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寧岡中學(343609)
蔡松艷●
?
趣味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江西省寧岡中學(343609)
蔡松艷●
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的支撐,沒有實驗作為輔助教學,化學學習只能是紙上談兵,特別是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于急需鍛煉的時期,通過培養他們在化學學習中的實驗能力則顯得很有必要.同時,增強化學實驗的趣味性也是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讓他們產生常新常樂的學習快感,因此本文將基于此談談如何應用趣味性化學教學提升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趣味性化學;化學實驗;應用
1.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作為基礎學科的化學,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幫助學生在眾多學科的學習中提升興趣其實是一件很講究的事情.同時,化學實驗千變萬化,要想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牢記實驗規則和實驗技巧和步驟,并產生濃厚的興趣實際上也是一件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事,而通過趣味化學的有效利用,能夠幫助學生合理掌握化學學習規律,同時也能致使他們將化學學習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這也是于無形之中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幫助他們產生更為主動的學習態度.
2.能夠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趣味化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都會采取另辟蹊徑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和傳統的化學教學大相徑庭,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趣味化學的過程中會逐漸產生較多的興趣和關注度,他們會自發地去觀察化學實驗的內在因素,跟緊老師的上課步伐,而產生了一探究竟的心理也在另一層面使他們的觀察能力得到了訓練和提升.
1.轉變教學觀念,加強趣味性教學實驗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添加趣味因素,不僅是為了在演示化學實驗的過程更加得心應手,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增加興趣,因此,老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把化學教學從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釋放出來,并在原有基礎上加強趣味性教學實驗.比如在給學生講 《活性炭的吸附》這個實驗的時候,老師可以先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遇到這樣的廣告詞:采用活性炭吸附原理,大大凈化了水質.那么這些廣告所說的究竟是根據什么化學道理呢?帶著這個問題,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挑選幾名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進行演示,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動手操作能力會得到鍛煉,同時通過自己的親力親為,也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加強趣味性,因此,在進行讓學生以主導進行活性炭實驗的過程中,通過對活性炭和水的使用,一邊讓學生操作一邊自己進行講解:活性炭是碳元素的一種同素異行體,因為表面有許多類似蜂窩狀的小孔,所以在吸附性能方面功勛卓著.這樣的實驗方式和以往的實驗方式有所不同,以往是老師先進行實驗,在給大家講清楚實驗要點之后才逐步安排學生各自進行實驗,而以上所說的實驗方式是以學生為主導,老師為指導的教學方針,在第一次的實驗過程中就讓學生進行初次體驗,這樣一來,學生由于是第一次在老師宣講和指導的情況下完成實驗,其興趣點和動手操作能力都會被大大提升,這也是在另一方面使得化學實驗變得妙趣橫生.
2.利用趣味化學實驗,使教學氛圍更加融洽
有趣的化學實驗無疑能夠在無形之中給學生制造驚喜,同時也會讓彼此的相處模式更加融洽,更重要的是,通過趣味性的化學實驗演示,能夠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這也是在另一層面使得教學進程進展得更加順利,因此,為了實現趣味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中的應用,可以通過趣味化學實驗來帶動整體氣氛,老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根小木條和一個氧氣瓶,接著在課上將木條點燃,等到燃燒到只剩下火星的時候問大家一個問題:平時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舉著火把在山洞里探險的考古學家,或者是假期熱播的電視劇《老九門》,幾位主演舉著火把走在山洞里,為什么火把不會熄滅呢?帶著這個疑問,老師把帶著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氣瓶中,學生們就會發現木條又復燃了!這個實驗現象也正好說明了為什么舉著火把在山洞中還能繼續行走,這是因為山洞里充滿了豐富的氧氣的化學原理.通過操作這些實驗,學生能夠了解到一些和電視劇中相吻合的情節,這也是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同時這些化學現象也充滿了濃濃的趣味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逐漸產生了更加專注的聽課態度,可以說也讓學生既感受到了化學學習的趣味性,也體會到了化學學習的學術性,可謂是一舉兩得.
趣味化學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更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幫助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樣一來,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的注意力會更加專注,老師的上課壓力就會減輕不少,因此,通過在化學教學中添加趣味教學因素,是一項收益頗豐的舉措,最重要的是,師生關系變得越發融洽了起來.
[1]朱寶平.探討趣味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新課程·中旬,2016,(9):128.
[2]陳全周.試論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學實驗的運用[J].華章,2014,(8):302-302.
[3]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學實驗的應用剖析[J]. 吳小清.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 2015(12):50.
G632
B
1008-0333(2017)14-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