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佳產融結合模式
無論產業資本還是金融資本,在經濟新常態下均希望通過業務多元化尋找新的增長點
隨著新一輪國企國資改革的持續推進,從中央到地方涌現出數十家綜合性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公司,在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區域金融業發展中發揮著特殊作用。而大型金融機構把握金融混業經營監管放開的機遇,已逐步形成綜合金融的業務格局,并進一步反向實體經濟延伸,主動進入相關或非相關多元化的實業領域。
無論產業資本還是金融資本,在經濟新常態下均希望通過業務多元化尋找新的增長點,借助資本紐帶發揮業務組合的協同效應以拓展更大的戰略發展空間。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和扶持、金融業市場化改革和行業準入門檻降低、以及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發展等因素,都為這一戰略訴求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市場條件。
“在經濟新常態下均希望通過業務多元化尋找新的增長點,借助資本紐帶發揮業務組合的協同效應以拓展更大的戰略發展空間。”
德勤預計,未來5-10年仍將是中國的企業集團開展綜合化經營,布局和發展金融與投資業務的有利時間窗口,但挑戰與機遇并存。對于經營者:在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方面,如何構建“產、融、投一體化”的商業模式?在業務層面,如何進行業務選擇,構建最佳業務組合,實現產業與金融的有效協同以及金融業務之間的協同?公司治理層面,如何針對金融和投資行業的特點設計差異化的管控模式、治理架構、人力資源體系、風險控制機制?這些都是嚴峻課題。
從實業、金融、投資業務視角綜合分析各類綜合性控股集團的股權背景、發展歷程、產業和金融業務布局及組合方式等,可總結為三種經典類型:產業集團布局金融業務;綜合金融集團布局產業;投資集團布局產業與金融業務。
中國的經濟體制決定了在大量傳統行業中存在一批具有優勢地位的大型央企、國企產業集團,這類集團產業規模龐大、資本實力雄厚、金融服務需求旺盛。金融行業的高收益、服務實體經濟的屬性以及在資本運作中的牌照價值等因素,共同促使大型國有產業集團在堅持核心主業的同時,不同程度地向金融業滲透,并開展產融協同或利用金融投資功能構建投資鏈條,協助集團持續優化業務組合。以中石油、國家電網、中航工業、華潤、中國五礦為代表的產業集團,拓展金融業務最早可追溯到二三十年前,從最初“無心插柳”地進入,到近年來“主動栽花”地布局,通過新設、兼并、收購等手段積累金融牌照,數家企業已集齊銀行、保險、證券、信托、基金、期貨、金融租賃等金融全牌照,并成立金融控股平臺公司,實現金融板塊的整合發展。在金融業務定位與發展路徑上,各家產業集團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選擇了差異化的模式。如國家電網的金融業務依托龐大的產業資源,著力于產融協同;中航工業的金融板塊則定位于集團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航空產業投資平臺及新興產業投資平臺,發揮金融服務和產業投資的雙重職能;華潤集團早期重點布局傳統金融牌照,近期大力發展產業基金,向特色綜合資管邁進。
在客戶金融需求驅動和金融混業經營的大趨勢下,中國綜合金融集團不斷發展壯大,銀行系、保險系、資產管理公司系綜合金融集團不斷涌現。出于業務多元化,獲取投資收益或客戶、渠道、平臺等資源協同的目的,綜合金融集團亦積極布局產業。其中,中信、光大、平安三家集團公司作為國家綜合金融控股集團試點機構,除在金融業務綜合化經營上先行一步,在“金融、產業”多元化方面也是“首吃螃蟹者”。中信延續了其對國民經濟“拾遺補缺”的定位,在資源與能源、制造業、工程承包、房地產、醫療健康、通用航空、基礎設施等產業中也有涉足,發展非相關多元化業務。平安則是從互聯網交易平臺、健康養老產業等與自身金融業務協同效應突出的領域切入非金融業務場景或保險產業鏈上下游,繼開創了綜合金融協同模式之后,在金融與非金融業務協同方面,亦形成獨特的商業模式。保險系綜合金融集團是近年來進入實業的主力軍,中國人壽等大中型險企,發揮保險牌照在投資端的靈活性優勢,從與負債端業務聯系緊密的健康管理、醫院、養老地產、養老服務等領域切入相關產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此外,以信達為代表的資產管理公司系綜合金融集團,因早期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積累了土地、房地產項目等資產,形成一定規模后成立獨立的地產投資運營平臺,從而自然延伸到房地產行業,但業務的規模均較小。
投資集團布局產業與金融業務主要包括民營投資集團和各級地方國資投資平臺公司兩種類型。近年來,國家不斷向民間資本放開投資領域,放寬市場準入,為新形勢下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層面的支持,極大地拓展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民營資本以積極的姿態進入鐵路、電信、民航、金融等新領域,逐漸衍生出涵蓋多種實業與金融業態的多元化投資控股集團。
以復星、海航為代表的民營資本,不僅涉足金融業時間早、業態多,而且已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與金融整合發展模式。復星是巴菲特“保險+投資”模式在中國的成功復制,并根據中國經濟的特點和趨勢進行了差異化定制,現階段聚焦于“綜合金融+產業運營”。海航則最早從其航空運輸主業的融資、保障等金融需求出發,進入租賃、信托、保險等業務領域,進而逐步實現金融牌照的積累。另一股新生力量是隨著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而崛起的互聯網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這類民營資本借助其互聯網業務的客戶、場景、供應鏈、大數據、技術創新能力等優勢切入金融行業,一度引領了金融行業的創新,在第三方支付、互聯網眾籌、供應鏈金融、金融產品網絡銷售、征信、消費金融等領域持續創新,搶占先機。
綜合性控股集團的業務形態各異,背后的商業邏輯卻異曲同工,即圍繞核心主業、以投資業務為手段、以多元業務為補充。其中核心主業作為集團的業績支撐,貢獻大部分的資產、收入和利潤、相對持續和穩定的現金流,并為廣泛開展其他業務提供資源基礎。多元業務是控股集團業績的有效補充,分散核心主業的經營風險,是集團進行產業多元化布局的階段性成果。投資業務一方面是集團收入和利潤的來源之一,更重要的作用是作為集團產業布局動態調整和優化的主要載體,承載集團傳統業務轉型升級、新業務培育的核心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