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磊 張 肖
向林下要效益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喬 磊 張 肖

為適應林業改革新形勢,推進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變,通河縣委、縣政府搶抓新機遇,探索新途徑,轉型升級,調整結構,結合做優綠色農業的戰略部署,全力發展林下種植業和林下養殖業等林下經濟產業項目,借綠水青山造金山銀山。僅2016年,全縣林下經濟價值就接近16億元,未來5年,通河縣要通過實施“雙百”工程——林下經濟規模突破百萬畝、產值突破百億元,讓通河成為全國知名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中國大果榛子第一縣。
依托自身優勢,明確產業定位。通河縣地處小興安嶺南部低山丘陵地帶,是黑龍江省重要林業基地,全縣森林面積42.2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4.1%,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明確了大力發展林區經濟的工作思路,通過廣泛調查研究,反復考察論證,首先確定了非常適宜在淺山區種植符合通河地理特點和氣溫條件的平歐榛子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種植結構的重點項目。平歐榛子屬經濟林范疇,廣泛種植可增加造林綠化面積。同時,平歐榛子市場需求量大,供不應求,一次性種植,收益50年,是一個投資少、效益高的項目,可以有效地提升農民經濟收入。其次,以靈芝、黑木耳、赤松茸、林下雞、林下豬、林下牛等為重點發展項目,大力發展木耳、林果等特色種植業和林禽、林畜等特色養殖業,進一步培植林下經濟產業新亮點。
依托精準扶貧,加速產業培育。把發展林下經濟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是通河縣加速林下產業經濟發展、擴大產業覆蓋面的創新舉措。楊慶國是洪太林場下崗職工,家庭非常貧困。2016年年初,他在林場黨支部號召下,加入了靈芝種植合作社,貸款種植了20萬段靈芝。年終楊慶國便收入2.5萬元,一年就實現了脫貧致富。目前,該縣共落實大榛子、食用菌等林下種植業扶貧項目4項,養豬、養牛等林下養殖業扶貧項目3項,建成扶貧基地12個,吸納貧困戶440戶,共523人。
依托旅游開發,推進產業互動。通河縣將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與旅游開發緊密結合,通過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來推進林業產業經濟的發展。目前,已建成AAA級鏵子山森林公園,年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實現社會經濟收入約5000萬元;開發岔林河漂流項目,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實現社會收入約2000萬元。此外,通河縣將大力推動森林旅游事業的發展,與國內知名公司簽訂了森林旅游開發項目,力爭打造全省最大的森林旅游養生休閑勝地,帶動盤活林下種養殖業,形成立體化產業鏈,進一步推動林下經濟產業全方位發展。
強化組織保障。為推動林業產業結構調整,促增收、促脫貧,通河縣委、縣政府把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擺上重要工作日程,縣委書記親自主持召開縣委常委會議研究確定林下經濟產業重點項目,縣長多次深入基層走訪調研林下經濟發展狀況。全縣成立了“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各鄉鎮分別成立了專門工作機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做到了任務、職責雙落實。為實現林下經濟產業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通河縣遵循“規劃先行、政府服務、群眾自愿”的原則,在全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制定了《通河縣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各鄉鎮分別研究制定本地區具體實施方案,形成了林下產業各項工作上下銜接、全縣一盤棋的良好局面。
強化政策扶持。為促進林下經濟的大發展、快發展,通河縣設立專項資金,研究優惠政策,對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進行了大力扶持。積極鼓勵種植平歐榛子經濟林,每畝政策扶持800元,全縣共計補助1040萬元;結合精準扶貧,縣政府對有條件種植黑木耳的貧困戶無償提供黑木耳菌種,共落實培育食用菌木耳1億袋。此外,縣林業局還把6萬余畝紅松林全部承包給林場職工,通過經營林地、采收紅松堅果實現增收致富。縣發改、財政、林業、農業、水利、工信、開發辦、扶貧辦和各鄉鎮都全力為林下經濟產業項目發展對上爭取政策,積極籌措資金,給予大力扶持。
強化技術支撐。為快速提高全縣林下經濟產業生產技術水平,通河縣結合“新型農民培育”工程,不斷完善技能培育體系,積極與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定期邀請經驗豐富、技術全面的林下經濟產業專家來通河縣進行品種鑒定、生產指導、技術培訓和成果交流。通河縣已與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在通河成立了經濟林研究所分所,定期舉辦平歐榛子培訓班,并負責提供適合通河種植的優良品種苗木。同時,通河縣還不斷加強本地區林下經濟產業人才技術隊伍建設,選派農技人員到村組、到農戶、到地塊,開展面對面、手把手、零距離、菜單式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民實用生產技術應用水平。
抓林場改革,謀發展新路。為把林業系統的林場職工從將森林資源作為單純取財對象的思想中解放出來,通河縣委、縣政府積極確立“依托資源、多業并舉、領導帶頭、延伸產業、興場富職”的工作思路,樹立了“多業并舉、立體開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新觀念,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林下產業經濟。通河縣洪太林場始建于968年,總經營面積8315公頃,擁有72戶、350人,職工109人,以前僅靠木材生產維持收入,入不敷出,是一個資源乏、林場貧、職工窮的典型貧困林場。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蔣慶忠積極組織5戶下崗職工,集中連片大面積種植了610畝大果榛子,預計年經濟效益可達732萬元;成立了由5戶林場下崗職工組成的靈芝培育專業合作社,利用山場剩余物作為培養基,培育地埋山靈芝20萬段,大棚地埋靈芝10萬段,預計產靈芝7000斤,靈芝孢子粉3000斤,年經濟效益達138.5萬元;引進了赤松茸種植項目,5戶職工在林下連片種植赤松茸65畝,預計年收益13萬元以上;養殖了林下驢140頭,年可獲利40萬元;養殖了林下牛100頭,每年繁殖30頭,出欄40頭,年可獲利30萬元。通過發展林下產業,林場經濟得到了振興,職工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25名下崗職工實現脫貧致富。同時,大果榛子種植及其他林下種養殖業,進一步提高了森林覆被率,提高了林分質量,實現了林下產業發展與生態資源保護“雙贏”。
抓合作組織,促扶貧解困。大果榛子種植合作社、靈芝種植合作社、林下雞林下豬養殖合作社等等,是推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主力。通河縣在積極扶持這些合作社發展的同時,主動把有意愿發展林下產業的貧困戶與這些合作社鏈接在一起,實現林下產業與扶貧解困同步發展。三站鄉洪勝大果榛子專業合作社是該縣最大的大果榛子專業農民合作社。2016年年初,合作社吸納了100戶貧困戶,每戶以2萬元政府貼息貸款作為入社資金,縣政府又出臺扶持政策為合作社放大銀行貼息貸款200萬元,用于種植大果榛子,面積達600余畝。合作社負責經營大果榛子產業,負責還貸付息,貧困戶每年固定分紅。同時,合作社還積極發展林下雞、豬、牛等林下養殖產業,增加合作社收入。在合作社及全體社員的共同努力下,入社貧困戶每年每戶僅分紅就可分得3000元,3年內100戶貧困戶將全部脫貧。
抓龍頭企業,創特色品牌。有閑置的林地就能讓它變成致富的寶地。通河縣綠源農業責任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依托林地資源致富發展的公司。2014年,該公司投資50萬元在鏵子山邊建立了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的林下雞養殖基地。在縣委、縣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該公司創建了自己的品牌,為林下雞注冊了產品商標,實現了產品和基地認證相統一,養殖安全標準和養殖技術相統一,成為全省綠色食品知名品牌,在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鶴崗、雞西等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年銷售林下肉雞1萬余只、林下雞蛋16萬枚,公司年總獲利38萬余元。
林下產業是一項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生態富民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是一條探索增加農民和林場職工收入的有效路徑。通河縣委、縣政府面對綠水青山,依托自身優勢,積極引領廣大農民群眾和林業職工在綠水青山中發掘金山銀山,在推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方面,走出一條林下經濟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新路。
(作者喬磊系通河縣林業局局長, 張肖系通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責任編輯/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