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綱要》改革課程的今天,積極創設活動區,引導幼兒開展區域活動、從中獲得主動發展,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存在不少指導上的困惑,主要表現在:1、投放的材料,如何及時順應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2、孩子多時,教師指導如何支持孩子個性需要和發展?3、不知如何有效地幫助幼兒進行活動,缺乏相應的指導策略。這幾個難題影響了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使得本該發生的教育過程被失落,“區角”成為孩子們打發時間的地方。因此,我們進行中班區域活動的指導策略研究,針對難點、結合實際,探索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指導策略,努力使區域活動成為教育活動(或者說是課程)的重要形式,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一、活動情況
美工區活動內容:
我來教你來學投放材料:幼兒共同收集制作的有關材料 教師:今天,樂樂帶來了一個她的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樂樂小朋友說:“你們看,這是我在家里折的小魚!“那你教我們好不好呢?”闞浩天小朋友問,樂樂“好呀,你們每個人要找一張正方形的紙……”小朋友們開始學習折小魚了 鼓勵幼兒將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讓幼兒進行互動學習
語言區活動內容:
講述錄音投放材料:錄音機 歐陽正林小朋友正在私密區里對著錄音機自編故事。不介入,用聽磁帶的方法了解幼兒講述情況
動手區活動內容:
使用筷子提供材料:練習區——筷子、各種小動物的模型、各種食物模型;比賽區——筷子玻璃珠、籃子、計時鐘、統計表、規則標志等 比賽區中,幼兒正進行夾珠子比賽。
其中“裁判”正認真數著秒針移動的圈數,控制比賽時間……突然,黃瀾小朋友拿著小動物食物的盤子跑過來說:“我們用它來比賽吧!”小朋友們著急地說:“不行,這里有標記,比賽只能用珠子!”黃瀾小朋友站在一旁生氣……教師立刻明白黃瀾小朋友一定還不會夾珠子,便把她帶到練習區,鼓勵她和小朋友們比賽給小動物喂食物,利用標志進行隱形指導;發現幼兒的困難,及時介入。
科學區活動內容:觀察“小蝌蚪”投放材料:裝有小蝌蚪的盆子 鐘曉華小朋友來到自然角大叫起來:“快來看,小蝌蚪長出前腿了。”幾個小朋友圍了過去,你擁我擠地尋找長出前腿的小蝌蚪。教師問:“怎樣才能讓大家看清楚、數清楚長前腿的小蝌蚪呢?” “在它們的身上掛個牌子”,“不好、這樣小蝌蚪很辛苦,給小蝌蚪涂上顏色”,“那不是一下子就掉顏色了嗎?”,教師:“那怎么辦呢?”妞妞小聲地說:“可不可以把它們分開放?”教師接著問:“怎么分開呢?”“把長前腿的小蝌蚪放到另外一個盆子里養。” 妞妞小心地回答。教師:“小朋友們,這個方法怎么樣?”幼兒們都點頭說好。于是,小朋友們開始尋找裝蝌蚪的工具和盆子…… 直接介入,以問題促進幼兒不斷探究
自由區活動內容:棋類游戲投放材料:幼兒自帶各種棋類玩具 幼兒自由結伴,帶著草席到自己喜歡的角落玩起了五子棋、飛行棋、斗獸棋……這時,有兩個小朋友吵了起來,教師注意傾聽他們的話語,認為他們還無法形成對游戲規則的共識,便走了過去 幼兒發生糾紛時介入
整個實錄展現的是孩子們在一次區域活動中的過程,教師對教育行為的較好把握,為幼兒完成學習過程提供了條件。
二、研究結果——靈活調控活動過程中的環境材料、開放性的教師指導配合多樣的記錄,將大大促進區域活動的開展
(一)以環境材料為媒體,將教師的指導轉化為幼兒的積極行為。
1、層次性策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
動手區——“使用筷子”的創設,從情感體驗入手,根據幼兒原有水平的差異,在材料中予以區分:對初學使用過筷子的幼兒,我們創設了練習區——給小動物喂食,讓幼兒嘗試夾方形或有棱角的“食物”,幫助幼兒獲得成功,從而體驗幫助小動物喂食的樂趣;對已有使用過筷子經驗的幼兒,我們創設了比賽區——夾珠子比賽,我們提供的材料是:每人十粒珠子、兩個小碗、一雙筷子,墻上還有他們夾珠子的數量記錄表、名次統計表。以這種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戰性,幼兒在比賽中,既體驗成功的喜悅,又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2、階段性策略,滿足幼兒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需要
實錄中的語言區:講述錄音,是為歐陽正林小朋友專門創設的。活動目標是幫助相對膽大的歐陽正林首先在同伴面前講故事。而到了后來,當小朋友們逐漸對操作錄音機產生了興趣時,我們把“講述錄音”發展成“新聞播報”活動,并根據 “能細心觀察周圍事物” 這一近期目標,提升了錄音機的功能,讓幼兒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的變化,以新聞的形式記錄在錄音機里并定時播放……不同的階段運用的不同策略,不僅滿足了幼兒的興趣,也讓幼兒感受著周圍事物變化。
3、多樣性策略,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
在動手區——夾珠子比賽中,幼兒不僅活動了肌肉,而且在比賽的點數、記錄、比較多少、統計名次中,感知了10以內數量的關系,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我們感受到,將目標、材料、形式進行的有效結合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動手區的
活動:我們引導幼兒將積木分類擺放,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收放玩具的習慣。在這個活動中,幼兒在不斷地整理積木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問題:
(1)整齊但不便于取放
(2)三角形的積木不好整理
(3)怎樣讓大家都遵守一種擺放方法。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學習了與同伴合作、感知了圖形間量的不同及組合變化、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了幼兒動腦筋的習慣,促進了幼兒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二)利用教師開放式指導,滿足幼兒不斷嘗試、探索的需要
1、觀察先行,教師的介入要適時
適時指何時介入。從實錄和平時的觀察中我們發現:(1)當幼兒的行為希望得到成人認可時要介入,例:美工區中雅雅小朋友的作品展示;
(2)當幼兒有求助需求時要介入;
(3)當幼兒發生困難時要介入,例:動手區中湯子樂小朋友的提議被小朋友們否定時;
(4)發生糾紛、活動有停頓時,例如:自由區中棋類游戲時幼兒的爭執,面對新玩具無所適從時等,教師都應該找準時給予以介入。
2、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效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
觀察 區——小蝌蚪,就能很好地體現教師的問題對幼兒學習的推進:當一位小朋友發現小蝌蚪長出前腿時,教師立刻意識到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但教師沒有直接讓幼兒數長出前腿的蝌蚪數量,而是問:“怎樣才能讓大家看清楚、數清楚長前腿的小蝌蚪呢?”讓
幼兒在討論中尋找合適的分類方法——尋找裝蝌蚪的工具和盆子 ,也滲透進了環保意識。
3、利用同伴因素增進幼兒間的相互切磋與學習
在活動中,幼兒常常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高度的團隊精神。對于幼兒來說,從伙伴那里可以學到許多先前不會的本領,可以從伙伴口中知道許多新鮮的東西,與此同時,還發展了幼兒間的交往、合作的能力,學會相互協調節,共同完成一項“工作”。作為教師,若能尊重幼兒、理解幼兒,甚至向幼兒學習,將自己置于幼兒的伙伴地位,而不是居高臨下,那么實錄中美工區——我來教你來學、自由區——棋類游戲中那種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探究、積極表達創造的美好情景將自然呈現。我們也看到,由于自由區追蹤了幼兒的興趣,體現了中班幼兒開始與同伴合作學習的特點,成為了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區角活動。
三、活動區的開展,需要提供充足的時間
幼兒的探索是一個連續的活動,當孩子們正興致勃勃的沉浸在自己的想像與創造性的操作過程中,往往因為時間到了而打斷孩子們的操作活動,這樣不僅打斷了孩子們的活動,更重要的是打斷了孩子們的思維,打斷了孩子們的興趣。因此我們將除集中教育活動、進餐、午休、戶外活動以外的時間都交給幼兒自由選擇區域活動,占幼兒一天在園活動時間的一半以上。
有了充足的活動時間,我們為幼兒準備的空間、材料才能發生教育作用;有了充足的活動時間,才能使幼兒盡可能暴露自己的發展水平并有時間嘗試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激發幼兒主動思考,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充足的活動時間才有利于教師有目的的及細致的觀察幼兒、傾聽他們的談話、了解他們的需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及計劃,適宜的投放操作材料,同時給予適宜的指導和鼓勵,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鼓勵其個性發展。記得我班的陳景歡小朋友,我原以為他根本就不會唱歌、反應慢、動作不協調、不愛表現、膽小。開放活動區后他最喜歡去的是表演區,可就是不參與活動只是觀看。一次在聽其他幼兒演唱“小蘋果”時,他情不自禁的跟著唱起來,我仔細觀察聽他唱歌,發現他嗓音好聽極了,音準很好。在以往的集中教育活動過程中根本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差點埋沒了他的才華。抓住機會,于是我煽動區域內的其他幼兒一起鼓掌邀請他演唱一遍。奇跡出現了,他拿起“麥克風”投入的演唱“小蘋果”還擺了各種造型,贏得大家熱烈的掌聲。后來的日子里經常第一個拿起“麥克風”,投入的演唱“小蘋果”、“ 爸爸去哪”等流行音樂、,還不時的在舞臺上走秀,擺造型。簡直換了一個人,家長很是驚訝,一向膽小的他,現在很樂意當眾表現,做起事情也變得積極主動。這就是充足時間下的幼兒自選游戲的價值所在吧!
四、開展活動區,培養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
中班階段的幼兒活潑好動,對規則感興趣,活動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表現出愛玩會玩等特征。而活動區的設置既滿足他們活潑好動、積極主動的特征,又能幫助他們在活動區域中體驗規則,滿足他們愛玩會玩的心理需求。
活動區的規則包括一般性規則和游戲本身的規則。一般性規則是為保證游戲正常進行而制定的行為上的要求、限制,如圖書區,學期初投放了嶄新的“走迷宮”,正好滿足中班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一時間,圖書區被擠得水泄不通,圖書也被搶的慘不忍睹。經過和幼兒的討論,我們制定了入區規則,每張床頭粘貼數字卡,幼兒入區時拿著數字卡對號入座,就像到電影院看電影一樣。沒有數字卡的幼兒不得入內,而且要保證安靜,不大聲說話,不隨意亂竄,影響別人。這樣一來幼兒又能安靜自由的閱讀,同時還懂得自己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規范。游戲本身得規則是指游戲本身的玩法或材料操作的方法、程序等。如:精細區內投放的各種不同顏色、大小、形狀的卡片或小插塑、操作時必須遵循有規律的排放。棋類區、操作時必須遵循各種類型棋子的玩法,我們自制的“文明小衛士”跳棋,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他們自己制定各種文明行為,跳棋到達此地的幼兒可以獎勵多走幾步,或得到意外的小禮物;相反如果到達的是不文明行為的圖示,則要后退幾步,或者得到一個小小的懲罰。
通過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真正內化了規則、體驗了規則,使幼兒能真正理解并主動遵守規則。
五、教師適時指導,提升活動區的價值
區域活動過程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活動的順利進行。面對幼兒的困難,我們應及時抓住這一教育契機,通過認真、細致的觀察、了解幼兒之間的個別差異及時進行針對性指導。使其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1、活動目標不明確時教師的指導:
幼兒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活動區,但由于活動目標不明確,常表現出無所事事的樣子,針對這樣的幼兒我們可以以支持者的身份詢問、引導、或約他一起觀看區域內其他幼兒的表現,進而幫助他明確自己的活動目的,按照自己對材料的不同理解,結合自己的認知特點和能力與材料進行互動,運用材料進行探索發現,激發其學習動力,使其主動性得到發揮,進而使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落實。
2、未遵循游戲規則時教師的指導:
如果是教師告訴幼兒的,他可能不理解,不會玩,但如果規則是幼兒自己發現問題后,自己設計的,就會清楚規則的來歷和具體方法,游戲的主動性就能很好地調動起來。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規則的建立不是教師一味的提要求,幼兒被迫接受,當幼兒未遵循游戲規則時我們要以游戲角色身份,采取建議、評價等方式影響帶動幼兒的游戲。
3、不會正確使用工具時教師的指導:
區域活動過程中,幼兒會接觸各種不同的工具,如毛筆、水粉筆、天平、放大鏡、望花筒等,每種工具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通過觀察了解幼兒使用情況。遇到較復雜的工具,我們可以以幼兒游戲伙伴的身份介入,演示操作過程,從而幫助幼兒對工具的使用有更深的了解,進而提高幼兒游戲的水平。
必要時教師選擇機會及時的進行引導。在指導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著、合作者、引導著”的觀念。根據幼兒的個性、差異等進行指導,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區域。例如在中班的科探區內,幼兒擺弄電動玩具,拆裝電池的過程中,有時電池裝反了,電動玩具不會動了。教師不要急著去指出錯誤之處,而是讓幼兒自己去觀察一下,裝電池的標記,然后讓幼兒再次進行探索活動,發現其中的秘密之處。這樣,既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讓幼兒自己進行充分的自我探索。
總之,區域活動的組織和指導要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活動。且在活動中要充分體現幼兒的自主性、不要在教師的強制規定中進行游戲。這樣就失去了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還要繼續探索區域活動的創新,為幼兒創設更好的物質環境,提供更加豐富的區域活動材料,來促進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點燃幼兒創新的火花,激勵幼兒動手的愿望,養成動手的習慣,掌握動手的技能,體驗動手的收獲,力求讓每項活動成為幼兒發展的鍥機,讓每一個區域活動成為幼兒游戲的樂園。