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整合課程在幼兒園的不斷深入開展,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越來越感覺到音樂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和局限,尤其是按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標準來審視當今的幼兒園音樂教育現狀,教師對幼兒音樂教育認識上的偏頗及教育行為上的誤區越來越明顯和突出。如何正視這些現狀,從而采取有效的教學干預措施進行彌補,將是我們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努力方向。
現狀一:教師偏重對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對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
《幼兒園工作規程》將美育表述為“萌發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為:“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可見二者的核心都是“感受和表現”,它們旨在引導老師在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應著重關注幼兒對美的感受,為幼兒感受美提供機會。而在實踐中,許多老師過分強調了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幼兒內心的感受,她們更重視幼兒唱歌的音調是否準確、舞蹈動作是否標準、節奏樂敲擊得是否整齊,因而形成了音樂活動突出技巧訓練的局面。孩子們在反復、枯燥的練習中慢慢失去了感受音樂的機會,只能按老師的意愿表現音樂,而藝術活動的根髓——感受,特別是幼兒自己的對音樂的感受被老師們“擠壓”得幾乎沒有了。
這種現象表明我們對幼兒音樂教育目標的理解還沒有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和塑造幼兒的個性、才能和創造性,促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深層面上,而還停留在“傳授音樂的簡單知識與技能”的淺顯認識上。原因可能與一個困擾大家的問題有關,即“如何認識和處理審美能力的培養與知識技能的傳授、技巧練習的關系”。許多老師認為:“技能的傳授”看得見,摸得著,效果是立桿見影的,而“審美教育”不好操作,即使做了也不能立竿見影。更有老師認為:幼兒的審美能力會在反復的技能訓練中自然形成。這些偏頗的理解是造成“音樂活動中技巧練習”的原因之一。
現狀二:教師思想、行為模式化,影響幼兒創造力發揮。
如果請幼兒園的孩子們用動作表現“花”,會發現絕大多數孩子的動作是這樣的:雙手托腮,頭兒稍歪,兩腿半彎,嘴角上揚,好像孩子們見過的都是一個品種的花。這就是模式化的產物,在傳統的教育觀下,什么東西對,什么東西錯,什么東西該什么樣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沒有人想到去改變它。老師上學時學的花就是這樣開,她當了老師后一定會不走樣地教給她的學生。這些在我們看來已經習慣,成了定式,然而恰恰是這些定式,禁錮了老師的思想和行為,阻礙了幼兒創造力的發揮。其實,孩子在沒被我們教之前,花怎樣開、鳥怎樣飛,在他們心目中沒有任何的框框,一旦被我們教了,一旦他(她)做了其他樣式的花被我們糾正了,他(她)也許就永遠只會讓花這樣開了,因此我們特別需要還沒被我們“同化”的孩子來教我們花是怎樣開的。
現狀三: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影響幼兒個性化成長。
多年來,幼兒音樂活動的目標、內容、形式都是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意愿再稍稍考慮部分孩子的特點來制訂,發展水平不一的孩子按照一份教學計劃進行活動,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沒有選擇的余地和機會。現在看來,它忽略了幼兒間的個體差異,不能滿足所有幼兒在音樂能力發展上的需要,單一的集體教學不能為幼兒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
對策一:讓幼兒主動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在活動中自主體驗、實踐、感受。
如何正確認識“審美能力的培養與知識技能的傳授、技巧練習的關系”呢?我認為: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不能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而應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不是簡單地教歌與動作,應重視調動幼兒的情感與生活的積累,引導其主動、愉悅地體驗音樂藝術的美,并鼓勵幼兒把自己內心的體驗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審美能力及情趣的培養,是通過具體的音樂教育活動實現的,只有掌握了粗淺的音樂知識技能、有一定的音樂素質與能力,幼兒才能在具體的音樂活動中運用學過的音樂技能表現自己的感受。因此,審美能力的培養和音樂藝術表現的知識技能的傳授,并不是相互對立和排斥的,而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那么如何讓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知識技能呢?這是我們目前音樂教育活動中的薄弱環節,老師們必須改變現在單純的我教你學的現狀,要給幼兒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操作藝術材料,并在主動參與聽辨、唱歌、韻律、敲擊、欣賞等的活動中去體驗、去實踐,從而獲得有關的音樂知識與技能。
對策二:教師要創造性的教,幼兒應創造性的學。
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與能力是幼兒音樂教育的任務之一。在音樂活動中應注重培養幼兒的音樂藝術思維、創造意識與能力。培養幼兒創造力并不是摒棄模仿,音樂活動中的模仿是需要的,因為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孩子們可以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從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東西,但模仿階段必須較快地跳過去,使幼兒進入探索期,讓幼兒帶著模仿中依稀記得的動作、聲音,發展自己的動作、旋律及節奏。如老師們都喜歡帶幼兒玩的“節奏回聲”游戲,就是一個模仿游戲,它是由老師首先拍出一個四拍的節奏型,請幼兒模仿,老師再拍另一個,幼兒再模仿,這樣循環往復,使幼兒在模仿中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節奏型。這個過程不應很長,在幼兒基本掌握后,應較快地進入“節奏接龍”的游戲,它是第二個人在模仿前一個人所拍的節奏后,自己再創編一個四拍的節奏型,形成一個八拍的節奏,這就促使幼兒努力回憶模仿過的節奏型,再加入自己從學過的歌曲、樂曲中提煉出的節奏型,經過重新組合而創出新的節奏型。這期間老師應從幼兒的需要出發,引導幼兒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并為幼兒表現自己的創造提供機會。因此,勇于突破妨礙幼兒發展的舊模式,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是新時期幼兒教育對老師的要求和希望,也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持下教師需轉變的音樂教育行為之一。
對策三:教師應在了解幼兒發展水平及需要的基礎上選擇音樂課程內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音樂活動的內容支撐著音樂活動的開展,孩子對音樂內容的需求是從本能需要的立場出發的,他們追求天然的、游戲的、趣味的,因此他們需要孩子味十足的音樂作品作為學習的對象。老師要善于從幼兒的生活范圍里選取適當的內容,幫助幼兒運用音樂的手段加以表現。如幼兒經歷、體驗過的自然現象,愉快的遠足活動,可愛的動物們,這些都是幼兒有一定感性經驗的事情,引導幼兒用藝術的手段(繪畫、樂器演奏、唱歌、敲擊節奏等)再現,會大大提高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恰當的選材是幼兒音樂美育的重要環節之一。
幼兒是按各自的成長速度發展的,他們的素質、經驗、認知結構不完全一樣。因此,老師應根據每個幼兒的實際水平和需要提供相應的學習內容,提出合適的進度要求,使教學個別化,讓每一個幼兒都能按各自的步調向前發展,使每個幼兒能在“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提高,取得成功,培養自信。如設計一個起步較低的聽辨活動:(1)在幼兒操作過樂器、熟知它們聲音特點的基礎上,分辨聲音差別較大的2—3 種樂器的聲音,如大鼓和撞鐘;(2)分辨差別較小的2—3 種樂器的聲音,如雙響筒和響板;(3)尋找一個“運動著的聲音”(由一人邊敲樂器邊走動,幼兒閉上眼睛隨聲音走);(4)在有另一、二個聲音的干擾下,隨指定聲音走(如大鼓、鈴鼓同時敲擊,要求男孩找大鼓的聲音,女孩找鈴鼓的聲音);(5)在多個聲音中尋找并跟隨自己認定的聲音走(全班每2 人一組,一人持樂器邊走邊敲,一人閉眼尋聲,要求幼兒排除其他聲音的干擾,能始終跟隨自己認定的聲音)。這五個層層遞進的小步階梯,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了活動發展的平臺,使幼兒通過參與活動能認同自己、接受自己、認為自己能行,在能力提高的同時,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轉變觀念,改革教學內容與形式,重視幼兒的個體差異,變“一刀切”為“多把尺子”,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
總之,幼兒園音樂教育其學科的特殊性,知識技能與態度情感的交織,往往使老師顧此失彼,但只要我們明確音樂教育的目標,努力探尋適合幼兒的教育形式與方法,就會尋找到二者的平衡點;而研究、了解幼兒的需求,掌握幼兒學習的特點,就會使我們在音樂環境的創設上,操作材料的提供上,為幼兒的探索創造條件,各種問題也自然會隨著我們的努力而慢慢解決,孩子們終究會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