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烽
傳統廣電媒體新聞編輯亟需轉型
□ 熊烽
在“融媒體”年代,新媒體對傳統廣電媒體的新聞編輯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對新媒體與傳統廣電媒體的新聞編輯的不同要求作比較,指出了傳統廣電媒體新聞編輯存在的不足以及轉型的路徑和方向。
新媒體;傳統廣電媒體;新聞編輯;轉型
在 “融媒體”年代,不少廣電傳統媒體均以新媒體為抓手,不斷推動媒體內部的“中央廚房”建設,并成立新媒體部門或公司,推出大量手機APP產品。這時,新媒體編輯崗位也應運而生了。新形勢下,對廣電傳統媒體的新聞編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目前體制下,傳統媒體構建新媒體平臺、傳統媒體人運營新媒體是許多電視臺通用的做法。這種做法容易產生兩個問題。一是將傳統媒體的欄目架構、新聞采編思維帶入到新媒體產品的設計中,進而制造出不符合互聯網規則的“四不像”新聞產品。二是新媒體專業人員的培訓速度遠遠跟不上互聯網發展速度,只能由傳統媒體人來撐起一片天。
(一)對互聯網不熟悉
大部分傳統媒體人是中文或者新聞專業畢業,在所受教育中互聯網知識較少,沒有掌握互聯網產品的相關規則,新聞稿件也缺少互聯網的傳播要素,較難與大量吸納新媒體人才的其他互聯網公司競爭,
(二)傳統媒體的“權威”思維
一直以來,傳統媒體便以其強大的采編實力、可靠的信息渠道、多重的稿件把關流程為受眾傳播權威資訊。這種成熟的運營模式,在新媒體平臺上卻并非一朝一夕能打造完成,傳統的采編播思維模式也不適于新媒體的發展。很多時候網上點擊量上十萬、百萬的題材,看起來更像是傳統媒體人的“集體自嗨”。
(三)新聞傳播語言表述刻板
傳統新聞稿件大多以嚴謹的語言作客觀真實的表述,這點從新聞的角度來說是值得鼓勵的,但這種表述在不同平臺上的效果并不相同。電視語言不適合在報刊上刊登,報紙語言不適合在電臺進行廣播。目前一些媒體人習慣直接將傳統媒體的稿件直接復制粘貼在新媒體上進行傳播,不做任何改變,這給習慣了互聯網語言的大量受眾造成閱讀不適。
(四)與受眾互動不足
傳統新聞的傳播是單向式的,傳統的媒介也很難實現互動,受眾只能被動接受,無法進行反饋。而在新媒體平臺上,受眾可通過留言、評論、參與各類活動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新聞進行分享。這類互動,對新聞的采制、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媒體人需要時間去進行轉型。
從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的從業人員,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拼出一條血路,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舊媒體的差異,認識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而拓展自己的思維和技能。
(一)新媒體對傳統新聞編輯的新要求
1.新聞傳播的控制和工作方式的改變
在電視新聞部門中有個東西叫做“稿簽”,它是新聞編輯對當前信息的控制體現。哪些新聞重要、哪些新聞適合在哪些欄目播出、哪些信息不宜發布、哪些新聞可以遲一點編播,這些都由編輯來決定。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來源五花八門,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漸漸地新聞編輯對新聞的控制能力下降。新媒體的新聞編輯必須要考慮如何采寫、如何整合、在哪些渠道進行傳播。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編輯工作對新聞內容已經弱化了控制,工作方式也要有所不同。
2.對新聞編輯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要求更高
新聞編輯作為對新聞選材、傳播的負責人,要有一定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在傳統媒體中,新聞來源有限,加上對題材的嚴格控制,在讓受眾獲得知曉權的同時,一般在輿論引導方面不會有問題。然而在新媒體時代,編輯面對的是真偽難辨、信息模糊海量的來源,更吸引受眾眼球的更多是負面信息,如犯罪、事故、災難等。根據梅州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的統計,閱讀排行靠前的新聞為媒體曝光村干部不作為、刑事犯罪、車禍、洪水等信息。為追求點擊率,一些新媒體的版面上充斥著大量標題黨新聞和負面新聞,影響著受眾心理。在這樣的格局下,新媒體編輯該如何為受眾服務,提供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信息是根本的職業素養要求。新聞的庸俗化、驚悚化、商業化、娛樂化隨處可見,如何對這個度進行把握,也對新聞編輯提出了更高的社會責任要求,新聞專業的主義精神不能因業績考核等因素而產生偏離。
(二)新媒體時代的內容要求
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為王”是其永恒不變的核心。無論是單條新聞還是整合修改后的“二次發布”,都需要以內容為重,這樣才能在新媒體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1.新聞編輯要有“整合”思維
廣播電視臺內部有多種稿件形式,有短平快的兩微一端內容,有全面具體的聯播式通稿,有輕松易懂的電臺聲音,有專題類的深度報道,有配圖豐富的周報雜志稿件,還有角度多樣的民生類題材。新媒體新聞編輯該如何將其進行整合,加之引導,并引入原創內容,這是對新聞編輯功力的考驗。只有整合,才能讓受眾對新聞事件有更多的了解,才能讓整體內容變得更加飽滿。目前,許多新媒體新聞編輯還停留在“搬運工”時代,傳統媒體生產什么便搬運什么,這樣給受眾帶來閱讀障礙,難以給受眾良好的閱讀體驗。
2.新聞要更快,傳播渠道要更多
上午發生的事,廣電媒體可能要晚上才能在電視上發布。這種嚴重的滯后性已不適合時代發展。新媒體新聞編輯應該要有搶新聞、推新聞的意識。如臺內已搭建“中央廚房”,新媒體編輯會輕松很多,記者到達現場后即可馬上發送短視頻、圖片和簡潔文字稿件,通過新媒體平臺對其進行發布和推送。如還沒有“中央廚房”,新媒體編輯則要從各個渠道獲取信息,如記者采訪安排表、朋友圈等,盡快獲取“人無我有”的稿件。
快速獲得新聞后,新聞編輯還需考慮傳播渠道。傳統媒體一般只發布在自己的平臺的,而新媒體除了自己的APP、微信、網站、微博等渠道外,還需發布到朋友圈、聊天群等各類社交媒體,提高新聞的覆蓋面,以求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和樹立品牌效應。
(三)新媒體的內容表現形式需轉變
在競爭激烈,新媒體平臺林立的互聯網世界里,如果還只是當傳統新聞的“搬運工”,受眾將越來越少。究其原因,移動終端的閱讀者大部分是利用碎片時間閱讀,一些深度的評論、時政、思想類的新聞,對閱讀者而言是塊難啃的硬骨頭。相關統計數據表明,無論是文字還是視頻,閱讀者的耐心程度只有三分鐘。在這個快速閱讀的時代,受眾希望能以更低的時間成本去獲取更多信息。
1.在簡短和充實之間取得平衡點
對于一些晦澀難懂、信息量巨大的新聞稿件,新媒體新聞編輯應提取內容中的關鍵字句,通過圖片、富媒體等方式進行展示。如新華社新媒體編輯針對政府工作報告、思想類分析、專家點評等內容,通過生動的H5頁面以及豐富的圖文進行簡化編輯,令受眾既能獲得閱讀的愉悅感,又不缺乏權威。
2.不能忽略受眾的主動性
傳統媒體只需要負責傳播內容,而新媒體新聞編輯要充分考慮受眾感受。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地位正在放大,表現在許多受眾讀新聞的同時也喜歡看評論,喜歡發表自己的言論。如果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會主動進行點贊和轉發。新媒體新聞編輯需要高度重視受眾這些需求,新聞既要讓受眾有可“吐槽”的點,又要讓受眾心甘情愿轉發。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新聞編輯的能力各有所長,面對不同的媒體,新聞編輯應提高自身的能力,如此才能順應新媒體的發展。
(一)豐富互聯網方面的知識
傳統媒體中,記者編輯只需負責自己欄目的內容采編,時間一長容易形成固定風格,如聯播記者寫稿時語言嚴肅,而民生記者寫稿時擅長講故事。在新媒體平臺中,記者和編輯身份基本是重合的,也沒有明顯的欄目化規定,也沒有跑線記者的概念,這就要求新媒體新聞編輯不僅要有扎實的新聞基礎,還要儲備更多領域的知識,特別是互聯網方面的知識。
(二)掌握互聯網技術
在互聯網中沒有明確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新媒體平臺還結合了圖片、聲音、視頻等傳播形式。新媒體新聞編輯除了要利用技術關注互聯網動態,分析受眾的興趣愛好之外,還需掌握新媒體平臺的編輯方式,什么樣的題材采用什么樣的傳播方式,玩轉音視頻、圖片和H5頁面,熟練網絡排版,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提高新聞的策劃能力
傳統媒體策劃新聞習慣從“點”出發,由一個新聞點鋪展開來,圍繞這個點發布多篇新聞報道。新媒體新聞策劃則可在同一時間進行多角度、多領域的挖掘。一個熱點可以從政治、社會、經濟等各角度進行報道,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使整個事件更加充實。除此之外,新媒體新聞策劃還需考慮報道的延展與類似新聞事件的鏈接,讓報道更有深度和廣度。
隨著“融媒體”的發展,不少傳統媒體人正在慢慢往新媒體新聞編輯方向轉型,期間會遇到的各類的困惑和困難。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把控能力和技能素養,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加強職業道德素養,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和編輯技能才能在這個行業游刃有余。
(作者單位:梅州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