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雨霏
電影幕后紀錄片:大銀幕時代紀錄片的新發展
□鄭雨霏
電影幕后紀錄片作為當下紀錄片新的發展路徑,既迎合了觀眾的好奇心理,也反映出電影幕后的艱辛不易。電影幕后紀錄片以電影作品為依托,將紀錄片真實的特性最大化發揮,原始呈現卻不再枯燥乏味,并使電影人的思想、電影情感、電影故事拍攝的幕后融為一體,再次升華影片主題。
電影;幕后紀錄片;記錄;觀眾
電影史的長河之中,盧米埃爾兄弟最初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短片是紀錄片的萌芽。紀錄片一直以一種原始枯燥的固有形象存在于眾多觀眾的心中。當下,幕后紀錄片在發揮紀錄片特性的同時具備了電影般的內容趣味性和畫面觀賞性,更為紀錄片融入電影產業,找到了一條與時俱進的發展之路。
在早期的好萊塢,就已經有專門幫電影拍攝紀錄片的公司,將電影幕后創作過程制作成時長約半個小時的紀錄片,通過電視臺播放或者隨DVD同步發行。上世紀九十年代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為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拍攝了兩部紀錄長片《和平的代價》《直擊戰爭》,至今仍為幕后紀錄片制作的典范。①如今,幕后紀錄片和電影的組合搭配,是一種極佳的宣傳營銷策略,也有利于滿足觀眾對電影制作過程的好奇心理,更為電影保留下一份珍貴的幕后資料。
如今,觀眾追求大銀幕的感官刺激,幕后紀錄片的發展既迎合市場需求,也有助于導演自我風格的體現。我國幕后紀錄片從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開始。之后,電影《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釵》《赤壁》《龍門飛甲》《集結號》《搜索》《泰囧》等都有幕后紀錄片上線。幕后紀錄片對導演、演員、情節等多個角度全面地揭秘幕后故事,滿足了互聯網受眾的好奇心。②幕后紀錄片的發展道路愈發明朗,并成為眾多電影工作者密切關注的焦點。
《老徐影像日記》是電影《夢想照進現實》的幕后紀錄片,從電影開拍前按照時間順序開始跟拍,記錄了電影歷時17天的拍攝過程。在幕后紀錄片《老徐影像日記》中,畫面不似電影般精致唯美,而是光線偏暗,真實呈現了電影劇中場景的一再選擇、演員造型的反復修改、眾多機器設備的運輸等諸多細碎事情。正如紀錄片中所說:“很多事情都沒有確定,沒有別開生面的新聞發布會,沒有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一部電影就這么悄聲無息地開拍了。”這樣看似“不正式”的記錄中,演員和工作人員自然隨意,討論中的陣陣笑聲令觀眾倍感親切。在拍攝中,偶有一些娛樂小插曲,但更多展現于畫面之中的是拍攝現場的忙碌,每個人都專注地做著自己的工作。比如演員演戲前在嘈雜的現場找角色感覺;補拍時,道具師們在喧鬧中完全無偏差還原場景設置;燈光組在其他人員熱鬧收工時繼續進行光效布置,不斷進行燈光調試直至凌晨三點多。
《老徐影像日記》依舊延續著紀錄片的特點和拍攝手法,沒有后期調色修飾,甚少涉及劇情。作為一部幕后紀錄片,《老徐影像日記》完整地介紹了一部電影的前期籌備直至拍攝殺青的過程,讓觀眾們看到影片背后的劇組故事和工作人員的辛苦。
《老徐影像日記》雖然和大多紀錄片有著類似的記錄思路和拍攝手法,但是它依托于電影《夢想照進現實》,向觀眾展示電影背后的神秘,既吸引觀眾又為電影《夢想照進現實》提前預熱,幕后紀錄片和電影的優勢組合取得了“1+1>2”的效果。
《打虎上山》和《踏雪而行》是電影《智取威虎山3D》的幕后紀錄片。與《老徐影像日記》的樸素記錄不同,《打虎上山》和《踏雪而行》畫質清晰,畫面色彩、構圖、光線具有美感。兩部幕后紀錄片不僅僅圍繞著電影劇情,而且深入挖掘了許多幕后故事和精神,使幕后紀錄片具有獨立存在的意義,使徐克導演的思想更為升華。
《打虎上山》之始,徐克導演去醫院探訪小說《林海雪原》小說曲波的夫人,并與曲波的夫人進行長聊,以了解更為詳細的內容,甚至細致到人物當時的具體年齡。一個看似不經意的開頭,體現了徐克導演認真的工作態度,也讓觀眾對《智取威虎山3D》的真實性有了信心。在對電影故事發生的背景進行介紹時,電影畫面穿插其中,筆者認為虛擬的電影畫面和現實拍攝現場的交錯,發散了觀眾的思維。《打虎上山》中有對博納影業于冬、電影監制黃建新、一直收集關于楊子榮足跡的退伍軍人鄒延林、演員林更新、演員張涵予等人的采訪,這些采訪串聯起紀錄片的每一段落,使觀眾感受到徐克導演對于紅色經典的現代化理解,更側面了解了電影大致的人物形象和內容(無關劇情和劇透)。《打虎上山》中穿插著很多徐克導演畫分鏡頭的畫面,這凸顯了徐克導演的專注與嚴謹。并非所有導演都可以做到親手畫出每一個鏡頭,正如紀錄片中所述:“這是一部現場實拍的3D電影,需要前期和后期的周密配合。為了能準確地把控,徐克導演的習慣是把他想要拍攝的鏡頭親手畫出來給現場工作人員提供更形象的畫面感,也便現場剪輯的時候大致呈現最終的效果。這些畫稿就像一個個暗號,傳遞著導演天馬行空的想法。”觀眾喜歡徐克的電影,也正因為導演徐克給予的世界是一個靠想象制成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徐克的一種思想、一種想象,獨一無二。幕后紀錄片《打虎上山》中除了一些歷史照片的展現和解說,還有徐克導演戲表演、開會商討角色、對服裝的要求、演員發型的一再修改等眾多細節,使看似遙遠神秘的電影幕后具體化。現場大量動作戲的設計,反復演練直到拍攝,和電影中漂亮流暢的打戲形成鮮明的對比,可謂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幕后紀錄片《打虎上山》中,前期走訪準備的細致和幕后團隊的辛勞是主要表現部分,是人為的。而幕后紀錄片《踏雪而行》則更多體現客觀因素的無可奈何。東北氣候寒冷,雪地難行,外景拍攝本就異常艱辛。因天氣變暖不得不開會討論拍攝進度、場景、演員檔期等,不斷改變拍攝方案配合天氣,趕在融雪之前必須把有關雪的場景都搶拍完。可是,拍攝場地突降大雨,室外戲無法拍攝,隨之而來的是可能漏電的安全問題。雨后到處泥濘,臨時搭建的導演工作室漏水……問題一個一個克服時,拍攝場地又突降大雪。暴雪壓塌了帳篷,徐克導演被迫撤離工作棚。拍攝再次暫停,而徐克導演心急難耐,堅持自己上山查看其他場地情況,他拄著拐杖四處視察,最后甚至不再依靠手杖開始跑起來。這些突發情況是觀眾坐在影院時無法想到的。《踏雪而行》片尾,臨近劇組東北殺青時已連續拍攝30個小時,但激動興奮的工作人員卻顧不上疲憊便進入設備物品清算的行列中。
兩部幕后紀錄片相較于《老徐影像日記》更加成熟,具有精良的畫面,遵循著時間軌跡的同時也將歷史背景介紹和電影畫面融入其中,是一種更為成熟的故事化表達。兩部幕后紀錄片雖然是記錄《智取威虎山3D》的幕后過程,但仍獨立成片,完整且具有思想層次。電影不會呈現《智取威虎山3D》背后的付出,而幕后紀錄片可以讓觀眾更加明白《智取威虎山3D》中每一幅畫面的用心良苦,也懂得每一個鏡頭的來之不易。電影是導演和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給觀眾實物化的呈現,而幕后紀錄片則讓觀眾感受到幕后團隊的艱辛與汗水。如今是一個體驗化的交互時代,而幕后紀錄片的出現,無形中讓觀眾和電影幕后的團隊產生了一種互動,在觀看幕后紀錄片的同時感同身受。紀錄片的最后讓觀眾們看到了導演徐克的野心,好萊塢的大片不斷塑造著美國英雄,而他則是在用《智取威虎山3D》塑造一位中國式英雄。
《宗師之路》分為上下兩部,總時長31分40秒。《宗師之路》是電影《一代宗師》的幕后紀錄片,時間不長,但卻不可或缺。與大多數的幕后紀錄片不同,《宗師之路》是以電影《一代宗師》的開機儀式作為結束。因此,《宗師之路》記錄的是電影前期工作的籌備部分。缺少了電影拍攝這一關鍵環節,幕后紀錄片還會吸引觀眾,并為電影《一代宗師》預熱成功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它的導演是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王家衛。
《宗師之路》由王家衛的自述開始,并貫穿全片,最后以他的自述結束。因此,《宗師之路》完全是王家衛思想的傳遞和呈現,王家衛說:“不單是跨度、服裝、道具,把那個時代重現出來,在武打方面,必須要還原歷史的真貌,不能靠特技。還要還原那個年代武術家的‘精氣神’,武林有武林的規矩,他們有他們的儀軌。”紀錄片之始,王家衛強調了對于精神層面的重視,也為《一代宗師》奠定了基調。紀錄片中,王家衛導演大量收集照片書籍,并在《一代宗師》武術總顧問吳彬老師的幫助下開始了跨越南北和海峽的尋訪宗師之路。這次走訪起源于香港,開展于內地,遍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東北、上海、浙江、佛山、香港、澳門、臺北等地,拜訪了詠春、形意、八卦、八極、心意等幾大門派的百余位師傅,深入了解了每一個拳種的產生背景、手法和特色。正如王家衛所說:“武術叫功夫,功夫就是時間。”而他正用最大的功夫去尋找他心目中的武術。因為王家衛要求演員要真實,要表現出詠春、八卦、八極的拳法,要表現民國武林宗師的風范。這需要演員們得真正去練功夫,才能進入到人物的骨髓中,不僅形似,更要神似。紀錄片中唯一透露出的電影信息便是章子怡、張震、梁朝偉苦練功夫的鏡頭,他們疼得叫喊,聲音真實而隱忍,并繼續堅持著,這種堅持就是宗師的風范,是一種民族的精神和氣節。
《宗師之路》中,王家衛反復強調功夫片的內涵。而在對各門派中的師傅,甚至是葉問兒子和徒弟的采訪中,大家也著重在內涵這一層面追問。對武術來說,王家衛是一張白紙,所以他可以中立。幕后紀錄片《宗師之路》向觀眾們傳遞了電影《一代宗師》深厚的武術文化底蘊和高尚的武術精神信念,它的內容看似和電影《一代宗師》毫無聯系,可是精神和信念的傳遞是對電影最好的預熱,也讓眾多觀眾對電影充滿了期待。
幕后紀錄片不單要發揮記錄的作用,更要利用紀錄片的特質讓觀眾們學會思考。電影大多作為一種虛擬時空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而幕后紀錄片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反映電影幕后的真實情況。幕后紀錄片中的人物也不再遙遠、神化,所有電影幕后的工作人員會累、會疲憊。解說聲仿佛一位親切近人的講述者,帶領觀眾們進入到一個未知的行業之中,展現一個新世界。幕后紀錄片是電影精神和導演意念的提前傳達,有利于觀眾對電影有更深入的了解。
電影為觀眾提供美的享受,幕后紀錄片則在追求藝術價值的同時也成為宣傳策略中的重要部分,體現出其強大的商業價值。電影和幕后紀錄片的最優組合是當下大銀幕時代的產物,更是紀錄片在新時代的新發展。幕后紀錄片既保持著紀錄片的本質,又吸取電影的畫面精致化和內容故事化的長處,成為當下所有電影人關注的重要部分,并借此打開了年輕化市場,改變了年輕一代對于紀錄片的固有印象。今后,幕后紀錄片將在大銀幕時代成為一種新的紀錄片形式,彰顯自身的獨特性。它不僅可以發揮藝術魅力,還可以為電影的營銷貢獻其強大力量。幕后紀錄片必然走向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必然會成為紀錄片發展繁榮的振興力量。③電影與幕后紀錄片的創新組合將成為一種固有模式,并逐步建立起一條藝術商業融合的產業鏈,相互促進。雖然幕后紀錄片內容根植于電影,但其也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最終將成為不可或缺的電影附加品之一。
注釋:
①陳麗珠.探析我國電影幕后紀錄片的發展及創作特點[J].中國電影市場,2014(12):28.
②張國飛.我國紀錄片產業的媒介融合實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7):95.
③屈高翔.新紀錄片類型:幕后紀錄片研究[J].電影新作,2012(6):37.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