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琪
媒介融合視閾下新聞報道方式的變革與探索
□李安琪
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種成熟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形成了新的媒介生態環境,受眾的概念被重新定義,新聞報道的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本文以媒介融合為時代背景,總結了在該時代下新聞報道方式的變革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媒介融合;新聞報道;融合新聞
(一)新媒體異軍突起
新媒體的“新”字體現為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上的創新與變化。新媒體也被人們稱為繼四大傳統媒體之后出現的“第五媒體”。在媒介功能上,傳統媒體彼此間是互補的關系而非代替的,互聯網出現之前,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媒介功能之間的關系都是部分替代的,每種媒體和特定的新聞生產方式結合,形成不同的傳統媒體。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出現后,傳統媒體的功能則被完全替代了。因此,互聯網也就成為了媒介融合的中心。
(二)傳者、受者一體化的用戶時代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推動了各類移動終端的產生,同時也拓寬了信息的傳播渠道。在傳統媒體盛行的時代,受眾是媒體單向信息傳播的接受者。現今以微博、微信等為首的社交平臺成為了新的信息傳播渠道,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在上面發表言論,受眾具有了評判信息和鑒定信息的能力,不再是媒體信息傳播單一的接受者,受眾可以參與到信息傳播和制作過程中。因此,媒體必須重新定義“受眾”。如今,“受眾”不只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擁有自主選擇權的信息生產者和自由表達思想的用戶。
互聯網從“奢侈品”到“生活必需品”的發展速度遠遠超出當初人們對它的預想。中國接觸互聯網開始于1994年,僅用了15年,我國網民規模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超越了美國。媒介的“魔彈論”在“互聯網思維”下已然不再奏效,如今的媒介環境早已從受眾的消費時代轉向了用戶的驅動時代。在互聯網促使的媒介融合之路中,媒體更加關注用戶的反饋,從中提煉出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所以,與被動接受的受眾不同,用戶的主動權對媒體的存亡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三)數據成為核心資源
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取和傳播信息的平臺之后,帶來了海量的數據信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對數據的挖掘與應用是此時新聞報道發展的方向。因此,這些數據成為了各個媒體之間競爭的核心武器。新聞業本身就是信息產業,并且處于信息產業的前沿,有著天然的優勢。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每天都產生無數的圖片、文字、視頻影像等內容。而用戶的每一次點擊與瀏覽都成為一種數據的形式,基于這些內容和數據,建立起完整的數據庫,將會成為一個媒體極為豐富的新聞報道資源庫。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揭示其中的新關聯、新內容,了解用戶所喜愛的內容,然后將紛繁復雜的數據簡單化并以用戶喜歡的形式呈現出來,實現新聞的定制化。
(一)采集形式多元化
在早期的報網互動行為中,兩種媒介只是在部分內容上進行合作,報紙和網站依然是兩個獨立的運行機構。這只能說是報紙這種傳統媒體在融合之路上的初級階段。報紙若想在互聯網的世界中走得長遠,必須進入到高層次的融合狀態,即報紙和網站互相借力、平等共生。
在媒介融合時代,全天候、全信息是對新聞采集工作的新要求。由于此時新聞信息的傳播沒有了嚴格的時間約束,所以媒體的新聞信息采集工作必須處于全天候的狀態。做到即時采集,即時報道,增加新聞的時效性。與此同時,新聞的采集不僅僅局限于文字和圖片的單一配合,應該是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于一體的全信息采集方式。這也對新聞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體更加需要的是融合性媒體人才,媒體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和技術能力,還要具備網絡使用能力和互聯網思維,能夠為多種媒體提供立體化的新聞報道。
(二)報道方式立體化
隨著媒介融合不斷向更深層次發展,區別于簡單的搬運,報網融合的報紙網站已然成為了大型信息傳播平臺。與傳統的報紙相比,增加了時效性極強的滾動式新聞,同時也出現了與新聞相關的視頻、音頻資料,并實現了與讀者互動的功能。
新聞報道在經歷了純文字時代、圖文時代、讀圖時代后,現在正經歷著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互動等多種形式于一身的立體化報道時代。而在追求及時快速的同時,報紙也不能忽略自身對事件進行深度解讀的能力與優勢。在網絡平臺呈現事件的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和預測性報道,結合互動板塊,提高公眾對新聞事件的參與性,進而提升自身影響力。例如新京報網,除了滾動播出的快訊之外,還呈現了直播、我們的視頻、評論、深度等一系列板塊,使新聞報道更加立體化。
(三)反饋行為互動化
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信息除了需要傳播給用戶之外,還多了一個交流的功能。只有加上用戶的反饋,新聞報道才能完整。在實現新聞采集的多元化和報道方式的立體化之外,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提供了更多的傳者與受者之間互動的可能。
在web2.0的技術支持下,用戶的互動性不單體現在受與受之間的互動,更體現在傳與受的互動之中。有的媒體還建立了用戶社區,進一步增強其互動行為,并促使用戶產生社區身份認同感,以加強自身品牌的影響力。媒體通過互動板塊了解用戶對信息的興趣點,及時調整和確定報道的選題方向。通過互動的板塊也能增強用戶對新聞事件的參與度,用戶發布的信息也可成為新聞信息的采集來源。例如,2008年奧運會期間,很多媒體直接使用網友拍攝的圖片作為新聞報道的素材。
(一)內容重整與組織重構
西方新聞傳播界將“融合新聞”稱作“多樣化新聞”,意指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的新聞傳播活動,是新聞傳播在媒介融合發展進程中已經出現并仍在繼續發展的一種新的新聞傳播模式。在媒介融合之下,各個媒介載體之間應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狀態,將新聞信息資源合理分配到不同的載體之上,信息傳播效果才能達到最佳狀態,這就要求媒體打造一個通用內容生產平臺。不能將報紙、電視、網站、手機等視為一個個獨立的對象,為每個獨立對象進行內容的編排。而是要將這些信息終端組合成為一個“一體化信息終端”,進行一體化的內容編排與生產。
內容的重整也意味著新聞媒介組織結構的重構。2006年美國最大的報業集團甘奈特集團設立了“信息中心”,取代了原有的“新聞編輯室”。新聞編輯室的部門設置是以信息類型為劃分標準,如經濟部、時政部、體育部等。在這個基礎上,再分別設立采、編、播等部門。而信息中心則根據新聞信息傳播流程設置部門,如信息采集部門、內容編輯部門和互動對話部門等。用強大的內容生產平臺完成了新聞采集的“融合”,同時又以多種終端載體實現了內容產品的“分流”,為受眾提供更多的選擇,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信息與服務的需求,也減少了媒介的重復生產與資源浪費。
(二)互動與內容共創
這里的互動指的是用戶在各個媒介之間的互動。“融合新聞”在于對新聞事件報道整體的策劃。針對不同媒介的特點以及用戶類型,對同一選題從不同切入點進行內容安排并發布在不同的載體之上。這些內容相互聯系、相互依托,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例如2006年,《錢江晚報》紙質版刊登了《杭州84歲夫妻同日辭世》的新聞。當天晚間,其網絡版開通了就此新聞的討論板塊。隨后根據網友的互動與反饋信息,《錢江晚報》又發表了追蹤報道。這就形成了新聞信息在報紙和網絡這兩個媒介之間的互動。
媒介融合時代更加注重用戶的地位。隨著用戶自主權越來越大,對于新聞事件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各個媒體應積極主動提供互動平臺,集納用戶對與事件的觀點和看法,與用戶達成更多的內容共創,以吸引更多用戶的關注,最大限度地提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媒介融合給新聞報道帶來了許多變革的同時,也催促著新聞報道方式的不斷創新。在這樣逐漸融合的媒介環境中,新聞媒體需應勢而變,隨時都以最好的狀態迎接媒介融合帶來的變化與挑戰。
1.郭全中.融合的本質是什么?[J].編輯之友,2014(08):8.
2.云夢迪,閆偉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方式的變革與創新[J].新聞論壇,2015(04):70-72.
3.蔡雯.試論“融合新聞”的特點與運作[J].新聞戰線, 2007(01):55-57.
4.蔡雯,陳卓.媒介融合進程中新聞報道的突破與創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聞報道案例研究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9(02):63-66.
(作者系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
本文為2011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遼寧省三網融合發展與管理研究”,課題號L11BXW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