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名
(甘肅醫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醫學院校高職類大學生就業意向的調查與分析
陳怡名
(甘肅醫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成為一項事關國家穩定、高校發展及大學生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通過對醫學高職類大學生就業意向的調查來探討醫學高職類大學生就業意向的特征,為醫學高職類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提供參考依據,也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形成適合自己的就業意向提供幫助。
醫學院校;高職大學生;就業意向
隨著醫學的飛速發展,醫療機構乃至整個社會對醫學院校的學生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學歷較低的醫學高職類學生來說,就業的地域、待遇、崗位等問題是制約其順利就業的主要原因。如何處理好理想職業和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是擺在醫學高職類大學生面前的現實問題。本研究通過調查醫學高職類大學生的就業準備、就業意愿、就業地點、擇業標準,對其就業意向的特征進行分析研究,為醫學高職類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提供參考依據,也為學生形成合理的就業意向提供幫助,從根本上解決醫學高職類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現介紹如下。
本研究隨機抽取甘肅醫學院高職學生500名作為調查對象,其中大一學生160名,占32%;大二學生170名,占34%;大三學生170名,占34%。問卷調查結束后對問卷進行統計整理。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8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
整理問卷,將結果輸入SPSS13.0和Excel軟件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如下。
2.1就業準備
在就業準備方面,上大學前就開始考慮就業問題的學生比上大學后才考慮就業的學生比例高17.6%,說明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醫學高職類大學生可以較早地為就業做準備。有83.6%的學生是通過提高成績和考取各類資格證書的方式來為就業做準備的,通過參加實踐活動來為就業做準備的學生只占16.4%,可見學生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具體見表1。

表1 就業準備的調查結果(%)
2.2就業意愿
醫學高職類大學生在未來的職業選擇中,65.3%的大一學生、57.2%的大二學生不愿意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同時,50.5%的大一學生和45.6%的大二學生希望去“三甲”醫院工作,說明大一、大二學生就業定位偏高。而大三56.7%的學生愿意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且有45.3%的學生選擇去鄉鎮衛生院就業。可見,大三學生對工作專業性要求較寬松,就業定位更實際,原因是大三學生通過臨床實習,對社會有更全面的認識,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結合自身學歷及就業能力,他們理智地意識到,如僅限本專業就業,由于學歷的劣勢,無疑會降低就業競爭力,縮小就業范圍,就業成功率將會變得更低,因此才會有切合實際的選擇。在就業渠道中,選擇由學校推薦和家人幫助的學生占76.3%,說明學生在就業渠道上對學校期望值高,也反映出學生就業渠道較狹窄。具體見表2。

表2 就業意愿的調查結果(%)
2.3就業地點
就業地點調查中,61.3%的大一學生、57.6%的大二學生、58.5%的大三學生想留在戶籍所在地工作,人數比例多于其他三類地方,說明醫學高職類大學生自信心不足,就業觀念落后。具體見表3。
2.4擇業標準

表3 就業地點的調查結果(%)

表4 擇業標準的調查結果(%)
大一、大二、大三學生對就業單位的福利要求中,48.5%的學生主要考慮經濟收入的高低;46.2%的學生月薪期望值在5 000元以上;面對求職失敗,39.9%的學生不會降低就業標準。可見,醫學高職類大學生對用人單位的期望值過高,片面追求高收入、好待遇,這大大阻礙了他們的就業道路。具體見表4。
3.1就業準備分析研究
要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使學生對醫學知識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有一定的困難,加之醫學高職類大學生學歷較低,又有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使不少學生對自身的就業能力、社會需求、職業興趣缺乏了解,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1]。而且在擇業過程中表現得無所適從,就業意向、職業定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這都充分說明醫學高職類大學生并未意識到職業技能和就業定位在就業中的重要性。因此,作為學生,應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操作技能來確定擇業目標,不斷通過參加社會實踐來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提高就業綜合能力,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作為學校,應該加大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力度,通過各種培訓提高師資隊伍質量,使教師理論結合實踐,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培養學生臨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就業夯實基礎。
3.2就業意愿分析研究
通過研究發現,多數醫學高職類大學生的就業定位不合理,盲目攀高,觀念滯后,這都成為影響就業的不利因素。因此,作為學校,要對學生加強就業教育和引導,使學生自進校就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及時了解時事政治,正確認識社會需求,形成合理就業意向;作為學生,要走出就業問題的思想誤區,轉變觀念,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就業,形成“先就業求生存,后擇業謀發展”的思路,多方面、多層次拓寬就業渠道,為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2]。
3.3就業地點分析研究
由于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國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受到地域經濟發展較慢、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的影響,西北地區高校的多數學生傾向于穩定的工作,也就是所謂的“鐵飯碗”,對企業、私立醫院推行的聘任制度較排斥,認為不夠穩定,寧愿畢業后在家待業,也不愿到條件優越、工資待遇高的企業及私立醫院就業。這種就業理念恰恰與其他地區的高校畢業生相反[3]。從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到,許多高校畢業生認為城鄉條件差別較大,農村和基層條件相對艱苦,城市條件優越,東部沿海地區更是高速發展地區,所以寧愿去“北上廣”等大城市,也不愿在小城市就業。而醫學高職類大學生這種不愿意走出去的就業理念,也反映出學生自信心不足、就業觀念狹窄和落后[4]。雖然與市級醫院相比,基層鄉鎮衛生機構比較缺少醫護型人才,但隨著國家近兩年來在各省實行的下基層就業考試制度,大量畢業生通過考試走向基層工作,如今基層工作崗位已經開始飽和,基層就業也不再是醫學高職類大學生的優勢選擇。因此,以上那種單一化的就業意向、一廂情愿的就業要求,在當今的就業形勢中是很難實現的[5]。作為學生,應該轉變觀念,理性調整就業期望值,結合自身特點,樹立符合社會需要的就業目標;作為學校,應加強就業服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直面現實,樹立求職信心,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合理定位就業方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6]。
3.4擇業標準分析研究
擇業標準是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要走出就業難的困境,就要有一種科學務實的就業觀。生存是硬道理,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要求可能隨著時間、社會和自己認識的變化而變化[7]。現在的社會不再“一職定終身”,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和不斷調整的產業結構,提供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就業崗位在變,就業者也在變,就業者的就業意向也應隨之變化。通過合理流動,人們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才能發現最能施展自己才華的崗位。因此,大學生應該有一個動態的就業觀,把自己的職業發展定位成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發展的過程,在畢業后的職業變動中,逐步接近乃至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8]。
通過對以上4個方面的調查可以看出,醫學高職類大學生雖然較早就有了就業準備意識,但對醫學的內涵認識不足,就業準備不夠充分;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過于樂觀,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就業目標;有些學生的就業觀念過于單一化,不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也不能緊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有的學生擇業標準較高,不符合現實社會的要求,以上這些都是影響成功就業的因素。
[1]王燕玲.高職生就業與創業指導[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5.
[2]彭薇,王旭東.就業概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3]何淑云,姜林.對當代大學生擇業觀和擇業意向的剖析[J].高等建筑教育,1997(1):61-63.
[4]周莊副.我校在校生擇業意向的調查分析[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01,20(2):30-33.
[5]鄭潔.當代大學生就業意向現狀調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6):42-43.
[6]杜大筍.大學畢業生擇業意向的調查和思考[J].就業調研,2004(2):32-33.
[7]王永珍.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中國教育科學研究,2005(1):15-16.
[8]沈茜.高職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與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5):19.
G526.5
B
1671-1246(2017)06-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