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娜 ,宋軼群,王清泉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000;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000)
淺述用自擬的升降散治療外感風邪之火郁證的臨床體會
李紅娜1,宋軼群2,王清泉2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000;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000)
人體在外感風邪時,可因氣機阻滯,郁而化熱,發為火郁證。升降散原名為賠賑散,有疏暢三焦氣機、宣郁降火的功效,是治療外感風邪之火郁證的良方。筆者在臨床上應用自擬的升降散治療外感風邪之火郁證,常獲良效。本文主要介紹外感風邪之火郁證的病因病機、臨床特點、治法、自擬升降散的來源、組成、療效及相關的典型案例,并淺談使用自擬升降散治療此證的臨床體會。
自擬升降散;外感風邪之火郁證;體會
升降散源遠流長,是治療火郁證的代表方。歷代醫家在對升降散進行加減化裁后,用其治療火郁證,常獲良效。經過臨床觀察,筆者發現應用自擬的升降散治療外感風邪之火郁證可取得顯著的效果。本文主要闡述外感風邪之火郁證的病因病機、臨床特點、治法、自擬升降散的來源、組成、療效及相關的典型案例,并淺談使用自擬升降散治療此證的臨床體會。
外感風邪是火郁證常見的病因病機之一。中醫認為,“氣有余便是火。”當人體外感風邪時,邪氣可影響氣機的升降出入,導致陽郁化熱。人身之氣,升降出入,運行不息,氣機郁遏,氣機升降出入不暢,陽氣失其沖和,即可郁而化熱。外感風邪之火郁證以火熱之邪內結不能外達宣泄為主要病機,其臨床表現主要是發熱、咳嗽、大便秘結、小便黃赤、心煩、口干咽干、納呆、咽紅咽痛、頭痛等,其臨床脈象多見沉數或沉而躁動或躁數而急。《四言舉要》云:“火郁多沉”。郁熱證患者多有舌紅的表現(舌紅的程度和部位有所差別),輕者舌微紅或僅舌尖紅,重者全舌皆紅,甚或舌質深紅或絳紫[1]。在臨床上,抓住外感風邪之火郁證患者病情演變的主要矛盾,辨證得當,既可有效地對其進行治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五運之氣……郁極乃發,待時而作者也”。這說明,“火郁必發之”是治療外感風邪之火郁證的原則。《素問·舉痛論篇》 云: “百病生于氣也”。張介賓亦云: “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 不和則為邪氣。凡表里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 故百病皆生于氣”。 可見,治療外感風邪之火郁證當以疏風散邪,調理氣機、開通郁閉為要點,以取得氣達火泄之效。楊栗山在《傷寒溫疫條辨》中指出:“蓋取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可與河間雙解散并駕齊驅,名曰升降,亦雙解之別名也。”可見,升降散可疏暢三焦氣機,宣郁降火,是治療外感風邪之火郁證的良方。
升降散原名為賠賑散,后改名為升降散。此方原本由白僵蠶、蟬蛻、姜黃、大黃、黃酒、蜂蜜6味中藥組成。后世醫家認為,此方中的黃酒辛烈,易動火生風,而蜂蜜味甘,易致痞滿,不利于濕熱分散。因此,在臨床上應用此方時大多除去其中的黃酒及蜂蜜,以其余4味中藥制成煎劑。《傷寒溫疫條辨》云:“是方以僵蠶為君,蟬蛻為臣,姜黃為佐,大黃為使,米酒為引,蜂蜜為導,六法俱備,而方乃成……蓋取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2]。筆者對升降散進行靈活化裁,以僵蠶、蟬蛻、大黃、丹皮、竹葉、連翹、薄荷、枳殼、桔梗、炙甘草作為其基礎方,即自擬升降散。在自擬升降散中,僵蠶味辛行散,氣味俱薄,輕浮而升,可入足厥陰經、手太陰經,能去皮膚諸風。《藥性論》云:“《日華子》、蘇頌、元素皆取其(僵蠶)性屬陽,風熱為陽邪,能入皮膚經絡,發散諸邪熱氣也。”張秉成在《成方便成》卷2中指出:“僵蠶之清虛,能解絡中之風”。可見,僵蠶能驅風熱表邪。蟬蛻質清上浮,與僵蠶相輔相成,可宣散透發,開啟上焦,疏散肺經風熱。大黃苦降,可入氣血兩分,能通臟腑,降濕濁,使上炎之火下泄,瀉下通便,導濕熱之邪外出。連翹與薄荷共為佐藥,能散上焦之風熱,驅外感表熱。枳殼氣味所主,善破氣行滯。《本草綱目》云:“枳殼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痰滿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后重除”。可見, 枳殼可調暢三焦氣機。桔梗性散上行,為肺部之引經藥。丹皮味苦辛寒,可入血分而清透陰伏熱。筆者常用丹皮清血分之熱。竹葉有清熱利尿之功效。炙甘草可調和諸藥。上述諸藥制成的自擬升降散,可從表、里、氣、血、小便、大便多個途徑透熱解郁、疏暢氣機,其療效顯著。
劉某,女,20歲,2016年9月18日來我院就診。該患者于就診2天前出現發熱(體溫最高達39℃)、涕黃不利、大便干的癥狀,自行服用西力欣、散利通進行治療,其癥狀未明顯好轉,遂來我院就診。該患者在就診時的癥狀主要為:精神差,發熱無汗,偶咳少痰,涕黃不利,食欲不振,小便黃赤,大便干,舌紅苔黃厚膩,脈沉數。對其進行相關檢查的結果為:T:38.6℃,咽紅,雙側扁桃體II度腫大充血,心肺腹無異常,其血常規檢查指標在正常范圍內,該患者病情的中醫診斷為:發熱,屬邪熱閉阻,氣機不暢證。其辨證為: 火郁夾風。其治法為: 祛風解表,透熱解郁。為該患者應用加味升降散進行治療,處方為:僵蠶10g,蟬蛻10g,大黃6g,丹皮12g,竹葉10g,連翹15g,薄荷10g,枳殼10g,桔梗10g,炙甘草6g,牛蒡子10g,水煎服,每日服1劑。該患者在服用此藥1劑后其癥狀好轉,體溫恢復正常,在服用此藥3 劑后其病情痊愈。
按語:本例患者因外感溫熱邪毒,侵犯上焦,熱邪郁于里而出現發熱,因衛陽被遏而導致汗出不暢,因熱結于腸腑而導致大便干。小便黃赤,大便干,舌紅苔黃厚膩,脈沉數均為火郁之象。據此,為該患者使用加味升降散進行治療,以升降清濁,使邪熱自退。在此方中加入牛蒡子,可增強宣肺利痰,清利咽喉之功。
王某,女,4 歲,2016 年10月28日來我院就診。在就診2天前,該患兒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最高體溫39℃)、咳嗽、流涕等癥狀。該患兒的家屬為其使用美林進行治療后,其發熱未改善。入院當日早晨,該患兒的手足皮膚出現紅色丘疹,遂來我院就診。在就診時,該患兒的癥狀是:發熱(T:38.5℃),咳嗽,流涕,咽痛,煩躁不安,不欲飲食, 納差,大便干,舌質稍紅,苔薄,脈細數。經查體,其咽紅,咽部可見多枚皰疹,其手足皮膚上可見數個紅色栗狀丘疹,其血常規檢查指標在正常的范圍內。該患兒的病情被診斷為手足口病。筆者認為,該患兒的病因病機為感受風熱,邪郁于上焦,上犯口舌、肺胃,外發肌膚。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案為調暢氣機,宣發肺胃,解毒消疹。采用加味升降散(加黃芩10g、大青葉15g,以清熱解毒)對其進行治療。該患兒在服用此藥兩付后,熱減,大便暢,手足紅疹減少。繼續服用2劑此藥后,該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
按語:本例患兒感染時邪疫毒,因外邪襲肺,肺氣失宣,衛陽被遏而出現發熱、咳嗽、流涕等癥狀,因外邪侵入咽喉、皮膚而導致局部皮膚或黏膜紅疹。據此,為該患兒使用加味升降散進行治療。加味升降散具有清邪毒、消疹、透熱解郁的功效。在此方中加入黃芩10g、大青葉15g可增加其清熱解毒消疹的功效。
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在治療外感風邪之火郁證時脈證合參,綜合分析,辨明此證的病機,進而采用自擬升降散加減化裁治療此證,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在使用自擬升降散治療此證時,應準確辨證,遵循同病異治、異病同治、辨證論治的原則,對此方中的藥物進行靈活化裁。筆者用自擬升降散治療外感風邪之火郁證多獲奇效,故在本文中試述一二病案,若有可取之處,大家可共同研究探討。
[1] 張曉娟,梁宏正.梁宏正從升降散談火郁證的治療[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29(23):5915-5916.
[2] 楊璇 .傷寒瘟疫條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08-110.
R254
A
2095-7629-(2017)14-0146-02
李紅娜,1985年出生,女,邯鄲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內科、急診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