德教育添加新時代的氣息。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