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紅
(山東莘縣妹冢鎮衛生院,山東 莘縣 252400)
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分析
張煥紅
(山東莘縣妹冢鎮衛生院,山東 莘縣 252400)
目的:分析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方法:將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期間某院收治的43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設為對照組,對其進行傳統的開腹手術。將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43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設為觀察組,對其進行腹腔鏡手術。手術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術中的出血量、進行手術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結果:進行手術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但二者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平均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其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和住院的平均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較為理想。
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
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此病患者約占婦科疾病患者總人數的10%。目前,保守療法和手術療法都是臨床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方法。研究表明,與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保守治療的效果相比,對其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1]。為了探討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根據收治時間的不同將在某院進行治療的8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分組。其中,將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期間收治的43例患者設為對照組。這些患者的年齡為21~65歲,平均年齡為(39.73±2.14)歲;其體重為41~92 kg,平均體重為(58.86±2.23)kg。將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43例患者設為觀察組。這些患者的年齡為24~67歲,平均年齡為(42.13±2.44)歲;其體重為47~89 kg,平均體重為(57.26±2.13)kg。本次研究已征得患者的同意,并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的開腹手術[2]。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在患者下腹部的正中處做一個縱向切口。逐層切開此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對患者的盆腔進行全面的探查。根據ASRM分期標準對其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情進行評估,分離其盆腔發生粘連的組織。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身體狀況、生育要求)為其制定手術方案。對盆腹壁內膜異位結節體積較小的患者進行電凝術;對盆腹壁內膜異位結節體積較大的患者進行切除手術;對單純的卵巢囊腫患者進行卵巢囊腫剝除術,術中使用可吸收縫線對其囊腫的剝離面進行縫合止血;對于卵巢囊腫體積較大的患者,先對其囊腫進行穿刺吸液后,再進行囊腫剝離術;對合并盆腔粘連的患者進行粘連松解術,以恢復其盆腔正常的解剖結構;對于年齡大于45歲、病程較長、癥狀較嚴重的患者,可根據其個人意愿對其進行子宮全切術或雙附件切除術。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3]。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麻醉,為其取臀高頭低位。在患者臍輪的上緣做一個1 cm的橫向切口。刺入氣腹針,注入C02,使患者氣腹的壓力維持在12~14 mmHg之間。取10 cm的套管針刺入患者的下腹部,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對患者的左下腹和右下腹進行穿刺。對患者的盆腔進行探查。分離其盆腔內粘連的組織,以恢復此處正常的解剖關系。在腹腔鏡下切除或電灼盆腔內的異位病灶,并進行止血。患者輸卵管的遠端若發生阻塞,可對其進行輸卵管造口術。進行手術后,沖洗患者的盆腔,洗凈其盆腔內殘余的組織和液體。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術中的出血量、進行手術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
1)顯效:患者盆腔疼痛、性交痛、痛經的癥狀基本消失。2)有效:患者盆腔疼痛、性交痛、痛經的癥狀均有所緩解。3)無效:患者的上述癥狀均未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體重、術中的出血量、進行手術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治療的顯效率為39.53%(17/43),治療的有效率為53.49%(23/43),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02%(40/43)。觀察組患者治療的顯效率為74.42%(32/43),治療的有效率為23.26%(10/43),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67%(42/43)。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但二者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術中平均的出血量為(256.41±23.61)ml,其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為(65.41±10.31)min,其住院的平均時間為(16.71±2.61)d。觀察組患者術中平均的出血量為(112.51±15.81)ml,其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為(45.61±9.21)min,其住院的平均時間為(7.21±1.51)d。觀察組患者術中平均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其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和住院的平均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0.66;P=0.001)。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體以外的其他部位生長的一種婦科疾病。此病患者的年齡多在30~40歲之間。此病的發生會對女性的激素水平、月經周期產生嚴重的影響。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會出現異位內膜周期性出血的癥狀,其異位內膜的周圍組織會出現纖維化的表現,從而形成異位結節。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會發生痛經、慢性盆腔痛、月經異常和不孕癥。此病可波及患者盆腔內的所有組織和器官,以卵巢、子宮直腸陷凹、宮骶韌帶等部位最為常見,也可發生于腹腔、胸腔及四肢等部位。目前,臨床上治療此病的方法包括藥物療法和手術療法。相關研究表明,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因此,臨床上對此病患者通常進行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此手術能夠保證在相對封閉的腹腔內對患者進行手術,以免使其腹腔內的器官長期暴露在空氣中而發生感染。此手術能夠避免滑石粉和紗布對患者盆腔內的血管和組織造成刺激和損傷,從而有效地減少其盆腔組織粘連的發生,提高有生育要求患者術后受孕的幾率。此外,術中使用的腹腔鏡能夠發現患者腹腔內微小的病灶,并及時對病灶進行處理。此手術的視野清晰,不易損傷病灶鄰近的器官,可對病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4]。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較為理想。
[1] 王冬梅.淺析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影響及治療措施[J].世界臨床醫學 ,2016,10(2):232.
[2] 戴翔,曹建國.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及預防措施[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0):47-49.
[3] 烏日其其格.淺析青春期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70):51-51.
[4] 王井榮.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后復發的原因分析及治療[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4(35):150.
R711
B
2095-7629-(2017)14-0116-02
張煥紅,女,1974年6月出生,山東省莘縣妹冢鎮人,漢族,婦產科主治醫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