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玨
基于微博的西部大學生信息認知的“知溝”現象及對策
□張玨
隨著信息浪潮席卷全球,傳統的“知溝假說”是否依然存在呢?人們期望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會給人們帶來真正的“信息平等”,使人們同等地享用信息資源。本文基于微博這個新媒體平臺,以西部大學生為著眼點,探討新媒體時代“知溝”現象的變化及應對之策。
微博;西部大學生;知溝;對策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數字鴻溝”(DigitalDivide)問題漸漸成為學界關注的議題。數字鴻溝的表現之一就是不同地域由于對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程度存在差別,從而產生了信息落差。2006年,微博誕生。這一新興的傳播平臺,為受眾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其開放性、多元化的特點受到了人們的肯定。2010年被稱為中國的微博元年,隨后短短兩年的時間里,微博適應了中國的網絡環境,并在這塊土壤中快速發展。僅用六年時間,新浪微博注冊用戶已突破5億大關,用戶每日發博量超過1億條。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接收、認知信息。但不同區域的人們,是否真的突破了“知溝”的界限,是值得我們探究的。
中國東西部教育資源、信息資源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群體在信息認知上的偏差。隨著微博的出現,大學生群體逐漸成為微博用戶的主力軍。在這種狀況下,信息認知的偏差是否能得到彌合?東西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信息鴻溝”是否能被抹平?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密切思考。所以,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我們展開關于西部大學生群體信息認知的“知溝”研究,希望能解答之前的疑問,并能為西部大學生群體信息“知溝”的彌合做出一些努力。
本次調研,抽取了云南昆明地區5所高校,囊括了昆明地區的一本、二本、三本院校。采取定量調查與定性調查相結合的手段,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展開調研。調查對象是年齡集中在18-26歲的在校大學生,基本收入來源于家庭。學生的抽取,采取進校隨機選取的調查方式,當場回收問卷調查表。訪談法主要采取小組訪談和個人訪談兩種形式。
本次調研共投放問卷14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48份。在被訪大學生群體中,男女比例大致均衡,女生約占52%,男生約占47%。被訪大學生群體的生活費用在1000-1500元區間的約占50%,反映出學生有一定的消費能力。被訪者長期居住地為城鎮的約占60%,農村的約占40%。被訪者集中在大三年級的占47.4%,大二年級的占25%;研究生僅占2.23%。本次調研主要對象為大學本科教育在校學生。從專業上來看,人文社科、經管類、理工類專業是此次問卷調查的主力軍。
在這1348名大學生中,他們獲取信息的前三大途徑依次為網絡84.27%、社交平臺52.3%、電視37.39%。可見,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中的主流媒體,他們更偏向于從此渠道獲取信息。微博作為依存于網絡的新型社交平臺,與前兩項具有高度相關性。據此來了解在校大學生的微博使用情況,對研究他們對信息的接受和認知是意義的。
(一)選擇性接觸明顯或是造成“知溝”的主因
在CNNIC關于《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調研報告》中,對各社交應用軟件的使用目的做了對比。相較于其他社交軟件,微博作為興趣信息的獲取、分享平臺的地位凸顯,在“及時了解新聞熱點”“發表對新聞熱點事件的評論”“關注感興趣的內容”“獲取或分享生活/工作中有用的知識”等方面都是用戶首選的平臺。然而,在本次調研中,近半數的被訪者表明自己僅會關注、評論、轉發自己感興趣的信息。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人都有需求,在一個需求被滿足后,另一個需求才會出現。在微博平臺中,使用者開始選擇信息時,其選擇性接觸、接收和記憶的機能就開始發揮作用。依據興趣、愛好來界定自己所需的信息,輕易地過濾掉不感興趣、“不需要”的信息,此時“知溝”就產生了。
對于在校大學生,基本都具備了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的能力。然而在他們中間,為什么還存在“知溝”問題呢?或許信息的選擇偏好是帶來“知溝”的主要原因。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不僅僅在公共事務和新聞中才出現知溝。在其他領域的信息獲取中,“知溝”問題也是會出現的。微博信息的繁雜和多元促成了各種知識溝的存在。
(二)過于信任微博信息,選擇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網絡信息的海量化,不僅帶來了信息選擇難的困境,同時也帶來了信息不確定和不真實的尷尬。通過觀察,發現微博信息也確實裹夾了大量的流言和謠言,且流言和謠言在微博空間中成幾何級增長的趨勢,大量繁殖并被傳播。從微博中網絡謠言較大的轉發量可以看出,使用者是缺乏對信息辨識的能力和耐心的。
在本次調研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僅有1.76%的被訪者認為微博中的信息是不可信的。一方面,微博作為信息分享和提供的平臺,給人以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網民中普遍存在對于信息的甄別能力不高的問題,在西部大學生中仍然存在。過于信任微博中的信息,對真假消息不做辨析,則容易出現盲從盲信的現象。學生群體較為單純,也易被誤導。因此,當學生群體接觸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時,其對信息選擇和辨識的能力有待提高。如何提高其信息辨識能力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對于平臺的使用,生源差異仍有影響
地域的差異是造成知溝很顯著的一個問題。在此次調查中,我們也關注了該問題。被訪者中,長居地為城鎮的生源有808人,占59.94%;農村的生源有540人,占40.06%。城鎮大學生的生活費用略高于農村大學生。超過一半的城鎮大學生生活費為1000-1500元,而農村大學生的生活費基本集中在500-1000元。
對比兩者的數據發現,在微博的使用中,兩者還是呈現出一些差異。對于微博的使用,城鎮大學生的使用時長明顯高于農村大學生。每天使用10分鐘以下的城鎮大學生僅占19.3%,而農村大學生占30.99%。這表明對于新媒體的使用,城鎮學生更加熟練和熱衷。同時,不使用微博的農村大學生數量比城鎮大學生要高十個百分點左右。對于“微博是否簡化了人們接觸不同領域知識的渠道”這一問題,認為“是”的城鎮學生高出農村學生十五個百分點。在關注人群這個問題中,城鎮大學生的關注人數多于農村學生,但較為吸引人的一點是,對于政府官員的關注,農村大學生高于城鎮學生。
由此,我們認為,對于微博平臺的使用,生源的差異仍然會造成“知溝”。同時,微博對于城鎮大學生的影響大于農村大學生。城鎮大學生更加熟練和熱衷于對網絡新媒體的使用。
面對“知溝”現象,我們并不是無能為力的。采取一些合理的方式方法,引導并教育使用者有效地使用平臺,或許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針對此次調研結果,就西部大學生微博使用中存在的“知溝”現象,我們給出如下對策,以期改善現有狀況。
(一)適當引導,發揮議程設置作用
早在1959年,社會學家賴利提出媒介的四功能中提到,人們在接觸媒介的過程中很大程度是為了娛樂。2016年8月某明星離婚事件,在微博熱門話題中一度爆榜,體現出人們在微博使用中的娛樂追求。從此次的調研來看,學生在使用微博的過程中,除了了解社會熱點,還有明星八卦和周圍人的動態,微博發揮了顯著的娛樂功能。雖然人們擔憂過度娛樂會使人們沉迷,但在人們使用微博的時候是抱著放松的心態,他們更愿意接受微博中的信息。此時,只要做適當的引導,就能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網絡時代,議程設置是否能發揮功效?這是人們一直討論的話題。然而從一些網絡事件中可以看出,在網絡平臺,可以通過大量而密集地放置同一話題,賦予話題顯而易見的重要地位。當人們開始大規模地討論它時,議程設置的目的也就達成了。在對學生的引導中,可以利用微博平臺設置議程,吸引他們的眼光。教師在線下也可以做一些引導,將其引導到線上主動尋到相關信息。
(二)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面對海量信息,學生們是無法對其進行有效選擇的。雖然年輕一代對于新科技與新媒體的掌握要優于年長的人群,但有兩個客觀原因影響了其對有效信息的接收。一是自身精力有限,面對海量的信息,無法進行全面的挖掘。當豐富多彩的信息撲面而來時,他們很容易沉溺于無效信息,而無法獲取有效信息。二是年輕人因其社會閱歷的不足、人生觀及世界觀的不成熟,極易受到誤導,迷失自己。調查發現,他們對微博信息普遍采取信任的態度,印證了這一問題。
因此,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過開設相關網絡信息挖掘課程等,教會學生利用現有的新媒體技術獲取所需信息。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選擇、甄別出有效信息,不盲從盲信。
開設媒介素養課程,幫助學生更好地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和創造信息。媒介素養概念來自于英國,最早提出的時候,就是旨在教育青少年抵制大眾傳媒帶來的“低水平滿足”。而現在,當我們提及媒介素養時,是旨在幫助青年們能夠有能力獲取、閱讀、理解、分析、綜合、評價不同類型的媒介訊息,并使他們具有能力,依據不同的目的,選用甚至制作合適的媒介來表達訊息,同時,使其能夠自覺掌握個人接觸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認識媒介帶來的“快感”和“滿足”,并能批判性地解讀媒介信息,進而能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注意差異,培養平臺使用習慣
通過調研,發現生源地的差異,對西部大學們信息的選擇、接受是有影響的。雖然這樣的影響看似區別不大,但我們還是應該關注到生源地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的“知溝”現象。應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教育,盡可能縮小生源地的不同導致的學生對網絡平臺的使用差異。要幫助部分學生建立起網絡使用習慣,并培養其從網絡中獲取信息的興趣和愛好。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平臺使用習慣,不僅能從新媒體平臺中獲得所需信息,還要能對信息做出甄別、評價。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傳謠,不信謠,也不要沉溺于網絡而無法自拔。
(四)開拓平臺,整合各新媒體資源
《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2016年上半年,各類互聯網公共服務類應用均實現用戶規模增長,在線教育、網上預約出租車、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均突破1億,多元化、移動化特征明顯。在線教育領域不斷細化,用戶邊界不斷擴大,服務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同時移動教育提供地個性化學習場景以及移動設備觸感、語音輸出等功能性優勢,促使其成為在線教育主流。”
在現有的媒介環境中,微博依然是人們喜愛的信息分享平臺,但由于其商業化導向越來越明顯,平臺中的有效信息量也在不斷減少。對于平臺本身,積極開拓新功能是有必要的。依據發展趨勢來看,在線教育是很大的一塊蛋糕,且能幫助西部大學生改善現狀。
對學生而言,利用多平臺接收信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帶給我們的一大好處就是信息獲取的便捷性。隨著網絡的發展,可選擇的獲取信息的平臺也越來越多。有效整合這些資源,也能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縮短差距。
隨著信息浪潮席卷全球,人們期望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會給人們帶來真正的“信息平等和民主”,使人們同等地享用信息資源。作為西部地區的教育工作者,面對中國東西部教育資源、信息資源的差異時,我們需要積極探索縮小“知溝”的有效方法。新媒體平臺,雖然依舊存在著“知溝”,且有著“老溝”未填、“新溝”又起的局面,但我們應勇于探索,理性對待,有效引導學生對新媒體的認知,引領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平臺。要借助新媒體,縮小東西部教育的差距。
(作者系云南大學滇池學院講師)
本文為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基于微博的西部大學生信息認知的‘知溝’研究——以云南高校為例”成果(編號:2012Y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