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智
自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在體育領域的生存空間與自救
□智智
伴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受到沖擊。傳統媒體在體育報道領域的生存空間也受到擠壓。對此,傳統媒體應當在體育報道領域積極尋求新的發展道路,拓展自身在自媒體時代下的生存空間,從而實現轉型自救。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實際工作與學習經驗,首先簡單闡述了自媒體的基本概念及特點,然后就自媒體給傳統媒體在體育報道領域帶來的沖擊、影響進行了分析,最后主要對自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如何在體育報道領域中實現轉型自救提出了探討性的建議,以期能對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自媒體;傳統媒體;體育報道;轉型自救
對于當前的人們來說,新媒體已經不再陌生。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媒體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與挑戰,這是每個傳統媒體人都深有感觸的。而當前新媒體的進一步發展,催生和普及了自媒體,這使得當代社會進入了一個人人皆媒體的信息化時代——自媒體時代。我們不能否認,自媒體的出現和普及是科學技術與社會進步的一大表現,但與此同時這卻使得傳統媒體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困境。自媒體逐漸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圍剿之勢,不僅導致傳統媒體的受眾大量流失,同時還對傳統媒體造成了不公,損害了傳統媒體的利益。就如今的整個媒體行業發展形勢來看,社會是不能沒有傳統媒體的,傳統媒體也不能被完全取代,因此傳統媒體應當在自媒體時代下,拓展新的生存空間,實現轉型自救。
對于“自媒體”,較為官方的概念解釋最早是由克里斯·威理斯和謝因·波曼提出的。他們認為,“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提供與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最近幾年,人們對該概念解釋進行了拓展,但其核心是不變的,簡單來說也就是媒體傳播主體泛化,傳播方式互動、多樣。①
用通常的語言來解釋,我們借助計算機、智能手機,通過互聯網發布信息,這就是自媒體。其有諸多特點,一是草根性,即人人都可以作為媒體傳播的主體;二是通用性,幾乎人人都可以進行操作;三是互動性,可以與受眾進行各種形式的直接交流、互動;四是多樣性,圖片、視頻、文字等,均可作為傳播的內容形式。自媒體的草根性、通用性、互動性和多樣性決定了自媒體具有自我操作性強、細分人群能力強、人群共振效應強等優點。但與此同時,自媒體在公信力、傳播力和感染力方面亦有天然的缺失。
網絡自媒體的數量龐大,自媒體人也良莠不齊,大多為“草根”平民,網絡的隱匿性給了網民隨心所欲的空間。甚至有的自媒體過分追求消息的發布速度,或者說為了追求點擊率而忽略了事件的真實性或者嚴謹性,而進行無底線的內容創作,這就導致了自媒體所傳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低。
自媒體發布內容的對象是粉絲,有人關注了,發布的內容才能達到。而即便有不錯的內容,也不一定能玩起來。現在稍有能見度的自媒體,背后都是靠圈子人脈撐起來的。因此,自媒體達到一定的傳播力需要有相當數量的人作為后盾,或者有多年積累的口碑。可見,這種完全基于粉絲的媒體在傳播的效力上十分有限。
感染力一般從深度和表現力兩個維度來衡量。自媒體本身的運作門檻就很低,更不需要有任何專業技術知識做支撐,在對事件的觀察和探索上,其研究深度是有限的。另外,自媒體爭取的是人們的碎片化時間,誰都不想在碎片化時間內還收聽嚴謹深邃、晦澀難懂的理論。這也注定了自媒體不可能像正統媒體那樣,動用充分的資源去做更長時間、更深層次的話題延伸。
(一)導致傳統媒體體育節目受眾大幅度流失
在以往,體育愛好者觀看體育賽事,只能依靠于電視平臺,這使得電視平臺壟斷了所有的體育賽事報道;到后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的出現,使得體育賽事報道的平臺變得多樣化,體育愛好者可以通過網站來收看體育賽事報道;而如今在自媒體下,體育愛好者更是能夠從多角度,以現場化的視角來收看體育賽事報道,這使得傳統媒體的體育節目受眾大幅度流失、減少。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到自媒體的發展,使得體育報道變得更加開放,更加適合當前的受眾需求,這種開放體現在多個層面。第一個是視角更加開放,即受眾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觀看現在的比賽,而且這種角度是與現場看臺相近的,能夠增強受眾的觀看體驗,讓他們仿佛就置身現場。②第二個是評論的開放,以往受眾觀看體育賽事報道,只能聽解說員的講解,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在新媒體上受眾卻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論,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甚至與現場的主持人、解說員進行對話。到了自媒體下,受眾甚至能夠將自己的看法突出地顯示在屏幕上,這是當前直播平臺都能夠實現的基本功能。第三個是報道主體的開放,自媒體的本質就是人人都是報道主體,所以誰都可以進行體育報道,這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如果覺得這個人的報道不夠好,可以馬上換一個人的收看。以上種種,都使得傳統媒體體育節目受眾大幅度流失,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與挑戰。
(二)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極大的不公
當前,各大的體育賽事都非常重視自身的版權保護,如果想要轉播其體育賽事,往往都需要支付相當高昂的版權費用。例如,我國的中超就賣出了5年80億的天價,法國歐洲杯、世俱杯、亞冠決賽等受關注度較高的體育賽事,同樣需要支付版權費用才能進行賽事轉播,這極大地增加了傳統媒體體育報道,尤其是直播報道的成本,如果傳統媒體想要轉播賽事,就必須向相關單位支付版權費,否則就會構成侵權。在傳統媒體上,侵權的監管非常簡單,追責很容易。但在自媒體平臺中,如果某人未經許可轉播了體育賽事,則是很難監管和追責的。筆者在2016年參加了法國歐洲杯的前線采訪,發現很多人都在用手機進行現場直播,這也就是說他們在現場所觀看到的賽事,可以被其他終端前的人看到,這就侵犯了賽事版權。由于手機直播自身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所以賽事組委會在監管方面有相當大的困難。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個人的直播往往都是有利可圖的,但是他們卻不需要向相關單位繳納版權費,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極大的不公。③
(一)與新媒體進行積極的融合
在自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想要在體育報道領域當中拓展出新的生存空間,實現轉型、自救,就必須要走媒體融合的路線,與新媒體進行積極的融合,借助新媒體的優勢,扭轉自身的生存、發展困境。例如,傳統媒體可以在網絡上開辟新的報道平臺,適應當前受眾觀看體育賽事報道的方式習慣,讓受眾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和選擇余地,這可以取得非常良好的作用效果,能夠有效吸引受眾,因為人們都已經厭倦了從電視上觀看體育賽事那種呆板、封閉、現場氛圍不濃的傳統模式,新的平臺、新的模式能夠滿足如今人們的新要求。
在此次的巴西里約奧運會上,筆者單位就嘗試了與網絡直播平臺進行合作,進行前方一線的現場報道。這樣的報道模式非常開放,對于受眾而言極具趣味性、真實性,現場氛圍濃厚,得到了很多受眾的歡迎與認可。另外,我單位利用電視臺主持人特有的人氣與凝聚力,在開展線下活動的同時在電視臺官方的網絡直播平臺上進行直播。相對于具有草根性的自媒體,帶有官方色彩的個人直播賬號更能獲得受眾的青睞。
(二)在拳頭賽事中開拓“新媒體試驗田”
體育賽事的直播是我單位的根基,現場直播的不可預測性是體育賽事的精髓。誠然,賽事版權費用的水漲船高也讓各地的體育頻道面臨生存困境,但正因為如此,如何在賽事直播的過程中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則成為了體育頻道在逆境中轉型的突破點。
對于體育迷來說,三大球的賽事無疑是關注的重點。對于本單位來說,每年的重點體育賽事當然是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和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在中超的賽事中,本單位在2015年5月開始嘗試在直播賽事的過程中融入新媒體的元素,設置了名為“啪啦啪啦”的節目板塊和APP。只要下載了“啪啦啪啦”的APP,觀眾在收看中超賽事的同時就能體驗到不一樣的觀賽體驗。觀眾不僅能多機位觀看賽事回放,同時還能實現實時的文字和視頻互動,讓觀眾邊看比賽邊發表自己的意見,與主持人進行互動。這樣的嘗試培養了青年群體的收視慣性,鞏固了中超賽事在廣東體育頻道的王牌地位。對于CBA比賽的報道,可以借鑒中超賽事報道的成功經驗,在不久的將來也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
(三)提高報道的開放性
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的過程中,不僅要借助新媒體的平臺,同時更要學習新媒體的“精髓”——開放。當然,開放也是有限度的,至少不能違背媒體人的職業道德,不能觸及社會道德底線,更不能侵犯法律。
這里的開放是多層次的,首先在報道的過程、形式和內容上要盡可能的豐富,尤其要增加與受眾互動的環節,要讓受眾有一種自己正在參加賽事報道的感覺;其次在解說用語方面要活潑和網絡化,可以使得報道更加具有趣味性,更能吸引受眾,不要過于拘謹,今天的受眾已經不再吃“權威”的老一套;最后要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盡可能多地展示賽事的現場畫面,有時候不一定非要對準賽場中心,轉播一些觀眾席的趣味畫面更能營造出報道的現場感,這也有助于吸引受眾。
(四)整合所有線上、線下報道平臺
傳統媒體在進行體育賽事報道的時候,應當努力實現線上、線下報道平臺的全面整合,如微信、微博、網站、電視、網絡視頻直播軟件等等,要實現同步報道,同時還要兼顧視頻直播、圖片直播、文字直播,廣撒網,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電視直播可以繼續沿襲相對傳統的報道模式,將網站和網絡視頻直播軟件等用于賽事的視頻報道,微博、微信等用于圖片和文字報道,通過這種綜合、立體的平臺構建,可以獲取到大量受眾的關注。
(五)加強與管理單位的溝通
傳統媒體應當和有關的管理單位加強溝通,強化對自媒體平臺的管理,對于非法的直播報道應當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屏蔽,甚至是進行法律責任追究,保護好賽事主辦單位和傳統媒體的權益。④
我國就出現過某網絡主播自己購買了賽事的收看權后,利用直播軟件將畫面轉播給其他人的情況。在直播軟件官方和相關的管理單位注意到這個情況之后,便立即對其行為進行了管制。一旦有上述相關情況出現,要立即封閉直播房間,這能有效保護各方的權益。
自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在體育報道領域確實面臨著不小的沖擊與挑戰,但對于傳統媒體來說這并不是絕境,我們應當順應時代趨勢,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利用好自身特有的資源,主動與自媒體尋求錯位式傳播。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在自媒體時代下開拓出新的生存空間,實現轉型、自救與長遠穩定的發展。
注釋:
①高汝杰.自媒體時代下的傳統媒體發展研究[J].山西青年,2016(19):62-63.
②李曼玲.探析傳統媒體人轉戰自媒體的主要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6(07):212-215.
③楊建軍.探析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如何轉型[J].新聞研究導刊,2016(09):348.
④齊志永.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轉型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08):372.
(作者系廣東廣播電視臺體育頻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