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靖婷 趙紫原
從“媒體寵兒”到“輿論焦點”:新媒體環境下反轉新聞生產研究
——以“深圳四胞胎”事件為例
□ 周靖婷 趙紫原
新媒體時代“新聞反轉”現象層出不窮。通過對“深圳四胞胎”事件研究發現,反轉新聞是信息泡沫化、媒體市場競爭激烈、傳播者過度追求新聞時效性、受眾參與性引導輿論、傳統媒體失聲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對此,規避反轉新聞需要傳統媒體加強話語權,提高新聞從業者專業素質和受眾的媒介素養,從而提高媒體公信力,引導輿論健康發展。
反轉新聞;新媒體;新聞失實;新聞生產
2017年4月21日經由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出的一條題為“打虎親兄弟,背詩四胞胎,超萌”的《詩書中華》節目視頻微博引爆了網絡輿論。關于深圳四胞胎一家的往事引來輿論的關注,并在三天內經歷了多次反轉,被網友戲稱為“世界欠你們全家一座奧斯卡”,而深圳四胞胎也從之前“媒體寵兒”變為“輿論焦點”。
經歷了多次反轉后,號稱“年度魔幻大戲”的“深圳四胞胎”事件終于有所平息。整個事件主要出現了三次大的反轉:
該事件起源于2006年深圳四胞胎誕生之初。因為該四胞胎是深圳首例自然受孕的四胞胎,其新聞價值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也使得這個“自然受孕四胞胎,家庭重擔壓父親”的家庭曝光在公眾視線里。《南方都市報》報道了四胞胎生產后的狀況以及其母懷孕分娩的辛苦,并講述了四胞胎父母因經濟負擔重曾想放棄四胞胎的想法。不僅如此,媒體對他們成長路上的故事也進行了持續關注和報道。《羊城晚報》一篇題為“深圳首例四胞胎都上公辦小學啦!”的消息報道了四胞胎被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破格納入雙免教育范圍。四胞胎一路的成長、上學、學才藝、錄節目等經歷都被媒體進行了追蹤報道,成了“媒體寵兒”。
2017年4月21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一條消息引起了新媒體時代網友對四胞胎的再次關注,也帶出2016年該家庭參加的一檔家裝類節目《暖暖的新家》。節目內容爆出四胞胎父母重男輕女,疑用B超等方式進行基于性別的選擇性人工流產,并陸續爆出四胞胎還有兩個姐姐,該家庭可能存在極為嚴重的性別歧視。
4月26日,因貧困被同情的四胞胎家庭被爆實際情況完全相反:四胞胎父親是企業股東,并且其微博被爆出多有反國反政府言論。至此,該事件被引到輿論至高點,“股東之家受恩惠,轉頭卻罵政府黑”引發一陣輿論熱潮。
所謂新聞反轉,是指對一件新聞事實的報道,在其后期的發展中事實內容與前期報道內容不一致,后期新聞報道內容的方向朝之前相反的方向發展,新聞事實的發展擺脫傳播者的控制,出現像劇情反轉一樣的現象,導致受眾的立場也隨報道內容急速兩極化,從而出現輿論熱潮。反轉新聞不同于假新聞,陳力丹教授在《厘清假新聞與“傳媒假事件”》一文中指出,假新聞是指媒體或記者憑空捏造的新聞,新聞所報道的事件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反轉新聞的新聞事件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反轉多指新聞報道的內容和輿論方向的反轉。①新聞反轉不是偶然發生的,造成新聞反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傳播者、傳播媒介以及受眾等多個層面。
(一)新媒體時代信息泡沫化,媒體市場化競爭加劇
“深圳四胞胎”事件本身是一例違規超生的事件,但因記者刻意抓住“深圳首例”“四胞男孩”等字眼,以獲得公眾的關注,忘記了對新聞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沒有調查清楚該家庭還有兩個女孩。
新媒體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碎片化的消息鋪天蓋地,新聞的及時性價值愈加凸顯。新聞生產更講究時效,使得媒體間的競爭加劇,往往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
(二)傳播者過度追求新聞時效性,放松對新聞真實性的核實
新聞反轉大多時候都是由于對新聞事實的調查不全面造成的。在“深圳四胞胎”事件的報道過程中,記者傾向于強調該家庭的重擔,博取了受眾的同情和關注,從而使受眾忽略了其家庭的真實情況。
在面對強調高時效性的新聞生產和媒體的競爭壓力下,為力求效率和關注點,博人眼球獲得關注,傳播者在整理和核實新聞素材時,急于制造話題而引導受眾關注焦點,容易急功近利。
(三)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傳受雙方同一化,受眾參與性增強,傳統媒體失去發聲權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受眾開始掌握和接管互聯網這一自由表達意見的場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新聞事件的發展中。
整個“深圳四胞胎”事件中,網友的參與推動了事件的發酵和傳播。事實真相激怒了網友,招來了網友的批判和聲討,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中的輿情進一步擴散,形成“社交網絡——媒體——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鏈條。盡管以《瀟湘晨報》為代表的少數傳統媒體探尋到了四胞胎父母生育及經濟情況的真相:“四胞胎實屬超生,已征收社會撫養費4000元”,“四胞胎剛剛出生的2006、2007年,由于要同時負擔兩個女兒的借讀費、學費等,家里確實很困難”,②但在“新聞素材大多來自網絡”的環境下,在網絡輿論浪潮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的聲音顯得相對無力。
反轉新聞是媒體內外環境惡化、從業者職業素養下滑和公眾媒介素養共同作用的產物。③反轉新聞的泛濫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使受眾對媒體失去了信心,也給社會秩序帶來了危害。減少和避免類似新聞事件的出現,需要新聞媒體和從業者、受眾的共同努力。
(一)加強傳統媒體的發聲,發揮傳統媒體的話語權
深圳四胞胎事件開始時,以報道新聞為主的媒體和邀請四胞胎兄弟錄制節目的媒體在對四胞胎事件的傳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了作為媒體的責任缺失與定位不當的問題。在后來的反轉中,這些曾經參與報道四胞胎誕生并使之走紅的媒體卻進行澄清和承擔自己的責任。
傳統媒體被認為是除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之外的“第四權力”,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它起著監督政府、反映民生的作用,發布信息的權威性和強大的內容生產力使其被受眾所信賴。新媒體時代,媒體之間競爭加劇,但傳統媒體應該堅守自己的權威底線,確保報道事實的真相,不僅要積極融入新媒體時代的網絡互動平臺,突破和創新固有的“做派”,還要增強自身免疫力,不能過度迎合“民意”,在反轉新聞中發揮自己的話語權,引導輿論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確保信息的完整和真實
新聞反轉的本質是新聞失實,而新聞失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聞要素的缺失。在深圳四胞胎事件中,前期媒體的新聞報道與后期的電視節目多次向受眾傳遞了四胞胎家庭負擔重的信息,展現了一副“窮困正能量家庭”的現象。在報道四胞胎不符合當地雙免教育條件卻被破格準予公辦學校入學資格時,媒體對此事大加宣傳卻毫無一點質疑。媒體在事件的報道中過多強調和突出“愛心”,而忽視了專業道德和社會責任,使得媒體更像一個市民愛心援助平臺。④
在信息過剩的時代,新聞從業者更應該發揮好“把關人”的角色,為受眾提供及時準確、真實權威的信息;要做到“整體真實”,努力貼近“本質真實”,從宏觀上把握事件的發展方向,引導輿論,提高媒體公信力。
(三)加強受眾素養的提升,使之在網絡輿論面前保持理性和客觀
深圳四胞胎事件報道前期,曾有網絡媒體爆出四胞胎不符合當地雙免教育條件卻又無力上民辦學校,博取了很多網友的同情心和關注,也引來傳統媒體《羊城晚報》的報道。
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能力”。⑤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要提高媒介素養,培養正確的新聞價值取向,不能只追求低俗獵奇的消息,盲目相信所有的新聞渠道和新聞報道。在面對熱點新聞時,不能盲目地湊熱點、看熱鬧,要形成自己對新聞的觀點,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不能將媒介平臺作為自己的泄憤工具。
綜上所述,反轉新聞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產生的。它并不是新媒體時代才有,只是新媒體環境提供了更多核實新聞真實性的條件。這一方面體現了社會的發展使受眾的表達權更大,容易使輿論有失偏頗;另一方面,反轉新聞的出現也反映了當前媒體在市場競爭干擾下對報道真實性核實的不足。新媒體環境下,被賦予“瞭望者”身份的媒體,其自身也在被社會所“瞭望”,所以媒體更要守住底線,嚴格要求自己,擔當起傳遞社會正能量,引導健康輿論的職責。
注釋:
①王立,楊麗萍.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反轉現象[J].新聞世界,2016(10).
②④楊小花.深圳四胞胎,誰才是真導演[EB/OL].考新聞,http://mp.weixin.qq.com/s/eLHK1Ge0If6uGwwfzMjZHw.
③肖羅娜.逆轉新聞成因及其治理策略——從“男童被鎖寶馬車內,年輕媽媽拒砸玻璃”事件說起[J].西部廣播電視,2015(15).
⑤于園園,劉沖.逆轉新聞傳播成因及應對策略探析[J].赤子 ,2014(16).
(作者均系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