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許磊
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探析
□趙陽 許磊
新媒介的不斷發展,給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媒介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更便捷地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大學生,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易受到信息的誤導,做出錯誤的判斷。本次調查以徐州工程學院學生為例,分析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找出大學生媒介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性對策。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新媒介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高速發展,整個人類社會進入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海量的信息通過媒介傳遞給受眾,其中大學生群體是媒介的主要使用群體之一,受到媒介的影響較大,媒介素養水平各不相同。
為深入了解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筆者以徐州工程學院為樣本,進行了調查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徐州工程學院250名同學進行了調查,共收到有效樣本204個,有效率為81.6%。在信度和效度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我們對數據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發現大力推行媒介素養教育勢在必行。
本文從媒介接觸的種類、目的、時間和結果四個方面分析了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
(一)媒介接觸種類
調查表明,大學生對網絡媒體的使用頻率最高。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的迅速平民化,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中最流行的媒介,接觸比率高達92.1%。但是,他們和傳統媒體也有非常緊密的聯系,例如報刊和電視的接觸比例分別為23.04%和52.9%。由此可見,大學生接觸媒介的范圍十分廣闊。
(二)媒介接觸目的
進入信息時代,對學習的輔助排在大學生接觸媒介動機中的首位,達到70.1%;有38.1%的同學是為了娛樂;僅僅是為了消磨時間的占13.1%。這表明,大學生對媒體的認識和理解更加多樣化。
(三)媒介接觸時間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的媒介接觸時間都比較長。每天使用媒介2-4小時的大學生占32.8%,2小時以內的占12.25%,4-6小時的占31.8%。可見,大學生對媒介有著較長的使用時間,這也從側面說明大學生對媒介有著較強的依賴性。
(四)媒介接觸結果
與媒體接觸后,在信息處理過程中,39.7%人選擇“有一個理性的判斷”,也有24.5%的人將媒體報道作為權重較大的判斷依據。7.4%的人選擇將媒體報道作為做出判斷的完全依據;19.5%的人表示基本上不受媒體報道的影響;選擇不受媒體報道影響,主要依靠自身判斷的人則有3%;更有極端的例子,完全排斥媒介所傳達的內容。
與媒介接觸的結果是雙向的,媒介傳達的信息會給受眾自身帶來影響。調查表明,有32.4%的人認為媒介在影響自身知識結構方面發揮了作用;27.2%的人認為媒介在觀點思維方面影響了自己;另外還有8%的人認為其僅僅是文化商品。近年來新聞造假事件更是催生了受眾對媒介的不信任感,使得受眾對信息的判斷過于主觀。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在媒介使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媒介素養基本概念不清晰
調查表明,26.4%的同學從未聽說過“媒介素養”這個詞,64.7%的同學聽說過但不了解,這說明媒介素養基本教育在我校并沒有廣泛普及。很多同學在使用媒介的時候并沒有注意自身媒介素養的意識,潛意識中并沒有明確的媒介素養概念。①
(二)人際交流受到阻隔
對媒介素養現狀進行分析得知,大學生在媒介上花費的時間較多,而31.8%的同學僅僅是為了娛樂,這就會導致大學生疏忽現實生活中的互動。調查數據顯示,75.4%的學生認為媒介對自身的人際交流方面產生了影響,78.4%的學生認為媒介的發展利大于弊,但不能放松個人素質的培養。這反映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媒介發展帶來人際交流的障礙。
由于媒介的便利性,傳達內容的多樣性、趣味性,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沉迷于媒介所營造的虛擬環境,漸漸地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溝通。②大學是鍛煉交際能力的重要時段,缺乏人際交流的鍛煉,對大學生日后走上社會是極其不利的。
(三)缺乏對媒介信息的深入思考
42.6%的大學生在媒體報道信息出現錯誤時選擇聽之任之的態度,主動與媒介取得聯系、要求更正的僅占6.37%。這說明作為信息的接受者,大學生并沒有對待媒介應有的主體意識,導致使用媒介僅僅是做到了淺層次的接收信息,并沒有做到深層次的思考與判斷。
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被教育者能夠充分吸收媒介的正面影響,又能夠有效地避免其負面影響。大學生思維活躍,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缺乏對于世間百態的分辨能力與深層次判斷能力,迅速識別各類信息的意義和價值的能力尚不成熟,必然會受到負面影響的迷惑。
(四)媒介使用偏向娛樂性內容
調查表明,有31.8%的同學使用媒介是為了娛樂,13.1%的同學僅僅是為了消磨時間。相比于新聞等其他類應用,大學生對手機的娛樂應用極為青睞。75.9%的大學生使用媒介刷微博、逛貼吧,其次是打游戲、追劇等娛樂活動的占57.3%,63.2%和73%的大學生使用媒介獲得娛樂信息和生活信息,學科類信息僅占48%。
大學生善于使用媒介收集娛樂信息和新聞資訊,但這只是單方面地接收信息,并沒有做到靈活地利用媒介,沒有將媒介所提供的便利與快捷運用到學習中去,在人與媒介之間達成雙向或多向的交流與探討。
(一)進行媒介素養基本概念的普及教育
據調查,僅有8.82%的同學對媒介素養較為熟悉,大部分同學并沒有理解媒介素養相關的概念,這說明開展媒介素養基本概念教育非常有必要。
媒介素養教育當務之急是要有一個正規的課堂教育作為支撐。③只有具備正規的、具備一定規模的教學課堂,才可以形成系統全面的媒介素養教育。從我校目前的課程設置來看,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可以設置成三種形式:一是作為獨立的一門必修課程;二是作為正式課程的一部分;三是作為一門選修課。當前,第三種“作為一門選修課”的做法得到了大多數高校的贊同,并賦予實施,但這樣只能顧及到大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
(二)加強信息互動教育
在新媒介不斷發展的今天,大學生與媒介的互動性不斷增強。貼吧、微博、微信等軟件不斷開發,具備了更加方便的娛樂性互動功能。據調查,75.9%的同學經常參與媒介互動,但在互動的過程中出現了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不良現象,這就需要增強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的媒介素養教育。
加強信息互動教育需要媒介機構與大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媒介機構在與用戶進行互動時要做好預案,對互動結果做全面的評估,同時要將互動的限制范圍明確地告訴用戶,增強監管力度。用戶在媒介平臺進行互動時要保持理智,不盲目跟風,合理利用網絡。
(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媒介傳播
除了傳媒專業的學生外,大部分人并沒有機會接觸到媒介的開發、管理與維護,所以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媒介活動中,增強學生對媒介的理解,提升學生對信息思考的主動性與深入性。
高校內各類媒體機構都應負擔起促進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大學生媒介創造能力的重要任務。首先,要利用校園網、電視臺、報紙、廣播電臺等校園媒體,向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媒介知識,提高媒介對教育的影響效果。其次,社會媒介機構與學校合作,由媒介機構的專業媒體人為大學生介紹媒介,定期帶領大學生參與到大眾媒介運行當中,從而使媒介素養教育更加有效地進行。
注釋:
①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6:33-34.
②唐慶文,陳璇.傳播失范與媒介倫理的表現方式及其解決之道[J].媒體時代,2011(12):5-8.
③張艷秋.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透析現代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4(3):16-17.
(作者均系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廣告學專業2014級本科生。指導教師:周慧玲)
本文是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地方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的實踐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為xcx201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